僧訓日紀
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輯
法師省己之訓
《法炬陀羅尼·法師品》雲:「夫法師者,常應慈愍,愛語謙下。若懷嫉妒,心存勝負,獲大重罪。慈心說法,成大功德,能消世間種種供養。假以高大獅子寶座、無價名衣,奉上法師,未足報恩。而彼法師雖受斯事,應深慚愧,勿起貪著,不得我慢。」
爲利養出家之訓
《大寶積經》雲:彌樓揵馱佛滅後,諸大弟子皆亦隨佛入于涅槃。諸大弟子滅度之後,多有衆生皆作是念:「沙門法中安隱快樂,我等何不各共出家?」出家之後,唯行叁事:一、常周旋往來白衣舍;二、唯貪著利養自活;叁、長養肌肥,無有福慧。行是叁事,不修余業。頭陀細行妙法,多皆廢舍,複不讀誦。時國王子名陀摩屍利,聞天神指示,乃辭父母,剃除須發。問諸比丘:「彌樓揵馱佛雲何說法,教諸弟子?我得聞已,當如說修行。」諸比丘言:「我等不聞佛所說法,但隨和尚、諸師所行,汝今亦應行如是法。」爾時陀摩屍利比丘,答諸比丘言:「汝等必從貧賤出家,是故今者但貴衣食。所行如是,白衣無異。汝等今應與我共求佛深淨法。」時諸比丘以偈答言:「我等所爲者,是事皆已得。衣食極豐足,免離王使役。安隱甚快樂,無敢輕慢者。白衣時苦惱,今皆無複有。是即名涅槃,第一快安樂。過是事以外,我皆不複用。」爾時陀摩屍利比丘聞此偈已,心則悲惱,涕零啼泣。即便舍離此諸比丘,獨入山林幽遠之處,精誠一心,欲求深法。先時彌樓揵馱佛有大弟子名爲堅牢,修空閑行,獨住深山,少欲知足,心樂遠離,所作已辦,六通叁明,大阿羅漢。所住深山石窟壁上,書此偈言:「生死不斷絕,貪欲嗜味故。養怨入丘冢,唐受諸辛苦。身臭如死屍,九孔流不淨。如廁蟲樂糞,愚貪身無異。憶想妄分別,則是五欲本。智者不分別,五欲則斷滅。邪念生貪著,貪著生煩惱。正念無貪著,余煩惱亦盡。」陀摩屍利比丘,經曆深山,見此偈已,讀誦思惟其義。未久之間,得五神通。
慈心功德之訓
《般舟叁昧經》雲:「慈心比丘,終不中毒,終不中兵,火不能燒,入水不死,帝王不能得其便。」
爲勿憂衣食之訓
《佛藏經》雲:「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億天神願共供養。但能一心行道,終亦不念衣食所須。如來白毫相中百千億分光明,其中一分,供諸弟子,假使一切世間人皆出家,隨順法行,毫相百千億分不盡其一。」
檢心待女人之訓
《長阿含經》第四卷雲:阿難白佛言:「佛滅度後,諸女人輩來受誨者,當如之何?」佛告阿難:「莫與相見。」阿難又白:「設相見者,當如之何?」佛言:「莫與共語。」阿難又白:「設與語者,當如之何?」佛言:「當自檢心。」
八退八進之訓
《長阿含經》第九卷雲:「雲何八退法?懈怠比丘,乞食不得,便作是念:『我于今日乞食不得,身體疲極,不能堪任坐禅、經行。』即便臥息。得食既足,複作是念:『我朝乞食,得食過足,身體沈重,不能堪任坐禅、經行。』即便臥息。設或執事,便作是念:『我今執事,身體疲極,不能堪任坐禅、經行。』即便臥息。設欲執事,便作是念:『明當執事,必有疲極,今日不得坐禅、經行。』即便臥息。設少行來,便作是念:『我朝行來,身體疲極,不能堪任坐禅、經行。』即便臥息。設欲少行,便作是念:『我明當行,必有疲極,今者不得坐禅、經行。』即便臥息。設遇小患,便作是念:『我得重病,困笃羸瘦,不能堪任坐禅、經行。』即便臥息。所患已瘥,複作是念:『我瘥未久,身體羸瘦,不能堪任坐禅、經行。』即便臥息。
「雲何八精進?乞食不得,即作是念:『我身體輕便,少欲睡眠,宜可精進坐禅、經行。』乞食得足,便作是念:『我今食飽,氣力充足,宜勤精進。』設有執事,便作是念:『我向執事,廢我行道,今宜精進。』設應執事,便作是念:『明當執事,廢我行道,今宜精進。』設有行來,便作是念:『我朝行來,廢我行道,今宜精進。』設欲行來,便作是念:『我明當行,廢我行道,今宜精進。』設遇患時,便作是念:『我得重病,或能命終,今宜精進。』患得小瘥,複作是念:『我病初瘥,或更增動,廢我行道,今宜精進。』」
不舍頭陀苦行之訓
《增一阿含經》第九卷雲:世尊告迦葉:「汝今年高朽弊,可舍乞食,乃至諸頭陀行。亦可受諸長者請,並受衣裳。」迦葉對曰:「我今不從如來教。」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葉,多所饒益,度人無量。所以然者,此頭陀行在世者,我法亦當久在于世。是故諸比丘所學,皆當如迦葉所習。」
△十二頭陀行
一、阿蘭若。(今居蘭若,華言「寂靜」,宜顧名思義。)
二、常乞食。(今安坐,檀越送食,宜知慚愧。)
叁、次第乞。(今送食,須貧富等觀。)
四、一食。(今叁時粥飯,宜知慚愧。)
五、節量食。(今獨飽,宜分與禽獸。)
六、過中不飲漿。(今晚食,宜知慚愧,夜分加倍精進。)
七、糞掃衣。(今好衣,宜知慚愧。)
八、但叁衣。(今多衣,宜知慚愧。)
九、冢間坐。(今住好屋,宜知慚愧。)
十、樹下坐。(今住好屋,宜知慚愧。)
十一、露地坐。(今住好屋,宜知慚愧。)
十二、但坐不臥。(今開夜放睡,宜知慚愧。)
不教弟子之訓
《菩薩善戒經》第四卷雲:「旃陀羅等,及以屠兒,雖行惡業,不能破壞如來正法,不必定墮叁惡道中。爲師不能教呵弟子,則破佛法,必定當墮地獄之中。爲名譽故,聚畜徒衆,是名邪見,名魔弟子。」
供養父母之訓
《彌沙塞部五分律》第二十卷雲:畢陵伽婆蹉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而不敢,以是白佛。佛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
互相輕毀之訓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第叁卷雲:「學事比丘,輕毀坐禅、佐事比丘。坐禅比丘,亦輕毀學問、佐事比丘。佐事比丘,亦輕毀坐禅、學問比丘。是故陀羅骠,以坐禅力,常現光明,兼知臥具,勸佐衆事,滅相輕毀勝負心故。」
攝養徒衆之訓
《毗尼母經》第六卷雲:「養徒衆,一法事攝,二衣食攝。常應方便教授眷屬,莫令多求。攝令坐禅、誦經、修福,于此叁業中應教。複應觀徒衆樂多言否?樂多眠否?樂在家否?樂聚集調戲否?複應觀誰行如法,誰行不如法。若如法者,應加衣食,乃至法味,數數教授。若不如法者,應語令去。後時改悔者,還聽在衆。從無臘乃至九臘,是名下座。從十臘至十九臘,是名中座。從二十臘至四十九臘,是名上座。五十臘以上,國王、長者、出家人所重,是名耆舊長宿。」
偷盜僧物之訓
《法苑珠林》第七十四卷雲:「方等經雲:菩薩言:五逆十惡,我所能救。盜僧物者,我不能救。」
多得利養之訓
《法苑珠林》第九十二卷雲:「《雜寶藏經》雲:阿阇世王爲提婆達多日送五百釜飯,多得利養。諸比丘白佛。佛言:『莫羨提婆得利養。』而說偈言:『芭蕉生實枯,蘆葦亦複然。駏驢懷妊死,騾驢亦複然。愚貪利養苦,智者所嗤笑。』」
五僧冥報之訓
《洛陽伽藍記》雲:後魏崇真寺僧惠嶷,死七日活,雲與五比丘,次第于閻羅王所閱過。一是寶明寺僧智聰,雲:「生來苦行,坐禅爲業。」得升天堂。二是般若寺僧道品,雲:「誦《涅槃經》。」亦升天堂。叁是融覺寺僧昙最,雲:「講《華嚴》、《涅槃》,領衆千人。」王言:「講經衆僧,我慢貢高,心懷彼我。比丘之中,第一粗行。」即言付司。青衣十人,送入黑門。四是禅林寺僧道弘,雲:「教化四衆檀越,造一切經像。」王言:「沙門之體,必須攝心道場,志念禅誦,不預世事。教化求財,貪心即起。」亦送黑門。五是靈覺寺寶真,雲:「原作太守,舍家資造寺,休官入道。雖不禅誦,禮拜不缺。」王言:「卿作太守,枉法取財。假作此寺,非卿之力,何勞說此?」亦送黑門。惠嶷以錯召放還,白胡太後。後遣黃門訪問五寺,並雲有此五僧,死來七日。生時業行,如嶷所論不差。
不修禅定之訓
《無诤叁昧》雲:「《勝定經》言:茲複有人,不修禅定,身不證法,散心讀誦十二部經,乃至恒河沙劫講說是經,不如一念思惟入定。但使發心願坐禅者,已勝十方一切論師,何況得禅定者。論師白佛言:『我等多聞總持,講說無礙。十六大部,敬我如佛。世尊何故不贊我等,獨贊禅定?』佛告諸論師:『汝等心亂,假使多聞,何所益也?汝欲與禅定角力,如盲眼人,欲睹衆色;如無手足,欲抱須彌;如折翅鳥,欲飛虛空;如蚊子翅,欲遮日月;如無船舫,欲渡大海,無有是處。汝等論師,亦複如是。』複次《毗婆沙》中說:『若有比丘,不肯坐禅,身不證法。散心讀誦講說文字,辨說爲能。不知詐言知,不能詐言能,高心輕坐禅人。如是論師,死入地獄,吞熱鐵丸。出爲豬羊雞狗等身。』」
聲名無益之訓
《摩诃止觀》雲:「昔邺洛禅師,道播河海。住則四方雲仰,去則千百成群。隱隱轟轟,亦有何益?臨終皆悔。修行至此,審自斟酌。智力強盛,須廣利益。如其不然,且當安忍,深修叁昧。行成力著,爲化未晚。」
〖校注〗「須廣利益」,原本「廣」作「棄」,據《摩诃止觀》大正藏電子本改。
念思二字之訓
《善見毗婆沙律》第四卷雲:「念想者何?于觀處初置心,是名念。以心置觀處,中心徘徊觀處,是名思。譬如鍾聲,初大後微。初大聲者如念,後微者…
《僧訓日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