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5卷▪P7

  ..续本文上一页是眼。读如是经。尽未来际。曾无闲歇。又何去来之相。彼此之见哉。华严以平等法界为宗。以无障碍为门。苟能悟此宗。入此门。无一物不播遮那之体。无一声不阐圆妙之音。无一时不修普贤之行。无一人不是刹尘知识。是则光网三昧。举目昭然。普眼真经。随念具足。举足下步。不离寂灭之场。居尘出尘。顿到般若之岸。子将何处觅五台。以何法为大经乎。故曰。我欲逃之逃不得。大方之外皆充塞。子如当念了却。又何必登山涉水。寻伴侣。诵文言。以了余生乎。若了生本无生。则住无所住。能悟无住之旨。自不作去来动静生灭之想。六祖大师。于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打落从前百千万劫颠倒知见。子当于此。剔起眉毛高著眼看。切不得错落出门一步。全身入却荒草也。

   示佛岭乾首座刺血书华严经

   余昔居东海那罗延窟。禅人自五台来谒。及余度岭之五羊。复从匡山来。慰余于瘴乡。余乍见如隔世亲。因观人闲梦幻如此。乃于诸来弟子辈。结夏垒壁闲。及解制日。干作礼白云。某将归东林。寻远公之芳躅。效莲社之清修。且愿刺血手书华严大经。以为庄严佛土之净业。愿乞一言开示。余曰。佛子谛听。尔以何为大经。以何为净业。尔以书写纸墨为经乎。语言文字为经乎。以运动折旋为净业乎。以点画分布为净业乎。若以书写纸墨为经。则市肆案牍无非大经。若以语言文字为经。则谈呼戏笑世俗文字无非妙理。斯则本无欠缺。又何庸书。若以运动折旋为净业。则日用寻常咳唾掉臂。无非观音入理之圆通。若以点画分布为净业。则迎宾待客。举箸拈匙。无非普贤之妙行。如是则本自具足。又何别求。舍此而言法行。是犹知二五而不知十也。虽然尽十方是常寂光。元无明昧。极法界是清净土。本没精粗。森罗万象。皆海印之灵文鳞甲羽毛。尽法身之真体。猿吟鸟噪。皆谈不二之圆音。雨施云行。尽显神通之妙用。如是则无背向。无去来。无取舍。无始终。三际为之不迁。十世圆成一念。此法界无尽藏也。尔欲于无尽藏中。徒以区区生灭心行。指色相庄严为法行。求净土之真因者。是以牛粪为栴檀。鱼目为意珠也。况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尔欲以有限之四大。涓滴之身血。刹那之光阴。而欲写无尽之真经。作难思之佛事。是犹点染虚空。扪摸电影也。尔其参之。如其未然。试向五老峰头。谛观山色湖光。听鸟语溪声。与毗卢老子坐普光明殿。与十方无尽身云。刹尘海会。说法界普照修多罗时。有何差别。参参。

   示怀愚修禅人

   学人图修。自吴中一钵。走瘴乡。侍余二载余。余于戈戟场中而作佛事。修精持一念。作务为众先。昼夜无倦。始终如一日。余时时冷眼觑之。颇有衲子气息。念末法向袈裟下提持此事者。难得其人。心甚爱之。顷辞余欲参诸方知识。临行乃问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病在甚么处。老人曰。病在没有处。因说此偈以助行脚。四大本空空是病。五蕴非有有成非。两头坐断无消息。始信家山到处归。

   示西樵居士(吉水人)

   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此语古德。每每拈示学者。多落思惟窠臼。独中峰各注一不字。此金刚圈也。

   示陈生资甫(吉水人)

   孔子曰。知几其神乎。说者谓几者动之微。学者当于未动时著眼。方乃得力。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正好于六祖不思善。不思恶。如何是上座本来面目同。参。

   文者心之章也。学者不达心体。强以陈言逗凑。是可为文乎。须向自己胸中流出。方始盖天盖地。

   孟轲云。食色性也。此言似千七百则注脚。殊非章句家可知。

   古人云。工夫在日用处。此死句也。今日坐在此语窠臼中。纵是有志之士。亦皆卖弄识神影子。非言者之过。执言之过耳。

   宗镜云。声处全闻。见外无法。此语非透出毗卢顶[寧*頁]上行者。定不知话头落处。

   儒生有志于道者。独向禅中求做工夫。却不知念兹在兹。便是上乘初地。

   夜气清明。摄心端坐。返观内照寂然不昧处。自见本来面目。毋自欺也。孔子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足知天下不欺者鲜矣。

   飘风骤雨。飒然而至。试观风从何来。雨从何至。此观识得分明。万物在己。

   譬如嘉苗望其秀实。贼蟊不除。难其成矣。不独世闲。丛林学道亦然。

   示离际肇禅人

   若论此事。本无向上向下。才涉思惟。便成剩法。何况以有所得心。入离言之实际乎。禅人果能决定以生死为大事。试将从前厌俗心念。乃至出家已来。所有一切闻见知识。及发参求本分事上日用工夫。著衣吃饭。折旋俯仰。动静闲忙。凡所经历目前种种境界。微细推求。毕竟以何为向上事。再将推求的心。谛实观察。毕竟落在甚么处。凡有落处。便成窠臼。即是生死窟穴。皆妄想边事。非实际也。经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古人目为黑山鬼窟。正是参禅大忌讳处。何况以生灭心。粗浮想像。入究竟际。远之远矣。所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若将不举心不动念。当作玄妙。又落玄妙窠臼。有僧问赵州。如何是玄中玄。州云。汝玄来多少时。僧云。玄之久矣。州云。若不是老僧。几乎玄杀。你看古人一语。如金刚王宝剑。断尽凡圣知见。如是观之。此事岂唇吻能道。纸墨文字可能形容。只在学人日用举心动念处。谛实观察。但有丝毫情见。乃至玄妙见解粘滞处。便是妄想影子。都落生死边际。非离际也。离际之际。名为实际。实际无际。无际则不落圣凡边际。圣凡不落。生死情亡。古人所谓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断则无事矣。方名无事道人。事既无。又向甚么处求玄求妙。所谓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到此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大似哑子吃黄柏。难以吐露向人。禅人但办一片生铁心肠。如此一直行将去。不必将心待悟。亦不必计其岁月日时。只须将前后无量劫数。直下拈在目前。任他生死去来起灭。即此现前一念决定。不为他浮光幻影迁移。纵是刀山火聚。净土天宫。亦任他头出头没。此一念孤光。毕竟不被他摇夺。如此可称大力量人。方才是真正出家儿。不被生死笼罩。不被圣凡埋没。不被三际迁讹。如此始得名实相应。乃是真实离际也。禅人持此语。请正诸方明眼知识。切不可作禅道佛法会。

   示怀愚修堂主

   古德云。尽十方世界。通是衲僧一只眼。虚空万象鳞介羽毛洪纤巨细。通是大毗卢藏一卷经。以如是眼读如是经。尽未来际。不休不息。此普贤大士一毛孔中。最微最细少分佛事。一毛如此。况一一毛孔乎。正报毛孔如此。况依报世界微尘乎。一尘如此。况尘尘乎。且尘含巨刹。况尘尘之刹。刹刹之尘乎。以此深观则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此普贤之真经。能见此经。则为文殊之智眼。即以此眼。观尘中之众生。一一众生尽说此经。使之一一听者。当下了知一切圣凡。本来无二无别。吾人即具此眼。转此经。度此众生。虽云使尽大悲。行尽大愿。经刹尘劫。了无疲厌。纵然如是。亦非衲僧本分事。何以故。以净法界中。本无动摇去来。凡圣诸影像故。此殊胜影像尚无。况诸妄想知见。佛法禅道。种种取舍诸颠倒相。虚妄影耶。是知从上佛祖示人。只教歇却狂心。不从他觅。所谓但自怀中解垢衣。何劳向外夸精进。又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若作圣解。即堕群邪。以上神通妙用。皆本分事无奇特故。即此一味平常。何用别求佛法。

   示了际禅人(丙午)

   予中兴曹溪。重修宝林禅堂。以接纳四来。时量禅人发愿行乞以供大众。当结制初。禅人拈香请益。予因示之曰。诸佛利生妙行。原非一种。菩萨成佛妙门。本非一路。昔维摩大士。以一钵饭而为佛事。三万二千有量之众。食其食者皆入律行。且道至今钵盂仍旧。香饭如常。食之者律行何居。持米者神通何在。若于此透得。正所谓于食等者于法亦等。若透不得。更须参访知识。决择疑情。直至不疑之地。始与本地少分相应。其或未然。未免随波逐浪。所以僧参赵州。乃云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州云。吃粥也未。僧云。吃也。州云。洗钵盂去。其僧有省。禅人若于赵州说处。者僧省处会得。便与维摩方丈中诸上善人。把臂共行去也。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四

   法语

   示容玉居士(甲辰)

   予居雷阳之三一庵。化州王居士容玉。请曰。弟子归心于道久矣。第志未专一。念生为名教。以忠孝为先。愧未能挂功名以忠人主。博儋石以孝慈亲。心有未安。故难定志。余曰然哉。夫忠孝之实。大道之本。人心之良也。安有舍忠孝而言道。背心性而言行哉。世儒概以吾佛氏之教。去人伦舍忠孝以为背驰。殊不知所背者迹。所向者心也。传曰。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人者仁也。性之德也。由是观之。论事亲而不知人。不名为孝。论知人而不知天。不名知人。言知天而不见性。则天亦茫然无据矣。是则心性在我。则为本然之天真也。能知天性之真。则为真人。以天真之孝。则为真孝子。能以见性之功自修。则为真修。以性真之乐娱亲则为妙行。以是为孝。孝之至矣。猥云以敬为重。而口体为轻者。抑又末矣。玉曰。弟子服膺明诲。见性之功诚大矣。以此娱亲。固所愿也。第望洋若海。渺无指归。捷径之功。乞师指示。余曰。古德有言。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觉性。尤见性之第一妙门也。原夫此性先天地不为老。后天地不为终。生死之所不变。代谢之所不迁。直超万物。无所终穷。故称无量寿。此寿非属于形骸修短岁月延促也。吾人能见此性。即名为佛。且佛非西方圣人之称。即吾入自性之真。而尧舜禹汤。盖天民之先觉者。斯则天民有待而能觉。圣人生之而先觉。此觉岂非佛性之觉耶。孟子所谓尧舜与人同耳…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5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