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同者此也。能觉此性。则人皆可以为尧舜。人既皆可以为尧舜。则人人皆可以作佛明矣。嗟嗟。世人拘拘一曲之见。未遇真人之教。而束于俗学。以耳食为至当。无怪乎茫然而不知归宿矣。玉曰。弟子蒙开示。信知自心是佛。自心作佛。不假外求。但不知作佛之旨。下手工夫。愿求示诲。余曰。吾人苟知自心是佛。当审因何而作众生盖众生与佛。如水与冰。心迷则佛作众生。心悟则众生是佛。如水成冰。冰融成水。换名不换体也。迷则不觉。不觉即众生。不迷则觉。觉即众生是佛。子欲求佛。但求自心。心若有迷。但须念佛。佛起即觉。觉则自性光明挺然独露。从前妄想。贪嗔痴等。当下冰消。业垢既消。则自心清净脱然无累。无则苦去乐存。祸去而福存矣。真乐既存。则无性而不乐。天福斯现。则所遇无不安。惟此真安至乐。岂口体之能致。富贵之可及哉。此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事心之功无外乎此。净土之资。亦不外于是。玉曰。弟子闻教心目开朗。如见归家道路。了无疑滞。第以念佛为孝。何以致此孝耶。是所未安。愿师指示。余曰。昔有孝子远出。其母有客至。望子不归。口啮其指子即心痛。知母忆念。遂即旋归。且母啮指而子心痛。以体同而心一也。子能了见自心。恍然觉悟自心即母心也。以己之觉。以觉其母。以己之念。愿母念之。母既爱子之形。岂不爱子之心耶。母若爱子之形。则形累而心苦。母若爱子之心。则形忘而心乐矣。且母子之心体一也。昔母念子。啮指而子心痛。今子念母忘形。而母心岂不安且乐耶。第恐子事心之功不笃。忘形之学不至。不能如母念子之切。感悦其母之心耳。故古之孝子。不以五鼎三牲之养。而易斑衣戏彩之乐。孝之大者在乐亲之心。非养亲之形也。世孝乃尔。傥能令母之余年。从此归心于净土。致享一日之乐。犹胜百年富贵。使母时怀戚戚之忧也。是则彼虽富贵而亲不乐。即乐而有所以不乐者存。今子以念佛而能令母心安且乐。乐且久。岂非无量寿耶。母寿无量。子寿亦无量。是净土在我而不在人。佛在心而不在迹矣。子其志之。
示自庵有禅人住山
佛言一切众生。流浪生死。皆是妄想颠倒以为根本。颠倒想灭。肯心自许。便是了生死出苦海的时节也。妄想不休。生死难出。故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吾人果能顿歇狂心。便是出三界。破魔军。露地而坐。称为无事道人。铁面阎罗老子。纵有狠心毒手。亦无打算摸索处。往来纵横。自由自在。一大解脱人。恁么时节即唤成佛作祖。亦不耐听。又肯向厕溷中。与痴蝇作队。偷腥扑臭耶。十方世界。皆成净土。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充满其中。与十方诸佛把臂共游。得大自在。此则庵即是自。自即是庵。庵即是山。山即是人。无内无外。无彼无此。恁么则住无所住。行无所行。修无所修。方称自庵。若养懒痴睡。三生六十劫只为他人作奴郎耳。思之思之。
示庆云禅人
出家儿要明大事。第一。要真实为生死心切。第二。要发决定出生死志。第三。要拌一生至死不变之节。第四。要真知世闲是苦。极生厌离。第五。要亲近绝胜知识。具正知见。时时参请。承顺教诲。如教而行。精勤弗懈。不为五欲烦恼遮障。不为恶习所使。不为恶友所移。不为恶缘所夺。不以根钝自生退屈。如是发心。如是趋造。久久纯熟。自然与本所愿求。函盖相合。纵今生不能了悟。明见自心。即百劫千生。亦以今日为最初因地也。若不如是。但以狭劣知见。软暖习气。因循宴安。而欲以口头禅。狂妄心。秽浊气。邪见根。将为出家正业。以此望出苦海。是犹适越而之燕。却步而求前也。嗟嗟。末法正信者稀。禅人既知所向。当审知本心。以真实决定为第一义也。勉之勉之。
示如常禅人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又曰。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又曰。剃除须发而作沙门。受佛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如是之法。种种叮咛苦语。无非要为佛弟子者。最初出家。便以离欲为第一行耳。后世儿孙。身虽出家。心醉五欲。不知何患是远离法。何道是出苦道。缠绵昏迷而不自觉。且又矫饰威仪。诈现有德。外欺其人。内欺其心。包藏瑕疵而不自觉。欲求真心正念者。难其人也。净名云。直心为道场。如常有志求出离法。当以直心为第一义。珍重。
示小师德宗
尔自从老人游。二十余年。不独执事辛勤。即罹患难。走瘴乡。已三度矣。前已遣尔归家山。事师长。尔狂心不歇。复为予来。今闻尔师已作故物。尔竟不能生执巾瓶。死启手足。是可以称弟子乎。尔今即归。不思何以报师恩于冥冥乎。古人参师访友。端为成办道业。尔今从师二十余年。道业何在。古人羞见父母师友。尔道业无成。幸尔无父母师友。无寄羞地矣。祖师云。众生与佛无别。但众生多习气。佛祖清净无垢耳。尔事善知识。亲闻训诲。年亦老矣。尚然悠悠如此。竟不知此去。他时后日。又何面目见老僧乎。万一老僧如尔父母。恐尔此生亦无寄羞地也。念尔忠肝义胆。不减古人。昨读达观大师语。以田光比尔。如此则老僧何以报平生乎。所谓诸供养中。以法为最。今别复以此作供养以酬生平。尔其再无忘今日重别之言。临歧执手。叮咛珍重。
示慧侍者
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然佛之知见。即众生之知见。众生知见。即生死知见。故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斯则圣凡知见无二。而有迷悟不同者。过在立不立耳。祖师道。若立一尘。国破家亡。以其知见本无凡圣。但有立即有我。有我则诸障顿起。无我则万法平沈。是知我为生死之本也。岂特凡夫造贪嗔痴。而为我障。即一切圣人诸修行者。知见未忘尽属我障。尤为生死难拔之根。故二种障中。粗细不同。粗则易遣。细则难除。以其知见深潜根于心者难拔。故经云。存我觉我。俱名障碍。此正知见立知幽潜如命。不能自断者。所以古人三二十年苦心参学。纵然悟得自性具足。如寒潭皎月。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此古人大不自欺处。傥欺己欺人。是自坏坏他也。侍者福慧。早从老人出家。初见老人时。一蠢蠢物耳。别去一十年。兹来更蠢蠢也。独尝喜其蠢蠢中。有惺惺不蠢处。此侍者以此蠢不蠢为命根。今来又五年。其蠢日增。其不蠢者亦潜滋暗长也。由是人视侍者蠢。侍者亦自视蠢更蠢。而人人不自知其为蠢也。今年夏老人从西粤回山。侍者忽出蠢状。老人大笑。其蠢无出头时。私谓此蠢人立蠢为己过也。苟能以此蠢自为受用地。亦颇自足。亦可了生死。亦不负出家行脚事。若以此更立其蠢。则病不止知见立知也。侍者若能推倒此蠢。不患不与老人眉毛厮结。
示邓司直
佛祖出世。说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为本。般若梵语。华言智慧。以此智慧。乃吾人本有之佛性。又云自心。又云自性。此体本来无染。故曰清净。本来不昧。故曰光明。本来广大包容。故曰虚空。本来无妄。故曰一真。本来不动不变。故曰真如。又曰如如。本来圆满无所不照。故曰圆觉。本来寂灭。故曰涅槃。此在诸佛圆证。故称为大觉。又曰菩提。诸佛用之。故为神通妙用。菩萨修之。名为妙行。二乘得之。名为解脱。凡夫迷之。则为妄想业识。发而用之。则为贪嗔痴爱骄谄欺诈。造之为业。则为淫为杀为盗为妄。所取之果。则为刀为锯为铁为磨。乃至镬汤罏炭种种苦具。皆从此心之所变现。正若醒人无事。种种乐境。皆在目前。少时昏睡沉着。忽然梦在地狱。种种苦具事。一时备受辛酸楚毒。难堪难忍。正当求救而不可得。时堂前坐客喧哗未息。随有惊觉。呻吟而起。视其欢娱之境居然在目。而酒尚温肴尚热也。枕席之地未离。苦乐之境顿别。要之乐向外来。苦从中出。由是观之。天堂地狱之说。宛然出现于自心。又岂为幻怪哉。是皆迷自心之所至耳。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又曰。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以此观之。岂独佛法说一心。从上圣贤乃至一切九流异术。极而言之。至于有情无情。无不从此一心之所建立。但有大小多寡善恶邪正明昧之不同。所用之各异耳。故曰。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鳞甲羽毛。普现色身三昧。此皆般若之真光。吾人自心之影事也。吾人本有之心体。本来广大包容。清净光明之若此。目前交错杂沓陈列于四围者。种种境界色相。又皆吾心所现之若彼。吾人有此而不知固可哀矣。而且误取自心。以为贪爱之乐地。目悦之于美色。耳悦之于淫声。鼻悦之香。舌悦之味。身悦之触。心悦之法。又皆自心所出。又取之而为欢为乐。为贪嗔痴。为淫杀盗妄。而造作种种幻业。又招未来三途之剧苦。如人梦游而不觉。可不大哀欤。以其此心与诸佛同体无二。历代祖师悟明而不异者。独吾人具足而不知。如幻子逃逝而忘归。父母思而搜讨之。所以释迦出世。达磨西来。乃至曹溪所说三十余年。诸于流衍千七百则指示于人者。尽此事也。岂独老卢。即老人今日为司直所说者。亦此事也。司直与诸现前共闻见者。亦此事也。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是知此一事外。皆成魔说。为戏论耳。是则诸佛全证若不出世。则辜负众生。诸祖悟之而不说法。则辜负诸佛。凡有闻者。而不信不解不受不行。则辜负自己。负众生者慢。负诸佛者堕。负自己者痴。斯则佛祖可负。而自己不可负。以其本有而不求。具足而不善用。譬如持珠作丐。可不谓之大哀欤。司直今者。身婴尘海。心堕迷途。忽然猛省。回头寻求此事。是犹持珠之子。耻与丐者为伍。心心向人求自足之方。老人顿以此法直指向渠。俨若指示衣底神珠。原是司直固有。亦非老人把似。以当人情世态也。然此如意宝珠。随求而应。种种事业受用境界。无不取足。至若求其随应之方。又在…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5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