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司直自心善互精勤。克苦之力耳。若果能自肯。极力自求。一旦豁然了悟。则将山河大地鳞介羽毛。与夫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及尧臻周孔事业。一口吸尽。不假他力。否则依然一梦想颠倒众生耳。又何以称为大丈夫哉。司直司直。宁可上负佛祖。下负老人。万万不可自负负君负亲也。老人今日所说般若。皆从上佛祖心地法门。即与六祖大师最初所说。不差一字。第最初闻者。唯尔一人。既以一人而当昔日千二百众。老人欢喜不禁。故亦为说般若之法。如吾佛祖所云。如为一人。众多亦然。邓生持此自利利他。未必不为广长舌也。
示妙光[糸-八]禅人
入道因缘。门路各别。但随夙习般若种性。浅深不一。有先顿弃文字。单提古德机缘话头而悟入者。有先从教中亲习种种修行妙门。而后抛却杂毒。专依观行而悟入者。如永嘉大师。于天台止观。顿见自心。如观掌果。及见曹溪。如脱索师子。老卢极尽神力。刚道得个如是如是而已。此即从上知识第一个样子也。玄禅人历遍诸方。久依讲肆。于佛乘教眼。已窥一班。若即其所窥。苟能刬去一切知见。文字习气。于离文字外。佛祖向上一路。单提力究。日夜参求。参到佛未出世。祖未西来。一著冷地。向自己胸中忽然迸出。如冷灰豆爆。是时方信一切诸法不出自心。转一切山河大地草芥尘毛皆为自己。如此任运。随宜作法施因缘。是则名为开甘露门。向佛祖顶[寧*頁]上行也。若心志狭劣。将口头残茶剩饭。当作无上妙味。如此自救不了。又安敢言佛法知见乎。
示宽两行人
昔人为生死行脚。今人但行脚而不知生死。可哀之甚也。所谓日用而不知者此耳。其过在不知本有。若人知有。便知自重。知自重则不随物转。而能转物矣。诗有之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要知非金刚心地。靡不为物所转者。既为物转。则随他去也。可称行脚衲子乎。宽两自北而南。来慰余数矣。不为艰难道路饥寒困苦所转。老人但知其脚跟劲。故称为铁脚。今见其心不移。故复以铁肠二字美之。然铁肠乃老人所知。其行脚事定非尔所知。若稍知行脚。便不恁么蓦直去也。老人愍其愚。而恐其所不知。故复以此书发付。再行脚去。若此后摸索鼻孔不著。他时异日。定难似今日相见也。
示如良禅人
佛言。剃除须发而作沙弥。离欲寂静最为第一。是知欲乃生死路头第一大事也。故切呵之戒之。离此便得安隐快乐。众生所以沉沦苦海。不得速登彼岸者。独欲为过患耳。佛言。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且三界为一切众生所依止之宅。而以欲为基址。尘劳聒聒。皆此为喧闹耳。今欲一离依止。便无所谓破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一大欢喜。是知五欲不离。三界难破。我如来悲愁可知。要求寂静解脱难矣。如良少小出家。多方行脚。今遇老人发菩提心授沙弥戒。志修离欲行。此则愿出生死第一妙行也。第恐志不坚。行不力耳。佛言。久受勤苦。乃可得成。当决定志。直至成佛而后已。此乃真志离欲行也。
示周旸孺
周子请益法相宗旨。老人因揭六祖识智颂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转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此八句。发尽佛祖心髓。揭露性相根源。往往数宝算沙之徒。贪多嚼不烂。概视此为闲家具。曾无正眼觑之者。大可悯也。咸谓六祖不识字。不通教。何以道此。殊不知佛祖慧命。只有八个字包括无余。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以唯心故。三界寂然。了无一物。以唯识故。万法枞然。盖万法从唯识变现耳。求之自心自性了不可得。所以佛祖教人。但言心外无片事可得。即黄梅夜半露出本来无一物。即此一语。十方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尽在里许擘不破。故衣钵止之。即二派五宗。都从此一语衍出。何曾有性相之分耶。及观识智颂略为注破。若约三界唯心。则无下口处。因迷此心变而为识。则失真如之名。但名阿赖耶识。亦名藏识。此识乃全体真如所变者。斯正所谓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乃真妄迷悟之根。生死凡圣之本。棱伽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既云藏识即阿赖耶。而又云常住。则本不动也。然所动者非藏识。特境界风耳。偈云。前境若无心亦无。是则取境界者。非藏识乃生灭心耳。此生灭心强名七识。其实是八识之动念。所谓生机。若此机一息。前境顿空。而六识纵能分别。亦无可寄矣。若前五识原无别体。但是藏识应缘之用。独能照境。不能分别。故曰同圆镜。其分别五尘者非五识。乃同时意识耳。故居有功。若不起分别。则见非功矣。由是观之。藏识本真。故曰性清净。其过在一念生心。是为心病。有生则有灭。惟此生灭。如水之流。非水外别有流也。但水不住之性。见有流相。有流则非湛渊之水明矣。故棱伽二种生住灭。谓相生住灭。流注生住灭。此二种生灭。总属藏识。生灭不灭。则前七识生。生灭若灭。则唯一精真。其真如之性自兹复矣。复则识不名识而名智。故曰心无病。六祖大师所颂。约转八识而成四智。大圆镜智藏识所转。平等性智七识所转。妙观察智六识所转。成所作智前五识转。以妄属藏识之用。故真亦同圆镜。然六七二识因中先转。五八一体至果乃圆。如此观之。识本非实。而妄有二用。故曰但转名言而已。换名不换体也。且此体不在禅定修行。唯在日用一切。圣凡同时转之。唯在留情不留情之闲。故有圣凡迷悟之别。周子有志于此。谛向日用转处著眼。试定当看。
示舒伯损
舒生伯损。有志于道。请益。因示之曰。老氏有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学者增长知见。以当进益。殊不知知见增而我见胜。我见胜则气益骄。气益骄则情愈荡。情荡则欲炽而性昏矣。性昏而道转远。是故为道者。以损为益也。吾人性本清净。了无一物。所谓纤尘不立性之体也。由是习染浓厚。发而为贪为嗔为痴为慢。故纵情物欲。物欲厚而性日昏。所谓有余之害也。今之为道者但损其有余。以复性之所不足。性体若足则道日光。由是发之。而为忠为孝为仁为义。推而广之。以治天下国家。则其利溥而德大。以致功名于不朽者。皆损之之益也。故在易卦损上益下曰益。损下益上曰损。苟不自知所损。徒以增长知见为学。则损益倒置。又何能以尽性哉。是故志道者损之为贵。
示文轸
仲尼有言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又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且曰富若可求。不羞执鞭。既曰可求。而又曰富贵如浮云。果有求耶。果不求耶。盖曰。不义之富贵如浮云。甚言必不可求也。此君子有固穷之训。小人有斯滥之讥。吾圣人教人。以安命定志之本也。嗟嗟。世人不达大命之本。而岌岌穷达之场。未了性命之源。徒怀得失之念。得失惊心。则取舍异趣。而纷飞之念交错于胸中。欲求志定而理明。德新而业进。其可得乎。
示刘平子
向道不难。而难于发心。道不难学。而难于外求。道不难会。而难于拣择。道不难入。而难于自足。道不难悟。而难于求[糸-八]。学道之士。于此一一勘破。不被人瞒。心旷神怡。翛然独步。此之谓[糸-八]通之士也。
性相近。习相远。此语直示千古修行捷径。吾人苟知自性本近。唯因习而远。顿能把断要津。内习不容出外习不容入。两头坐断。中闲自孤。自孤处。正谓如有所立卓尔。若到卓尔独存之地。则性自复。
子舆有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虽然亦有心未尝不求。而问学不明者。何也。病在不放之放。求而不求。依稀仿佛。视之为匹似闲耳。苟知不放之放。则自不放。求之无求。则为真求。子舆氏见性明心。单传直指处。唯此而已。有志向道。以此为准。
道在日用而不知。道在目前而不见。以知日用而不知道。见目前而不见道。非道远人。人自远耳。故曰道在目前不是目前。法亦不离目前。非耳目之所到。苟能透过目前。逆顺关头。毁誉境上。不被牵绊。横身直过。如此用心。则圣人不在三代。今古不离一念矣。有志向道。初发心时。便从此入。
示欧嘉范
世以忠臣孝子为第一义。且曰。忠出于孝而始于事亲。语曰。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夫天即吾人本然之天性也。人之于世百凡可假。独事亲之念最真。以出乎天性故也。吾人既禀此性。而为人。不知天性之本然。则不知人之所当贵也。诚能知人之可贵。则于一切虚浮杂染垢浊之事。自不敢留滞于胸中。以障本有之虚明。一复本明。则圣贤在我。故曰道不远人。此之谓也。
示李子晋
人性本明。为物欲情尘之所昏蔽。故于日用而不自知。故曰。性相近习相远也。吾人苟有志于复性工夫。不必外求。但于日用见闻知觉习染物欲偏重处。念念克去。克之既久。物彻尘消。本明自露。譬如磨镜。垢净明现。然镜体本明非待磨而有也。凡有志向道工夫。当以克磨恶习。为入门初地。
示李子融
昔人云。割发宜及肤。翦爪宜侵体。言其切也。故学道之士。先须办长远不退之志。下一分笃实苦切工夫。如登万仞高山。不至极顶不已。步步努力。心心不退。不为毁誉倾动。不为是非摇夺。不为困横抑挫。如一人与万人敌。小有退怯。前功尽弃。又岂可以不坚固心。而至不退安乐之境界耶。
示欧嘉可
语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此言道在日用至近而知之者希。古人谓除却著衣吃饭。更无别事。是则古今两闲之内。被穿衣吃饭瞒昧者多矣。傥不为其所瞒。则称豪杰之士矣。学道之士。不必向外别求[糸-八]妙。苟于日用一切境界。不被所瞒。从著衣吃饭处一眼看破。便是真实向上工夫。有志于道者。当从日用中做。
示梁腾霄
士君子处世。当其…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5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