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司直自心善互精勤。克苦之力耳。若果能自肯。極力自求。一旦豁然了悟。則將山河大地鱗介羽毛。與夫叁世諸佛。曆代祖師。及堯臻周孔事業。一口吸盡。不假他力。否則依然一夢想顛倒衆生耳。又何以稱爲大丈夫哉。司直司直。甯可上負佛祖。下負老人。萬萬不可自負負君負親也。老人今日所說般若。皆從上佛祖心地法門。即與六祖大師最初所說。不差一字。第最初聞者。唯爾一人。既以一人而當昔日千二百衆。老人歡喜不禁。故亦爲說般若之法。如吾佛祖所雲。如爲一人。衆多亦然。鄧生持此自利利他。未必不爲廣長舌也。
示妙光[糸-八]禅人
入道因緣。門路各別。但隨夙習般若種性。淺深不一。有先頓棄文字。單提古德機緣話頭而悟入者。有先從教中親習種種修行妙門。而後抛卻雜毒。專依觀行而悟入者。如永嘉大師。于天臺止觀。頓見自心。如觀掌果。及見曹溪。如脫索師子。老盧極盡神力。剛道得個如是如是而已。此即從上知識第一個樣子也。玄禅人曆遍諸方。久依講肆。于佛乘教眼。已窺一班。若即其所窺。苟能刬去一切知見。文字習氣。于離文字外。佛祖向上一路。單提力究。日夜參求。參到佛未出世。祖未西來。一著冷地。向自己胸中忽然迸出。如冷灰豆爆。是時方信一切諸法不出自心。轉一切山河大地草芥塵毛皆爲自己。如此任運。隨宜作法施因緣。是則名爲開甘露門。向佛祖頂[寧*頁]上行也。若心志狹劣。將口頭殘茶剩飯。當作無上妙味。如此自救不了。又安敢言佛法知見乎。
示寬兩行人
昔人爲生死行腳。今人但行腳而不知生死。可哀之甚也。所謂日用而不知者此耳。其過在不知本有。若人知有。便知自重。知自重則不隨物轉。而能轉物矣。詩有之曰。我心匪石。不可轉也。要知非金剛心地。靡不爲物所轉者。既爲物轉。則隨他去也。可稱行腳衲子乎。寬兩自北而南。來慰余數矣。不爲艱難道路饑寒困苦所轉。老人但知其腳跟勁。故稱爲鐵腳。今見其心不移。故複以鐵腸二字美之。然鐵腸乃老人所知。其行腳事定非爾所知。若稍知行腳。便不恁麼蓦直去也。老人愍其愚。而恐其所不知。故複以此書發付。再行腳去。若此後摸索鼻孔不著。他時異日。定難似今日相見也。
示如良禅人
佛言。剃除須發而作沙彌。離欲寂靜最爲第一。是知欲乃生死路頭第一大事也。故切呵之戒之。離此便得安隱快樂。衆生所以沈淪苦海。不得速登彼岸者。獨欲爲過患耳。佛言。諸苦所因貪欲爲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且叁界爲一切衆生所依止之宅。而以欲爲基址。塵勞聒聒。皆此爲喧鬧耳。今欲一離依止。便無所謂破叁毒。出叁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一大歡喜。是知五欲不離。叁界難破。我如來悲愁可知。要求寂靜解脫難矣。如良少小出家。多方行腳。今遇老人發菩提心授沙彌戒。志修離欲行。此則願出生死第一妙行也。第恐志不堅。行不力耳。佛言。久受勤苦。乃可得成。當決定志。直至成佛而後已。此乃真志離欲行也。
示周旸孺
周子請益法相宗旨。老人因揭六祖識智頌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轉名言無實性。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此八句。發盡佛祖心髓。揭露性相根源。往往數寶算沙之徒。貪多嚼不爛。概視此爲閑家具。曾無正眼觑之者。大可憫也。鹹謂六祖不識字。不通教。何以道此。殊不知佛祖慧命。只有八個字包括無余。所謂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以唯心故。叁界寂然。了無一物。以唯識故。萬法枞然。蓋萬法從唯識變現耳。求之自心自性了不可得。所以佛祖教人。但言心外無片事可得。即黃梅夜半露出本來無一物。即此一語。十方叁世諸佛。曆代祖師。盡在裏許擘不破。故衣缽止之。即二派五宗。都從此一語衍出。何曾有性相之分耶。及觀識智頌略爲注破。若約叁界唯心。則無下口處。因迷此心變而爲識。則失真如之名。但名阿賴耶識。亦名藏識。此識乃全體真如所變者。斯正所謂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成。乃真妄迷悟之根。生死凡聖之本。棱伽雲。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既雲藏識即阿賴耶。而又雲常住。則本不動也。然所動者非藏識。特境界風耳。偈雲。前境若無心亦無。是則取境界者。非藏識乃生滅心耳。此生滅心強名七識。其實是八識之動念。所謂生機。若此機一息。前境頓空。而六識縱能分別。亦無可寄矣。若前五識原無別體。但是藏識應緣之用。獨能照境。不能分別。故曰同圓鏡。其分別五塵者非五識。乃同時意識耳。故居有功。若不起分別。則見非功矣。由是觀之。藏識本真。故曰性清淨。其過在一念生心。是爲心病。有生則有滅。惟此生滅。如水之流。非水外別有流也。但水不住之性。見有流相。有流則非湛淵之水明矣。故棱伽二種生住滅。謂相生住滅。流注生住滅。此二種生滅。總屬藏識。生滅不滅。則前七識生。生滅若滅。則唯一精真。其真如之性自茲複矣。複則識不名識而名智。故曰心無病。六祖大師所頌。約轉八識而成四智。大圓鏡智藏識所轉。平等性智七識所轉。妙觀察智六識所轉。成所作智前五識轉。以妄屬藏識之用。故真亦同圓鏡。然六七二識因中先轉。五八一體至果乃圓。如此觀之。識本非實。而妄有二用。故曰但轉名言而已。換名不換體也。且此體不在禅定修行。唯在日用一切。聖凡同時轉之。唯在留情不留情之閑。故有聖凡迷悟之別。周子有志于此。谛向日用轉處著眼。試定當看。
示舒伯損
舒生伯損。有志于道。請益。因示之曰。老氏有言。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爲。學者增長知見。以當進益。殊不知知見增而我見勝。我見勝則氣益驕。氣益驕則情愈蕩。情蕩則欲熾而性昏矣。性昏而道轉遠。是故爲道者。以損爲益也。吾人性本清淨。了無一物。所謂纖塵不立性之體也。由是習染濃厚。發而爲貪爲嗔爲癡爲慢。故縱情物欲。物欲厚而性日昏。所謂有余之害也。今之爲道者但損其有余。以複性之所不足。性體若足則道日光。由是發之。而爲忠爲孝爲仁爲義。推而廣之。以治天下國家。則其利溥而德大。以致功名于不朽者。皆損之之益也。故在易卦損上益下曰益。損下益上曰損。苟不自知所損。徒以增長知見爲學。則損益倒置。又何能以盡性哉。是故志道者損之爲貴。
示文轸
仲尼有言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又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且曰富若可求。不羞執鞭。既曰可求。而又曰富貴如浮雲。果有求耶。果不求耶。蓋曰。不義之富貴如浮雲。甚言必不可求也。此君子有固窮之訓。小人有斯濫之譏。吾聖人教人。以安命定志之本也。嗟嗟。世人不達大命之本。而岌岌窮達之場。未了性命之源。徒懷得失之念。得失驚心。則取舍異趣。而紛飛之念交錯于胸中。欲求志定而理明。德新而業進。其可得乎。
示劉平子
向道不難。而難于發心。道不難學。而難于外求。道不難會。而難于揀擇。道不難入。而難于自足。道不難悟。而難于求[糸-八]。學道之士。于此一一勘破。不被人瞞。心曠神怡。翛然獨步。此之謂[糸-八]通之士也。
性相近。習相遠。此語直示千古修行捷徑。吾人苟知自性本近。唯因習而遠。頓能把斷要津。內習不容出外習不容入。兩頭坐斷。中閑自孤。自孤處。正謂如有所立卓爾。若到卓爾獨存之地。則性自複。
子輿有言。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雖然亦有心未嘗不求。而問學不明者。何也。病在不放之放。求而不求。依稀仿佛。視之爲匹似閑耳。苟知不放之放。則自不放。求之無求。則爲真求。子輿氏見性明心。單傳直指處。唯此而已。有志向道。以此爲准。
道在日用而不知。道在目前而不見。以知日用而不知道。見目前而不見道。非道遠人。人自遠耳。故曰道在目前不是目前。法亦不離目前。非耳目之所到。苟能透過目前。逆順關頭。毀譽境上。不被牽絆。橫身直過。如此用心。則聖人不在叁代。今古不離一念矣。有志向道。初發心時。便從此入。
示歐嘉範
世以忠臣孝子爲第一義。且曰。忠出于孝而始于事親。語曰。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夫天即吾人本然之天性也。人之于世百凡可假。獨事親之念最真。以出乎天性故也。吾人既禀此性。而爲人。不知天性之本然。則不知人之所當貴也。誠能知人之可貴。則于一切虛浮雜染垢濁之事。自不敢留滯于胸中。以障本有之虛明。一複本明。則聖賢在我。故曰道不遠人。此之謂也。
示李子晉
人性本明。爲物欲情塵之所昏蔽。故于日用而不自知。故曰。性相近習相遠也。吾人苟有志于複性工夫。不必外求。但于日用見聞知覺習染物欲偏重處。念念克去。克之既久。物徹塵消。本明自露。譬如磨鏡。垢淨明現。然鏡體本明非待磨而有也。凡有志向道工夫。當以克磨惡習。爲入門初地。
示李子融
昔人雲。割發宜及膚。翦爪宜侵體。言其切也。故學道之士。先須辦長遠不退之志。下一分笃實苦切工夫。如登萬仞高山。不至極頂不已。步步努力。心心不退。不爲毀譽傾動。不爲是非搖奪。不爲困橫抑挫。如一人與萬人敵。小有退怯。前功盡棄。又豈可以不堅固心。而至不退安樂之境界耶。
示歐嘉可
語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此言道在日用至近而知之者希。古人謂除卻著衣吃飯。更無別事。是則古今兩閑之內。被穿衣吃飯瞞昧者多矣。傥不爲其所瞞。則稱豪傑之士矣。學道之士。不必向外別求[糸-八]妙。苟于日用一切境界。不被所瞞。從著衣吃飯處一眼看破。便是真實向上工夫。有志于道者。當從日用中做。
示梁騰霄
士君子處世。當其…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1-5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