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未遇。靡不志願匡主庇民。建不朽之事業。至一登仕籍。但務立名爲心。忘其所以爲功。久則漸染時俗。心神渾濁。不覺流入富貴之途。甚則名亦無所顧忌。究其初心。不可得矣。何也。以最初志願。不從根本實際中來。第爲浮慕妄想而已。原非堅固不拔之志。安能立不朽之業哉。梁生騰霄。骨剛氣逸。大非風塵中人。每從予遊。聞一字一句。未嘗不驚心惕慮。閑嘗請益。予謂學者。固當求志于道德。凡志于道德者。必先究吾人根本實際。要從真性流出。此真性至廣至大。光明清淨。蕩絕纖塵。此吾性之體。所謂仁也。此體之中。一塵不立。但有一念妄想。即屬有我。有我則與物對。物我既分。人我兩立。人我既立。則大同之體昏塞。不得爲仁矣。本體昏塞。則諸妄皆作。縱有功名之志。皆從妄想發揮。凡有作爲。皆非真實。根本既妄。則腳跟不穩。由是一入世緣。頓染流俗宜矣。梁生從今。當做自性工夫。從實際參究。傥于自性未能的究根本。但將六祖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如何是上座本來面目話頭。蘊在胸中。二六時中切切參究。參到一念不生處。忽然識得本來面目。方見老盧不吾欺也。
示遊覺之
般若體性。人人具足。但以習氣厚薄。故障有輕重之分。則人有智愚之別。是知貪嗔癡愛現前。皆全體獨露之時。第爲濁智流轉。不自覺察。所謂日用而不知也。嗟乎。聖人不異凡民。獨其日用現前境界。紛拏交錯之時。一眼觑透。不爲所瞞昧欺奪耳。由是觀之。平等性智。念念現前。如大火聚。自一切境界洞然矣。
示優婆塞王伯選
古人多稱塵勞中人。有志向上。求出生死。謂之火裏生蓮。以其真難得也。以一切衆生無量劫來。耽湎五欲。爲煩惱火燒。日夜熾然。未曾一念回光。暫得清涼。直至如今。能于烈焰叢中。猛地回頭。頓思出路。豈非蓮花生于火內也。伯選閩人。來賈于粵。參禮老人求出離法。老人憐之。爲授五戒。開示念佛法門。專心淨土。經雲。心淨則佛土淨。以吾人自心是佛。唯心是土。淨穢不二。心佛一如。如是觀察。作如是念。念念熏修。一心清淨。光明映發。十方蓮華佛土。皎然在前。何但火宅生蓮而已哉。
示寂覺禅人禮普陀
寂覺禅人。將東禮普陀。乞一語爲行腳重。老人示之曰。古人出家。特爲生死大事。故操方行腳。參訪善知識。登山涉水。必至發明徹悟而後已。今出家者。空負行腳之名。今年五臺峨嵋。明年普陀伏牛。口口爲朝名山。隨喜道場。其實不知名山爲何物。道場爲何事。且不知何人爲善知識。只記山水之高深。叢林粥飯之精粗而已。走遍天下。更無一語歸家山。可不悲哉。南海無涯。乃生死苦海之波流也。普陀山色。乃大士法身常住也。海振潮音。乃大士普門說法也。禅人果能度生死海。睹大士于普門。聽法音于海崖。返聞自性。不須出門一步。何必待至普陀而後見。其或未然。悠悠道路。虛往虛來。即大士現在頂門。亦不能爲汝拔生死業根也。禅人自定當看。若大士有何言句。歸來當爲舉似老人。慎勿虛費草鞋錢也。
示梁仲遷(甲寅)
梁子四相。字仲遷。從老人遊有年。老人愛其心質直而氣慷慨。每見事不平。無論可否。或義有可爲。即放舍身命以當之。老人每責其粗浮。以有道體而欠涵養操存之功。若駿馬而無銜辔。終不免其蹶也。老人將行。相送韶陽舟中。請法語以書紳。乃書此寄之。予謂梁子有道者。心質直而不曲。此道之本也。慷慨近勇猛。赴緩急近慈悲。忘身以赴之。是不量力不審權。不探本而事末。皆粗浮氣之所使。非由道力發也。古之聖人涉世。有體用全彰。故應不失時。若明鏡之照妍醜。權衡之定輕重。殊非漫任血氣者。梁子自今已往。當先洗除習氣。潛心向道。將六祖本來無一物話頭。橫在胸中。時時刻刻。照管念起處。無論善惡。即將話頭一拶。當下消亡。綿綿密密。將此本參話頭。作本命元辰。久久純熟。自然心境虛閑。動靜雲爲。凡有所遇。則話頭現前。即是照用分明不亂。定力所持。自不墮粗浮鹵莽界中。不隨他腳跟轉矣。即讀書做文字。亦不妨本參。讀了做了。放下就還他個本來無一物。自然胸中平平貼貼。久之一旦忽見本無心體。如在光明藏中。通身毛孔。皆是利生事業。又何有身命可舍哉。如此用心。操存涵養。心精現前。看書即與聖人心心相照。作文自性流出。此是真慷慨丈夫之能事。所謂樞得環中。以應無窮。即建功立業。皆成不朽。梁子既有其本。又何憚而不爲哉。
示劉仲安(癸醜冬)
予居五羊。一時從遊者衆。睹劉子。骨剛氣渾。謂夙具般若緣種器近于道。予將有南嶽之行。劉子送于舟中。特請益曰。弟子道心甚切。但爲宿習濃厚。妄想纏繞。不能直逃向上。望師指示老人謂曰。子知妄想。則妄想自不能纏繞矣。既稱妄想則本無實體。譬如空花。安能結空果耶。由子不達妄想本無。認作實法。與作對待。念念與之打交滾。絕無一念休歇之時。斯則但以妄想爲主。而當人本體爲之埋沒。所以見造道之難耳。豈不見僧問古德雲。妄想不停時如何。德雲妄想不惡。六祖于黃梅會下。剛只道得個本來無一物。子從今日用做工夫。只將本來無一句作話頭。二六時中。切切參究。但看妄想起處。切莫隨他流轉。當下一拶。自然埽蹤滅迹矣。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
法語
示觀智雲禅人
學道人第一要看破世閑一切境界。不隨妄緣所轉。第二要辦一片爲生死大事。決定鐵石心腸。不被妄想攀緣以奪其志。第叁要將從前夙習惡覺知見。一切洗盡不存一毫。第四要真真放舍身命。不爲死生病患惡緣所障。第五要發正信正見。不可聽邪師謬誤。第六要識得古人用心真切處。把作參究話頭。第七要日用一切處正念現前。不被幻化所惑。心心無閑。動靜如一。第八要直念向前。不可將心待悟。第九要久遠。志不到古人田地。決不甘休。不可得少爲足。第十做工夫中念念要舍要休。舍之又舍。休之又休。舍到無可舍。休到無可休處。自然得見好消息。學人如此用心。庶與本分事少分相應。有志向上。當以此自勉。
示了心海禅人
吾人出家。單爲生死大事。操方行腳。參師訪友。只爲決擇己躬下向上一路。不明不已。故善知識單以此事示人。近來法門寥落。諸方罕聞此風。行腳到處。但鼓粥飯氣息而已。老人寓靈湖蘭若。了心禅人來參。入門見其有衲僧巴鼻。似非尋常粥飯者。今將返伏牛。拈香請益。老人示之曰。方今海內禅林。第一賴有牛山苦行。非諸方可及。學道之士。苟能[拚-ㄙ+ㄊ]舍身命。一生定不空過。但日用工夫。單提一念話頭最爲綿密。所以不得超脫得大自在者。以一向死守話頭。念念不舍。不知參禅最先要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離念一著。所以系念反爲念縛。不得超脫大自在地耳。禅人此番入山。幸仗規繩大衆夾持。正好隨場下手著力。但于念念中。看觑念未起處。由在離念一著。久久忽然念頭迸斷。心境兩忘。如脫索獅子。自在遊行。他時再見老人。決不似今日眉目動定也。
示湘潭諸優婆塞
佛住世說法有常隨四衆。出家二衆。曰比丘。比丘尼。在家二衆。曰優婆塞。此雲近事男。優婆夷。雲近事女。以其在家能持五戒。可以近事叁寶。堪受法利。故及佛法東來。隨時受化。代不乏人。至有明心見性。入祖師之室者。近來法道久湮。師承無眼。妄禮叁拜。例得一名。即自稱爲弟子。其實腥腪未吐。素行未改。致生譏謗。全無利益。大爲壞法之端。故老人生平未敢輕許。今觀湘潭諸弟子。信心笃厚。非泛泛波流。故強允其請。但念汝等素未聞法。雖雲善人。不知如何是善。今按唯識論。說心所五十一。而善法唯有十一。余皆惡心所也。十一法者。謂信。精進。慚。愧。不貪。不嗔。不癡。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此十一法全具。爲純善人。但少一法。即爲缺德。汝等但能依教持此善法。各各究明。時時觀察提撕。于何法上有未純熟。更加切磋之功。務要全美而後已。如此用心是爲真實善人。所言善心者。即清淨真心也。以一切衆生。各各本具如來清淨真心。但爲惡念染汙。故隨情造業而不自知。今能觀察善心。則一切惡法。自不現前。心自清淨矣。苟能有志漸漸深觀。只參六祖大師開示慧明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公案。時時參究。是謂向上一路。汝等腳跟下。誰無一尺土。努力前行。必不相賺。若肯歸心淨土。即依此法一心念佛。則現生可斷生死。永絕沈淪。但恐偷心自欺。不能作真實行耳。老人強爲汝等作如是說。爲憐叁歲子。不惜兩莖眉。切不可作世谛流布話會也。
示方覺之(乙卯)
覺之方子。支離其形。而天機妙發。參老人于南嶽。老人見其心光炯炯。是于般若有夙種者。每以向上示之。方子心領如飲冰焉。今將別。拈香請益。乃示之曰。方子無以天全其性而殘其形以爲阙也。予知天不以形累子。以真厚其德耳。世之形全者衆。而以形傷生者多矣。孰能離形釋智以全其性耶。聖人謂形爲生累。故曰大患爲吾有身。故滅身以歸無。以其形銷而苦息矣。吾佛教化衆生。但以破我爲第一義。入禅之要。不依形骸。不依氣息。一切皆離。其心自寂。心寂而樂莫喻焉。圓覺經雲。當觀此身四大假合。堅硬歸地。潤濕歸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方子從此二六時中。但當作如是觀。觀至一念不生處。則外不見身。內不見心。身心寂然。了無一法。是時始知天奪子之假。實全子之真。則子之至樂不待忘形而造乎極矣。子但精進作如是觀。一旦洞然。始信老人此語不妄。
示智海岸書記(乙卯)
老人至五羊說法。一時法性弟子。與缁素。皈依者衆。翕然可觀。亦時節因緣也。未幾時故多事。法會難集。老人入曹溪。向在會者亦多退席。唯智海岸。修六逸。若惺炯。叁人不離執侍。及投老南嶽…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1-5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