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1-5卷▪P8

  ..續本文上一頁。所同者此也。能覺此性。則人皆可以爲堯舜。人既皆可以爲堯舜。則人人皆可以作佛明矣。嗟嗟。世人拘拘一曲之見。未遇真人之教。而束于俗學。以耳食爲至當。無怪乎茫然而不知歸宿矣。玉曰。弟子蒙開示。信知自心是佛。自心作佛。不假外求。但不知作佛之旨。下手工夫。願求示誨。余曰。吾人苟知自心是佛。當審因何而作衆生蓋衆生與佛。如水與冰。心迷則佛作衆生。心悟則衆生是佛。如水成冰。冰融成水。換名不換體也。迷則不覺。不覺即衆生。不迷則覺。覺即衆生是佛。子欲求佛。但求自心。心若有迷。但須念佛。佛起即覺。覺則自性光明挺然獨露。從前妄想。貪嗔癡等。當下冰消。業垢既消。則自心清淨脫然無累。無則苦去樂存。禍去而福存矣。真樂既存。則無性而不樂。天福斯現。則所遇無不安。惟此真安至樂。豈口體之能致。富貴之可及哉。此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事心之功無外乎此。淨土之資。亦不外于是。玉曰。弟子聞教心目開朗。如見歸家道路。了無疑滯。第以念佛爲孝。何以致此孝耶。是所未安。願師指示。余曰。昔有孝子遠出。其母有客至。望子不歸。口齧其指子即心痛。知母憶念。遂即旋歸。且母齧指而子心痛。以體同而心一也。子能了見自心。恍然覺悟自心即母心也。以己之覺。以覺其母。以己之念。願母念之。母既愛子之形。豈不愛子之心耶。母若愛子之形。則形累而心苦。母若愛子之心。則形忘而心樂矣。且母子之心體一也。昔母念子。齧指而子心痛。今子念母忘形。而母心豈不安且樂耶。第恐子事心之功不笃。忘形之學不至。不能如母念子之切。感悅其母之心耳。故古之孝子。不以五鼎叁牲之養。而易斑衣戲彩之樂。孝之大者在樂親之心。非養親之形也。世孝乃爾。傥能令母之余年。從此歸心于淨土。致享一日之樂。猶勝百年富貴。使母時懷戚戚之憂也。是則彼雖富貴而親不樂。即樂而有所以不樂者存。今子以念佛而能令母心安且樂。樂且久。豈非無量壽耶。母壽無量。子壽亦無量。是淨土在我而不在人。佛在心而不在迹矣。子其志之。

   示自庵有禅人住山

   佛言一切衆生。流浪生死。皆是妄想顛倒以爲根本。顛倒想滅。肯心自許。便是了生死出苦海的時節也。妄想不休。生死難出。故雲。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吾人果能頓歇狂心。便是出叁界。破魔軍。露地而坐。稱爲無事道人。鐵面閻羅老子。縱有狠心毒手。亦無打算摸索處。往來縱橫。自由自在。一大解脫人。恁麼時節即喚成佛作祖。亦不耐聽。又肯向廁溷中。與癡蠅作隊。偷腥撲臭耶。十方世界。皆成淨土。以大圓覺。爲我伽藍。身心充滿其中。與十方諸佛把臂共遊。得大自在。此則庵即是自。自即是庵。庵即是山。山即是人。無內無外。無彼無此。恁麼則住無所住。行無所行。修無所修。方稱自庵。若養懶癡睡。叁生六十劫只爲他人作奴郎耳。思之思之。

   示慶雲禅人

   出家兒要明大事。第一。要真實爲生死心切。第二。要發決定出生死志。第叁。要拌一生至死不變之節。第四。要真知世閑是苦。極生厭離。第五。要親近絕勝知識。具正知見。時時參請。承順教誨。如教而行。精勤弗懈。不爲五欲煩惱遮障。不爲惡習所使。不爲惡友所移。不爲惡緣所奪。不以根鈍自生退屈。如是發心。如是趨造。久久純熟。自然與本所願求。函蓋相合。縱今生不能了悟。明見自心。即百劫千生。亦以今日爲最初因地也。若不如是。但以狹劣知見。軟暖習氣。因循宴安。而欲以口頭禅。狂妄心。穢濁氣。邪見根。將爲出家正業。以此望出苦海。是猶適越而之燕。卻步而求前也。嗟嗟。末法正信者稀。禅人既知所向。當審知本心。以真實決定爲第一義也。勉之勉之。

   示如常禅人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又曰。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爲法。又曰。剃除須發而作沙門。受佛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如是之法。種種叮咛苦語。無非要爲佛弟子者。最初出家。便以離欲爲第一行耳。後世兒孫。身雖出家。心醉五欲。不知何患是遠離法。何道是出苦道。纏綿昏迷而不自覺。且又矯飾威儀。詐現有德。外欺其人。內欺其心。包藏瑕疵而不自覺。欲求真心正念者。難其人也。淨名雲。直心爲道場。如常有志求出離法。當以直心爲第一義。珍重。

   示小師德宗

   爾自從老人遊。二十余年。不獨執事辛勤。即罹患難。走瘴鄉。已叁度矣。前已遣爾歸家山。事師長。爾狂心不歇。複爲予來。今聞爾師已作故物。爾竟不能生執巾瓶。死啓手足。是可以稱弟子乎。爾今即歸。不思何以報師恩于冥冥乎。古人參師訪友。端爲成辦道業。爾今從師二十余年。道業何在。古人羞見父母師友。爾道業無成。幸爾無父母師友。無寄羞地矣。祖師雲。衆生與佛無別。但衆生多習氣。佛祖清淨無垢耳。爾事善知識。親聞訓誨。年亦老矣。尚然悠悠如此。竟不知此去。他時後日。又何面目見老僧乎。萬一老僧如爾父母。恐爾此生亦無寄羞地也。念爾忠肝義膽。不減古人。昨讀達觀大師語。以田光比爾。如此則老僧何以報平生乎。所謂諸供養中。以法爲最。今別複以此作供養以酬生平。爾其再無忘今日重別之言。臨歧執手。叮咛珍重。

   示慧侍者

   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然佛之知見。即衆生之知見。衆生知見。即生死知見。故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斯則聖凡知見無二。而有迷悟不同者。過在立不立耳。祖師道。若立一塵。國破家亡。以其知見本無凡聖。但有立即有我。有我則諸障頓起。無我則萬法平沈。是知我爲生死之本也。豈特凡夫造貪嗔癡。而爲我障。即一切聖人諸修行者。知見未忘盡屬我障。尤爲生死難拔之根。故二種障中。粗細不同。粗則易遣。細則難除。以其知見深潛根于心者難拔。故經雲。存我覺我。俱名障礙。此正知見立知幽潛如命。不能自斷者。所以古人叁二十年苦心參學。縱然悟得自性具足。如寒潭皎月。靜夜鍾聲。隨扣擊以無虧。觸波瀾而不散。猶是生死岸頭事。此古人大不自欺處。傥欺己欺人。是自壞壞他也。侍者福慧。早從老人出家。初見老人時。一蠢蠢物耳。別去一十年。茲來更蠢蠢也。獨嘗喜其蠢蠢中。有惺惺不蠢處。此侍者以此蠢不蠢爲命根。今來又五年。其蠢日增。其不蠢者亦潛滋暗長也。由是人視侍者蠢。侍者亦自視蠢更蠢。而人人不自知其爲蠢也。今年夏老人從西粵回山。侍者忽出蠢狀。老人大笑。其蠢無出頭時。私謂此蠢人立蠢爲己過也。苟能以此蠢自爲受用地。亦頗自足。亦可了生死。亦不負出家行腳事。若以此更立其蠢。則病不止知見立知也。侍者若能推倒此蠢。不患不與老人眉毛厮結。

   示鄧司直

   佛祖出世。說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爲本。般若梵語。華言智慧。以此智慧。乃吾人本有之佛性。又雲自心。又雲自性。此體本來無染。故曰清淨。本來不昧。故曰光明。本來廣大包容。故曰虛空。本來無妄。故曰一真。本來不動不變。故曰真如。又曰如如。本來圓滿無所不照。故曰圓覺。本來寂滅。故曰涅槃。此在諸佛圓證。故稱爲大覺。又曰菩提。諸佛用之。故爲神通妙用。菩薩修之。名爲妙行。二乘得之。名爲解脫。凡夫迷之。則爲妄想業識。發而用之。則爲貪嗔癡愛驕谄欺詐。造之爲業。則爲淫爲殺爲盜爲妄。所取之果。則爲刀爲鋸爲鐵爲磨。乃至镬湯罏炭種種苦具。皆從此心之所變現。正若醒人無事。種種樂境。皆在目前。少時昏睡沈著。忽然夢在地獄。種種苦具事。一時備受辛酸楚毒。難堪難忍。正當求救而不可得。時堂前坐客喧嘩未息。隨有驚覺。呻吟而起。視其歡娛之境居然在目。而酒尚溫肴尚熱也。枕席之地未離。苦樂之境頓別。要之樂向外來。苦從中出。由是觀之。天堂地獄之說。宛然出現于自心。又豈爲幻怪哉。是皆迷自心之所至耳。經雲。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又曰。叁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以此觀之。豈獨佛法說一心。從上聖賢乃至一切九流異術。極而言之。至于有情無情。無不從此一心之所建立。但有大小多寡善惡邪正明昧之不同。所用之各異耳。故曰。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鱗甲羽毛。普現色身叁昧。此皆般若之真光。吾人自心之影事也。吾人本有之心體。本來廣大包容。清淨光明之若此。目前交錯雜沓陳列于四圍者。種種境界色相。又皆吾心所現之若彼。吾人有此而不知固可哀矣。而且誤取自心。以爲貪愛之樂地。目悅之于美色。耳悅之于淫聲。鼻悅之香。舌悅之味。身悅之觸。心悅之法。又皆自心所出。又取之而爲歡爲樂。爲貪嗔癡。爲淫殺盜妄。而造作種種幻業。又招未來叁途之劇苦。如人夢遊而不覺。可不大哀欤。以其此心與諸佛同體無二。曆代祖師悟明而不異者。獨吾人具足而不知。如幻子逃逝而忘歸。父母思而搜討之。所以釋迦出世。達磨西來。乃至曹溪所說叁十余年。諸于流衍千七百則指示于人者。盡此事也。豈獨老盧。即老人今日爲司直所說者。亦此事也。司直與諸現前共聞見者。亦此事也。經雲。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是知此一事外。皆成魔說。爲戲論耳。是則諸佛全證若不出世。則辜負衆生。諸祖悟之而不說法。則辜負諸佛。凡有聞者。而不信不解不受不行。則辜負自己。負衆生者慢。負諸佛者墮。負自己者癡。斯則佛祖可負。而自己不可負。以其本有而不求。具足而不善用。譬如持珠作丐。可不謂之大哀欤。司直今者。身嬰塵海。心墮迷途。忽然猛省。回頭尋求此事。是猶持珠之子。恥與丐者爲伍。心心向人求自足之方。老人頓以此法直指向渠。俨若指示衣底神珠。原是司直固有。亦非老人把似。以當人情世態也。然此如意寶珠。隨求而應。種種事業受用境界。無不取足。至若求其隨應之方。又在…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1-5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