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1-5卷▪P7

  ..續本文上一頁是眼。讀如是經。盡未來際。曾無閑歇。又何去來之相。彼此之見哉。華嚴以平等法界爲宗。以無障礙爲門。苟能悟此宗。入此門。無一物不播遮那之體。無一聲不闡圓妙之音。無一時不修普賢之行。無一人不是刹塵知識。是則光網叁昧。舉目昭然。普眼真經。隨念具足。舉足下步。不離寂滅之場。居塵出塵。頓到般若之岸。子將何處覓五臺。以何法爲大經乎。故曰。我欲逃之逃不得。大方之外皆充塞。子如當念了卻。又何必登山涉水。尋伴侶。誦文言。以了余生乎。若了生本無生。則住無所住。能悟無住之旨。自不作去來動靜生滅之想。六祖大師。于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打落從前百千萬劫顛倒知見。子當于此。剔起眉毛高著眼看。切不得錯落出門一步。全身入卻荒草也。

   示佛嶺乾首座刺血書華嚴經

   余昔居東海那羅延窟。禅人自五臺來谒。及余度嶺之五羊。複從匡山來。慰余于瘴鄉。余乍見如隔世親。因觀人閑夢幻如此。乃于諸來弟子輩。結夏壘壁閑。及解製日。幹作禮白雲。某將歸東林。尋遠公之芳躅。效蓮社之清修。且願刺血手書華嚴大經。以爲莊嚴佛土之淨業。願乞一言開示。余曰。佛子谛聽。爾以何爲大經。以何爲淨業。爾以書寫紙墨爲經乎。語言文字爲經乎。以運動折旋爲淨業乎。以點畫分布爲淨業乎。若以書寫紙墨爲經。則市肆案牍無非大經。若以語言文字爲經。則談呼戲笑世俗文字無非妙理。斯則本無欠缺。又何庸書。若以運動折旋爲淨業。則日用尋常咳唾掉臂。無非觀音入理之圓通。若以點畫分布爲淨業。則迎賓待客。舉箸拈匙。無非普賢之妙行。如是則本自具足。又何別求。舍此而言法行。是猶知二五而不知十也。雖然盡十方是常寂光。元無明昧。極法界是清淨土。本沒精粗。森羅萬象。皆海印之靈文鱗甲羽毛。盡法身之真體。猿吟鳥噪。皆談不二之圓音。雨施雲行。盡顯神通之妙用。如是則無背向。無去來。無取舍。無始終。叁際爲之不遷。十世圓成一念。此法界無盡藏也。爾欲于無盡藏中。徒以區區生滅心行。指色相莊嚴爲法行。求淨土之真因者。是以牛糞爲栴檀。魚目爲意珠也。況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爾欲以有限之四大。涓滴之身血。刹那之光陰。而欲寫無盡之真經。作難思之佛事。是猶點染虛空。扪摸電影也。爾其參之。如其未然。試向五老峰頭。谛觀山色湖光。聽鳥語溪聲。與毗盧老子坐普光明殿。與十方無盡身雲。刹塵海會。說法界普照修多羅時。有何差別。參參。

   示懷愚修禅人

   學人圖修。自吳中一缽。走瘴鄉。侍余二載余。余于戈戟場中而作佛事。修精持一念。作務爲衆先。晝夜無倦。始終如一日。余時時冷眼觑之。頗有衲子氣息。念末法向袈裟下提持此事者。難得其人。心甚愛之。頃辭余欲參諸方知識。臨行乃問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病在甚麼處。老人曰。病在沒有處。因說此偈以助行腳。四大本空空是病。五蘊非有有成非。兩頭坐斷無消息。始信家山到處歸。

   示西樵居士(吉水人)

   圓覺經雲。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此語古德。每每拈示學者。多落思惟窠臼。獨中峰各注一不字。此金剛圈也。

   示陳生資甫(吉水人)

   孔子曰。知幾其神乎。說者謂幾者動之微。學者當于未動時著眼。方乃得力。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正好于六祖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上座本來面目同。參。

   文者心之章也。學者不達心體。強以陳言逗湊。是可爲文乎。須向自己胸中流出。方始蓋天蓋地。

   孟轲雲。食色性也。此言似千七百則注腳。殊非章句家可知。

   古人雲。工夫在日用處。此死句也。今日坐在此語窠臼中。縱是有志之士。亦皆賣弄識神影子。非言者之過。執言之過耳。

   宗鏡雲。聲處全聞。見外無法。此語非透出毗盧頂[寧*頁]上行者。定不知話頭落處。

   儒生有志于道者。獨向禅中求做工夫。卻不知念茲在茲。便是上乘初地。

   夜氣清明。攝心端坐。返觀內照寂然不昧處。自見本來面目。毋自欺也。孔子雲。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足知天下不欺者鮮矣。

   飄風驟雨。飒然而至。試觀風從何來。雨從何至。此觀識得分明。萬物在己。

   譬如嘉苗望其秀實。賊蟊不除。難其成矣。不獨世閑。叢林學道亦然。

   示離際肇禅人

   若論此事。本無向上向下。才涉思惟。便成剩法。何況以有所得心。入離言之實際乎。禅人果能決定以生死爲大事。試將從前厭俗心念。乃至出家已來。所有一切聞見知識。及發參求本分事上日用工夫。著衣吃飯。折旋俯仰。動靜閑忙。凡所經曆目前種種境界。微細推求。畢竟以何爲向上事。再將推求的心。谛實觀察。畢竟落在甚麼處。凡有落處。便成窠臼。即是生死窟穴。皆妄想邊事。非實際也。經雲。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古人目爲黑山鬼窟。正是參禅大忌諱處。何況以生滅心。粗浮想像。入究竟際。遠之遠矣。所謂舉心即錯。動念即乖。若將不舉心不動念。當作玄妙。又落玄妙窠臼。有僧問趙州。如何是玄中玄。州雲。汝玄來多少時。僧雲。玄之久矣。州雲。若不是老僧。幾乎玄殺。你看古人一語。如金剛王寶劍。斷盡凡聖知見。如是觀之。此事豈唇吻能道。紙墨文字可能形容。只在學人日用舉心動念處。谛實觀察。但有絲毫情見。乃至玄妙見解粘滯處。便是妄想影子。都落生死邊際。非離際也。離際之際。名爲實際。實際無際。無際則不落聖凡邊際。聖凡不落。生死情亡。古人所謂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斷則無事矣。方名無事道人。事既無。又向甚麼處求玄求妙。所謂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到此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大似啞子吃黃柏。難以吐露向人。禅人但辦一片生鐵心腸。如此一直行將去。不必將心待悟。亦不必計其歲月日時。只須將前後無量劫數。直下拈在目前。任他生死去來起滅。即此現前一念決定。不爲他浮光幻影遷移。縱是刀山火聚。淨土天宮。亦任他頭出頭沒。此一念孤光。畢竟不被他搖奪。如此可稱大力量人。方才是真正出家兒。不被生死籠罩。不被聖凡埋沒。不被叁際遷訛。如此始得名實相應。乃是真實離際也。禅人持此語。請正諸方明眼知識。切不可作禅道佛法會。

   示懷愚修堂主

   古德雲。盡十方世界。通是衲僧一只眼。虛空萬象鱗介羽毛洪纖巨細。通是大毗盧藏一卷經。以如是眼讀如是經。盡未來際。不休不息。此普賢大士一毛孔中。最微最細少分佛事。一毛如此。況一一毛孔乎。正報毛孔如此。況依報世界微塵乎。一塵如此。況塵塵乎。且塵含巨刹。況塵塵之刹。刹刹之塵乎。以此深觀則無邊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此普賢之真經。能見此經。則爲文殊之智眼。即以此眼。觀塵中之衆生。一一衆生盡說此經。使之一一聽者。當下了知一切聖凡。本來無二無別。吾人即具此眼。轉此經。度此衆生。雖雲使盡大悲。行盡大願。經刹塵劫。了無疲厭。縱然如是。亦非衲僧本分事。何以故。以淨法界中。本無動搖去來。凡聖諸影像故。此殊勝影像尚無。況諸妄想知見。佛法禅道。種種取舍諸顛倒相。虛妄影耶。是知從上佛祖示人。只教歇卻狂心。不從他覓。所謂但自懷中解垢衣。何勞向外誇精進。又雲。但盡凡情。別無聖解。若作聖解。即墮群邪。以上神通妙用。皆本分事無奇特故。即此一味平常。何用別求佛法。

   示了際禅人(丙午)

   予中興曹溪。重修寶林禅堂。以接納四來。時量禅人發願行乞以供大衆。當結製初。禅人拈香請益。予因示之曰。諸佛利生妙行。原非一種。菩薩成佛妙門。本非一路。昔維摩大士。以一缽飯而爲佛事。叁萬二千有量之衆。食其食者皆入律行。且道至今缽盂仍舊。香飯如常。食之者律行何居。持米者神通何在。若于此透得。正所謂于食等者于法亦等。若透不得。更須參訪知識。決擇疑情。直至不疑之地。始與本地少分相應。其或未然。未免隨波逐浪。所以僧參趙州。乃雲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示。州雲。吃粥也未。僧雲。吃也。州雲。洗缽盂去。其僧有省。禅人若于趙州說處。者僧省處會得。便與維摩方丈中諸上善人。把臂共行去也。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四

   法語

   示容玉居士(甲辰)

   予居雷陽之叁一庵。化州王居士容玉。請曰。弟子歸心于道久矣。第志未專一。念生爲名教。以忠孝爲先。愧未能挂功名以忠人主。博儋石以孝慈親。心有未安。故難定志。余曰然哉。夫忠孝之實。大道之本。人心之良也。安有舍忠孝而言道。背心性而言行哉。世儒概以吾佛氏之教。去人倫舍忠孝以爲背馳。殊不知所背者迹。所向者心也。傳曰。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人者仁也。性之德也。由是觀之。論事親而不知人。不名爲孝。論知人而不知天。不名知人。言知天而不見性。則天亦茫然無據矣。是則心性在我。則爲本然之天真也。能知天性之真。則爲真人。以天真之孝。則爲真孝子。能以見性之功自修。則爲真修。以性真之樂娛親則爲妙行。以是爲孝。孝之至矣。猥雲以敬爲重。而口體爲輕者。抑又末矣。玉曰。弟子服膺明誨。見性之功誠大矣。以此娛親。固所願也。第望洋若海。渺無指歸。捷徑之功。乞師指示。余曰。古德有言。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佛者覺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覺性。尤見性之第一妙門也。原夫此性先天地不爲老。後天地不爲終。生死之所不變。代謝之所不遷。直超萬物。無所終窮。故稱無量壽。此壽非屬于形骸修短歲月延促也。吾人能見此性。即名爲佛。且佛非西方聖人之稱。即吾入自性之真。而堯舜禹湯。蓋天民之先覺者。斯則天民有待而能覺。聖人生之而先覺。此覺豈非佛性之覺耶。孟子所謂堯舜與人同耳…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1-5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