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若闲、冯德宝记
济群法师在福州法海寺
2000年,济群法师应福建省佛协本性法师邀请,在法海寺弘法楼开设了《佛教财富观》及《人心、人性与人生》两场讲座,本文根据讲座中的问答部分整理而成。
问:受菩萨戒之后,还能不能从事买卖烟酒的生意?
答:佛教徒受戒之后,戒律的规范可能会和生活发生冲突,尤其是受了菩萨戒。这位居士所提的问题应该说还是很普遍的,菩萨戒中,不仅自己不可以喝酒,也不能让别人喝酒。因为酒戒是戒律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学佛修行的目的是要开发智慧,而酒精会障碍我们的理智,会影响到智慧的开发。戒律既是这么规定的,那作为受了戒的人,当然是不能再从事买卖烟酒的生意。戒律的性质和法律一样,没有通融的余地,不能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作为借口。尽管戒律有时也会有开遮,譬如喝酒虽是禁止的,但作为药用还是可以通融,这就属于开的部分,但若是为了生计,为了生意,这样的理由就不能成立了。
问:作为家庭主妇,为照顾家人的三餐饮食,无法避免杀生,怎么办?
答: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很多居士所处的家庭中,往往不是全家都信佛,作为一个主妇,因为自己信佛就要求大家吃素是不太现实的。许多家庭也往往因为这个问题闹得鸡犬不宁,作为家庭主妇来说,是没有原则地迁就整个家庭,还是非常死板地去严守自己的戒律呢?为家庭和睦起见,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不妨做一些迁就家庭成员的事。什么样的情况属于不违背原则呢?如果家里人一定要吃肉,作为受了五戒的人,当然不可以杀生,也不可以让别人杀,否则不但自己造了罪,对家人也没有任何好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采取折衷的办法,买一些现成的半成品给家人食用。佛经里也说到有三净肉,所谓三净肉就是:不见为你杀,不闻为你杀,不是为你杀,这样的肉我们去买或去吃,都不会犯杀生的罪。至于涉及到杀生,那就必须坚持原则,无论如何也不可放弃这一立场。
问:有人说,"见财不贪著,才是财布施",不贪著能不能算是布施呢?
答:布施本身就具有远离贪著的含义。如果我们对财富的贪著很深,就会悭贪吝啬,就会舍不得布施。所以,布施不仅是培植我们的福报,同时也是在帮助我们克服人格中的悭贪吝啬。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贪著也具有布施的意义。
问:我看过净空法师的《认识佛教》后,每天都在念佛、吃斋,但没有举行皈依仪式,算不算皈依?
答:既然没有举行过皈依仪式,就不能算是皈依。皈依必须经过三宝的证明,是有特定的仪式。
问:您能不能告诉我们,人是从哪里来的?
答:探讨人从哪里来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是从进化而来,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生命就是沿着这样的一个规律发展而来。就进化论的观点,人类的祖先乃为猿猴。现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是从外星球来的,外星球的人坐着宇宙飞船在太空漫游,飞过地球时发现景色美丽又无人居住,就下来考察,喜欢上这个地方后就长居此地。佛教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佛教认为人类最初是从光音天来的。光音天的人倒是不需要宇宙飞船,他们有神通,飞过地球时,发现这个地方不错。当时地球上非常富饶,到处生长着香甜的水果,他们因贪吃过甚,结果身体沉重得无法飞翔,只好在地球上居住下来,这就是佛教中关于人类的起源。
问:种花时,无意中伤害到虫类,算不算杀生?
答:无意中伤害到其它的生命,不能算是犯杀生戒,但属于杀生的范畴。一个没有学佛、没有受戒的人,如果杀生,只有一重业罪。如果受了戒后,则又增加了一重戒罪。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如此,受戒还不如不受了?但是我们要知道,受戒的功德非常之大。我们受戒时,是向一切众生表示"我不愿伤害你",因此,所得到的功德是从一切众生那里得到的,而犯戒时只是侵犯了某个众生。比较而言,功德还是要比罪过大得多。而且我们无意中伤害了众生,虽然有业罪,但是因为是无意的,所以罪过非常轻。一个人在造罪时,罪行的轻重还要根据动机来决定,如果是无意为之,那罪过就相对较轻,而有意为之,则罪过较重。动物伤害到动物时罪过很轻,而人伤害到动物时罪过就比较重,原因就在这里。
问:家中的孩子要吃蚌,怎么办?
答: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应当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而不应随意地迁就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在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孩子正处于成长的过程中,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如果能以佛法的智慧加以引导,那么,不仅对他的现在,乃至对他的将来,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问:关于四害的问题,究竟是不是应当消灭?因为国家也提倡"消灭四害"。
答:据说,动物界最近召开了一次集体会议,讨论的主题是:"究竟什么动物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敌人?"根据它们讨论的结果,认为人类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敌人。于是,他们准备联合起来,将人类消灭干净,可是它们没有能力,所以,只好尽可能地给人类造成一些骚扰。由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到,所谓害与不害是相对而言,人站在自己的本位,觉得动物是害虫,从动物的角度来说,其实人才是最大的害虫。如果动物要消灭人类,大家是不是愿意呢?
问:生活中,总是习惯性地将蚊子苍蝇打死,是不是可以多念些往生咒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无意中的杀生行为的确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在生活中,可能经常踩死蚂蚁,也可能经常打死蚊子,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过失时,要以慈悲心来为它们念佛,祝愿它们早日摆脱三恶道的痛苦,愿意用自己的修行功德去回向给它们,去帮助它们,这样就能减少自己的过失。
济群法师在上海玉佛寺
2000年,济群法师应上海玉佛寺邀请,为上海信众开设了题为《佛教命运观》的讲座,本文根据法师演讲中的问答部分整理而成。
问:承认人有命运,与佛教的"无我"观点是否矛盾呢?
答:"诸法无我"是三法印之一,也是佛教区别于其它宗教的重要特点。但无我并没有否定缘起及因果的假象,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只是说明在生命延续的过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主宰。所以,佛教的无我观和命运的存在是不矛盾的,缘起是无我的,命运也是无我的。
问:佛教也认为算命有一定道理,可生辰只问年月日时辰,每个时辰都有很多人出生,那么和法师同一时辰出生的人今天又在哪里讲经呢?
答:这个问题看来要调查一下才会知道。不过,生辰与命运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任何事情都是由众缘和合而成,生辰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不能决定一切。从另一方面来说,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遭遇不同的情况,也会面临不同的选择,这就有了很多的可能性,况且,佛教认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我们的命运是由我们的善恶行为来决定。因此,算命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只能告诉我们命运发展的规律,并不能够囊括所有的变化,所以,即使是同一时辰出生的人,也会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
问:请法师现身说法,谈谈自己出家学佛后命运起了什么变化?可谈内心世界的变化,也可以谈现实的变化?
答:看来这的确要现身说法,不能光谈别人的命运,也要谈谈自己的命运。从我出家的过程来看,应该说还是有命运的安排。首先,我作出出家的选择时,年纪还很小,大概只有十六、七岁,而且还是个农村的孩子,受的文化教育也不高,对人生的认识几乎零,实在是谈不上对人生有了认识之后才选择出家。所以选择这条道路,和家庭环境有些关系,因为我生长在一个学佛的家庭,从小就接触了很多出家人,不知不觉间亲近了很多出家人。因为喜欢寺庙的生活了,就到寺庙里去了。可以说,我出家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父母没有要求我出家,也没有反对我出家,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怎么就出家了,或者就是命中注定吧。
我出家之时,宗教政策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我和其他出家人一道,只是在寺庙过着单纯的农禅生活。80年中国佛学院招生,以我当时的文化程度也不应该能够考得上,结果也不知道怎么就被录取了,看来也是命中注定。进了佛学院之后,因为基础比较差,就如饥似渴地学习,打下了比较扎实的佛学基础。毕业后先是在广化寺,在一种相对封闭环境中又继续学修了几年。然后,种种因缘的聚合,使我来到厦门南普陀,并从那里开始走向弘法的道路。
出家二十多年来,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顺乎自然,每个因缘也都是看似巧合地送上门来。就我自己本身来说,不会特别去争取什么,但有很多机缘推动着我,使我多多少少也做了些事情。但有一点,我对佛教事业的热情始终都非常高,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愿力,才有很多善缘来成就我。所以,回顾我的成长过程,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我想可能一半是愿力,一半是命运。
问:法师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逆境么?你又是怎样处理的?
答:在我的生活中,好像不曾感觉有什么顺境和逆境。我认为一个出家人不存在得意和失意的问题,如果有因缘做事,能够为佛教事业和社会民众提供些帮助,我很乐意去做一做;如果没有因缘做事,那么过一种自由自在的日子也挺好,可以读读书,在山里享受大自然,这对我来说也非常重要。人家不让我做,有人要让我做;如果都不让我做,咳,那正好,我可以干我自己的事。总之,在任何情况下,我都觉得是挺好,觉得现有的处境是最好的。
问:我请了一尊观音菩萨在家供养,可有居士告诉我没有开光的菩萨放在家很危险,我很害怕,就赶快把它藏在箱子里,请问佛教中有这种…
《济群法师开示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