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著。我们所讲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同样的道理,所谓的屠刀其实就是我们对生死、烦恼、五欲尘劳的执著。一个人要真正放下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经过长时间的克服,才能逐步放下。如果不是平常修养有素,你想一下子将它们都放下,根本是办不到的。
问:对李洪志所谓的圆满、成佛、极乐世界,应如何区别?
答:佛法所说的圆满是三德具足,即智德、断德、悲德。智德是智慧上的圆满;悲德是慈悲心的圆满;断德是断除了一切烦恼。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李洪志所说的"圆满",它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两者的区别也就能够分清了。
问:学佛的人到外道的场所时,应如何做?是否可以皈依?
答:我们对其他宗教所供奉的神,也要持恭敬的、赞叹的态度,不要因为他们是外道而轻视。作为一个学佛的人,即使是对普通的百姓,也要有恭敬平等的态度,何况其他宗教的神祗。我们一样可以合掌问讯,这些礼节能够体现佛教徒宽容的胸怀。再则,我们虽然学佛了,但毕竟还是凡夫,在人格远远不能和这些神相比,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恭敬他们呢?所以恭敬和皈依是二回事,我们既然已经皈依了三宝,就应将三宝作为依怙,不可以再去皈依其它神教,否则会失去佛教徒的资格的。
问:*轮功为什么能蛊惑人心呵?
答:*轮功为什么能够如此蛊惑人心?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法的弘扬得太少了。如果大家都能够有机会接触佛法,就会有辨别正邪的能力,*轮功自然也就没有市场了。佛教界在九六年就开始批判*轮功,因为*轮功既依附佛教又贬低佛教,很多理论都是对信众的误导,只要稍有宗教常识的人都不会被蒙骗。所以,要彻底消除*轮功的隐患,必须要从弘扬佛法入手,否则是很难从根本上发生作用。
问:静坐时如何把握"静"字?有念头时,是否用心地念佛去压住它?
答:静坐时,我们不要刻意地追求静,因为追求静也是一种妄想。如果我们追求静,执著静,就达不到静的境界。当我们执著于静的时候,就会因这一念头对妄想会持排斥的态度,而我们每排斥一次,就是对这个念头的巩固,使它的力量越来越大,它所产生的效果恰恰背离了我们的初衷。
所以,我们在静坐时,对各种念头都要不取不舍。无论是执著的取还是讨厌的舍,都会使我们的心越来越乱。当妄想到来的时候,我们只需以正念去观照它,不为妄想所动,不随妄想乱跑,这就是修行的功夫。所以说,真正的静并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而是心不随着境界转。
问:吃素已经六年了,现在有病,需要吃肉食,是否可以?
答:一般来说,生病都不是因吃素引起的。素食其实是有益于健康的,所以生病后就更应该吃素。生病时更容易体会生命的无常,要加倍精进才对。
问:怎样和出家几十年的师父沟通?
答:怎样和出家的师父沟通?我们要以恭敬的心、求法的心去向师父请教,不管他出家的时间有多长,我们都要同样的恭敬和虔诚来对待。
问:父母生病,要吃活的海鲜,应该怎样正确对待?
答: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有些事情是原则性的,有些事情是可以方便的。所谓原则就是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父母想要吃活海鲜,虽是人之常情,但是从因果来说,这种想法对他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作为子女,既然已经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就要对父母好言相劝,这才是真正的孝顺。实在劝不了的时候,可以买一些已经死掉的回来。吃素和吃荤可以方便,看各人的条件,但不杀生是原则,绝不可轻易地违反。
问:能否办一个居士佛学院,使居士能得到较为系统的学习和深入?
答:我们的"戒幢佛学研究所"就招收居士,当然要有一定的水准,要经过考核才能来就读。将来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们也考虑办"都市佛学院",招收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居士,每周上两三次课,系统地学习几年。最近,我们也在筹办"网络佛学院",利用网络所提供的便利条件来推广正信的佛法,不久之后就会运作起来,这也为佛法的弘扬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问:定中出现幻觉是否可信?
答:定中不管出现什么境界,都不可以去执著,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如果是好的境界,我们执著了就不会进步;如果是坏的境界,我们执著了就会走火入魔。所以,无论是什么境界,都不要去在乎、去分别,更不要去执著。
问:为什么要受"八关斋"?
答:"八关斋"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一种戒律。五戒的规范和世俗的道德也很接近,因此,受持五戒能使我们获得人天福报。而八关斋戒更接近于出家人的戒律,是为在家居士种下了出世解脱的因。所以海外的一些道场,很多居士会在六斋日到寺院受八关斋戒的。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非常大,佛经记载,一日一夜受关斋戒的功德相当于一生受五戒的功德。将来机缘成熟的话,我们就多给大家举行一些"八关斋"的受戒仪式。
(冯德宝、若闲记)
济群法师在苏州定慧寺
西园寺下院定慧寺每周安排弘法共修活动,济群法师曾多次应邀前往举行佛学讲座。2000年秋,法师再一次来到定慧寺讲堂,为广大信众就修学佛法的要领作了开示,并回答了居士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本文根据讲座的现场录音整理而成。
问:请法师详细解释一下“贪、嗔、痴”三个字的含义?
答:贪是一种染着的心理,所谓染着,就是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产生的贪念。贪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吝啬就是其中的一种,贪财的人不但舍不得将自己的钱财与别人分享,甚至舍不得给自己享用;骄慢也是其中的一种,自恋的人自己的任何长处都引以为荣,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谄曲还是其中的一种,因为贪著别人的财富地位就会去阿谀奉承。
嗔恨是对讨厌的人或环境所产生的排斥心理。它也有很多表现形式,有因厌恶而产生的嗔恨;也有因嫉妒而产生的嗔恨;或是因得不到而产生的嗔恨。
痴就是愚痴,因为不明事理,不知道佛法的因果,不了解无常、苦空,不了解解脱之道,这些都属于愚痴的表现。
贪、嗔、痴,在佛教里被称为“三毒”,就是三种生命的毒素。
问:《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说明不可以以某种形式来求佛,而现在到处有人拜佛求圣,是否就是以色求如来?它和行邪道有什么区别?
答:佛陀在这个世界的示现有很多种形式,从他的法身、报身、化身一直到我们现在所礼拜的佛像,但《金刚经》的思想却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佛像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拜佛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拜佛,主要是起到见贤思齐的效果,另一方面,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三宝、对佛法生起信心。因为凡夫都是比较着相的,如果没有那样一个相作为对象,就很难对佛法、对三宝产生恭敬的心。所以,礼佛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修行,在于启发我们的信心和恭敬心。
但这并不意味着执着佛像,崇拜佛像,礼敬佛像就能使我们获得解脱。真正的解脱,是要依靠佛陀所证悟的法,只有佛陀所证悟的宇宙人生的真理才是我们获得解脱的唯一途径。如果概括地来说,整个佛法的修行就包括在八正道之中: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命。真正的解脱,只有依靠八正道才能成就。所谓行邪道,是指一个人执着于佛陀的色身或佛像,而不是根据八正道去修行。
佛像有存在的意义,但佛像并不是佛陀的真身,佛陀的身相也不是佛陀的真身。佛陀的真身是什么呢?是法身。因为色身是会毁坏的,佛陀八十岁就入灭了,就是告诉我们,即使身为佛陀,他的色身也不能脱离成住坏空的规律。所以,佛像的建立只是引导信徒的一种方便,而不是让你去崇拜这个偶像。但一般人很容易着相,看到佛像就以为是佛的真身,只见佛像而不见佛法,这也是《金刚经》要求我们不要着相的原因所在。真正的佛,是佛的法身。我们可以通过对佛像的礼拜而加深对三宝的信心,但一味执著于佛像,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问:如何理解明心见性?
答:明心见性,其实是超越了我们认识和理解的一个层面。也就是说,不应以我们常规的认识和思维去理解,可以举个禅宗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
六祖慧能在五祖那里求法之后,就离开了。五祖的弟子中有个慧明,是将军出身,觉得六祖还是个在家人,怎么就把祖师的衣钵拿走了呢?他很不服气,就去追赶。他追上之后,六祖就把衣钵放在石头上,但衣钵是祖师传下来的,不是谁想拿就能拿得动的。慧明拿不走衣钵,就感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于是就请慧能大师出来,说:“我是为了求法而来,不是为了抢衣钵而来的。”六祖说:“既是为求法来的,那我就给你说法!不思善、不思恶,哪一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慧明闻言即刻开悟。
禅宗里所说的本来面目,就是明心见性的所见的性,就是一念未生之前的生命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处在思维的状态里,一念接着一念,当我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当我们的念头还没有产生时,我们的生命是什么样的状态?当我们还没有出生之前,我们的生命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禅宗所要追寻的,就是我们生命的真正主人!我们现在都身不由己地被妄想和烦恼包围着,没有能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因而,六祖就对慧明说:你好的也不要想,坏的也不要想,你什么都不要想,最后看看你自己究竟是谁?禅宗的明心见性,就是要你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去认识。
问: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是什么意思?
答:在修行上来说,理一心不乱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层面,或者说已经见道了,如果按照禅宗的要求,…
《济群法师开示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