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国家取缔*轮功之前,佛教界就对*轮功现象展开了批判。
问:为什么学佛的人中,女性占80-90%,男性约只有10%,这是什么原因?
答:学佛的人中,女性占80-90%的数据是否确切?倒也没人做过统计。今天我们讲堂里,男女比例还是差不多。但不可否认,总体上看,学佛的女性的确比男性多。至于原因,可能是女性的感情比较细腻,更容易感受人生的痛苦;还有就是女性更需要寻找依赖,而男性则相对独立,容易自以为是;再有一个原因是,男性事业心强,当他沉溺于事业时,根本无暇考虑人生问题,而女性有更多时间去寺院,去接触佛教。
问:圣严法师在禅学开示中指出,第七识是意,用意修行便是走上捷径的正路,请法师开示心意识?
答:这属于佛教心理学的内容,佛教把人的心理分为八识,小乘佛教讲六识,大乘佛教讲八识。心是第八识,意是第七识。第七识和第八识都属于潜意识的范畴。前六识则是意识的范畴。心、意、识三个概念,有时同时使用,名称不同,但内容往往相同。譬如说,心是积累,我们生命中积累很多东西,我们的知识和经验都储藏在心里,这就是第八识;识属于了别,就是对世界的认识,及我的意识和思维,这主要是识的作用,通过识对世界的认识,然后将很多知识储藏在生命里。意是指第七识,人有强烈的自我,而自我意识的建立,就是以第七识为基础,这个问题讲起来,要讲很长的时间,以后再详细说。
问:有人以前从事公安工作,专门枪决犯人,如何消业?
答:从事枪决工作的人,相当于古代的刽子手,那他们所造下的杀业,责任是不是在他呢?不是。因为他只是执行者而已,真正的决定权不在于他,所以对他来说,做这种事不会造成犯罪行为。何况那个被枪决的人,也是罪有应得。但作为佛教徒来说,我们对所有的人,不管好人或坏人,都要本着慈悲心和同情心,不能觉得他们就是该死,而要以慈悲心为他念佛、诵经,祈求他们来世做个好人。
问:念经念错字,会不会下地狱?
答:没有那么严重,念经念错字,会影响念经效果和理解,下地狱一定不会的,不用担心。
问:一个佛教徒在晚年犯了错误,如何来弥补?
答:一个佛教徒犯了错误,不管在早年或晚年,罪都存在。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我们犯了错误,也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因为那样也于事无补。对于所犯的错误,我们要有忏悔心,一方面要悔过,一方面要表示以后决不再犯。忏悔能使我们所做的罪业从重业转为轻业,轻业得到消除。
问:佛教徒死后的归宿在哪里?
答:这没有一定,不是说所有的佛教徒都很有修行,也不是说,所有的佛教徒行为都很圆满。即使是佛教徒,也可能会下地狱。但只要我们如法修行,就有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来生继续做人,归宿是因人而异的。
问:什么是涅槃?
答:涅槃是梵语,翻译成汉话,就是寂灭,寂灭我们的烦恼和痛苦。一个人如果彻底断除了烦恼和痛苦,就进入了涅槃的境界。
问:老年人学佛有没有用?
答:学佛对一个人来说,任何时侯都不会早,也不会晚。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有机会听闻佛法,就应珍惜,就应及时把握。而从修行的角度来说,也不在时间的早晚。有的人修行几十年之后,烦恼、习气一点也没减少,并没有比那些不学佛的人好多少。相反地,如果有人曾经无恶不作,但学佛后,立刻放下一切恶念,这一念可能就超过几十年的修行。所以,学佛不在于时间长短;也不在于学佛早晚,关键在于是否将佛法落实到生命中,是否将佛法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问:怎样学习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通过净土三资粮:即信、愿、行。首先,要相信西方极乐世界存在;其次,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三,要一心念佛。只要做到这三点,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问: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
答:这个问题很大,我们知道,在秦汉以后,中国文化的主流基本是儒、释、道三家。佛教虽是外来宗教,但跟中国传统的文化水乳交织。就像外来的血液输入你的血管,虽不是你的血液,但进入你的血管后,跟你的血液已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几乎体现在方方面面:从中国哲学史来看,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始终贯穿着佛教的哲学思想;而宋明理学,基本骨架也都是佛教思想;一直到近代,维新代表人物梁启超、康有为、谭词同也还是秉承了佛教的思想理念来推广社会改良。至于文学艺术领域,佛教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于兰盆会、吃腊八粥等民俗活动也是渊源于佛教,甚至我们的日常用语中,也不知不觉地使用了很多佛教的观念,如烦恼、世界、因缘。而佛教的道德更对我们的人生有着相当的影响,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说,就是我们沿用至今的生活准则。这个问题很大,只好简单地讲一讲。
问:宗教境界、艺术境界、审美境界有什么区别?
答:这三者可以严格分开,也可以融为一体。所谓的艺术境界和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有相当关系,如果接受佛教的一些思想,审美观就会受到影响。古代很多文学艺术家都是佛教徒,如王维、苏东坡等等,在他们的诗词里,在他们的作品里,充满了佛教思想,由此可见,宗教境界和艺术境界、审美境界是可以相通的。
问:为什么在当代社会,佛教依然能深入民心呢?
答:因为社会需要佛教,而且佛教深入民心。其实并不是现在才开始深入的,佛教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延续至今,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就接触到佛教的一些思想。在我们家人和周围的朋友中,会有学佛的信徒;在我们学习的传统文化中,更离不开佛教的影响。但这些只是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也不一定是正面的,甚至有一些歪曲的部分。所以一般人从这些表面的现象去认识佛教,往往会产生很多的误解。譬如我们看到周围的人来寺院烧香拜佛,会以为学佛是保佑平安的一种手段;我们看到少林寺的电影,会以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才代表了佛教的真正内涵;我们看到小说的鲁智深因为杀人而出家,又会以为那些和尚都是因为在社会上混不下去才去出家。所以,要对佛教真正有所了解,还是需要认真地学习。我个人认为,要想生活得没有烦恼,要想解脱人生的痛苦,要想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品味,要想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要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都可以从学佛入手,以佛法的智慧来解决这一切问题。
问:佛教提倡不杀生,是不分善恶,一律不杀呢?还是区别善恶,善者护,恶者杀?
答: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从声闻戒的角度来说,不杀生就是一律不杀,没有善恶的区别。因为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能以分别心来对待。而所谓的害虫,如老鼠、蟑螂等,究竟是不是该杀?其实,害与不害是相对的。环保专家认为,地球上最大的害虫不是四害,而是人类。因为人类对地球所造成的破坏是其它害虫无法相比的,那么人类是不是也该杀呢?所以,我们不应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得害虫就该杀。
从菩萨戒的角度来说,特殊情况下菩萨也可以杀生,而且不杀还犯戒。如果有个歹徒拿着炸弹行凶,作为菩萨,必须挺身而出杀了歹徒。那么,古代那些疾恶如仇的侠义之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把歹徒杀掉,是不是菩萨行为呢?其实这不属于菩萨行为。为什么?原因是他是带着嗔恨心去杀人,而菩萨是对歹徒生起了极大的悲心,可怜他因为无知而造下恶业,将生生世世在地狱受极大苦报。不但会给他人造成伤害,更会给自己造成伤害。所以,菩萨为拯救他宁愿自己因杀生而下地狱,也不能让他造下这一恶业。
问:三世因果的"三世"是时间概念吗?可以改为三时因果吗?
答:"世"代表时间,"界"代表空间。我们所说的世界,就是时间加上空间,因此世与时差别不大。所谓三世,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也可以说成是前世、今生和来世。但过去、现在、未来,有其相对性,当我们说现在的时侯,已成为过去;当我们说现在的时侯,未来已进入现在空间,所以时间并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不必过份执著,哪段是过去,哪段是现在,哪段是未来,这就是凡夫之见,不是佛法智慧。
问:佛法说:"心即是佛",求佛先从心吗?
答:学过佛的人都知道,我们虽然"心即是佛",但我们现有的生命现状是不是佛?佛陀没有烦恼,我们也没有烦恼了吗
佛陀已通达宇宙人生一切真理,我们通达了吗?虽然说"心即是佛",可是我们的心还充满烦恼。所以,我们还是要先学佛,通过佛法的指导不断消除烦恼,运用佛法的智慧如实地认识自己,当我们自己成佛的时候,就不需再要求佛了,但这需要过程。 问: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果这样,成佛不是太容易了吗?
答:佛经里有个故事,说一个五通仙人的神通非常广大,可以随意地上天、下地,也能预知未来。他自己算出过几天就要死了,他虽然神通广大,但是该死的时候还是要死。他觉得很苦恼,认为自己的神通对解决生死问题一点帮助都没有。这时,另一个天人就告诉他,你可以去请教佛陀,只有佛陀能够帮你解决生死问题。五通仙人立刻飞到一座名山,摘了二朵花准备供佛。他见到佛陀后,立刻提出了生死问题来请教。佛陀告诉他:放下,五通仙人就放下左手的花。然而,佛陀又说:放下,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还是叫他放下,他说;我已没有东西可放了。佛陀这才对他说: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东西,而是你的执著,你对生死的执…
《济群法师开示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