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國家取締*輪功之前,佛教界就對*輪功現象展開了批判。
問:爲什麼學佛的人中,女性占80-90%,男性約只有10%,這是什麼原因?
答:學佛的人中,女性占80-90%的數據是否確切?倒也沒人做過統計。今天我們講堂裏,男女比例還是差不多。但不可否認,總體上看,學佛的女性的確比男性多。至于原因,可能是女性的感情比較細膩,更容易感受人生的痛苦;還有就是女性更需要尋找依賴,而男性則相對獨立,容易自以爲是;再有一個原因是,男性事業心強,當他沈溺于事業時,根本無暇考慮人生問題,而女性有更多時間去寺院,去接觸佛教。
問:聖嚴法師在禅學開示中指出,第七識是意,用意修行便是走上捷徑的正路,請法師開示心意識?
答:這屬于佛教心理學的內容,佛教把人的心理分爲八識,小乘佛教講六識,大乘佛教講八識。心是第八識,意是第七識。第七識和第八識都屬于潛意識的範疇。前六識則是意識的範疇。心、意、識叁個概念,有時同時使用,名稱不同,但內容往往相同。譬如說,心是積累,我們生命中積累很多東西,我們的知識和經驗都儲藏在心裏,這就是第八識;識屬于了別,就是對世界的認識,及我的意識和思維,這主要是識的作用,通過識對世界的認識,然後將很多知識儲藏在生命裏。意是指第七識,人有強烈的自我,而自我意識的建立,就是以第七識爲基礎,這個問題講起來,要講很長的時間,以後再詳細說。
問:有人以前從事公安工作,專門槍決犯人,如何消業?
答:從事槍決工作的人,相當于古代的劊子手,那他們所造下的殺業,責任是不是在他呢?不是。因爲他只是執行者而已,真正的決定權不在于他,所以對他來說,做這種事不會造成犯罪行爲。何況那個被槍決的人,也是罪有應得。但作爲佛教徒來說,我們對所有的人,不管好人或壞人,都要本著慈悲心和同情心,不能覺得他們就是該死,而要以慈悲心爲他念佛、誦經,祈求他們來世做個好人。
問:念經念錯字,會不會下地獄?
答:沒有那麼嚴重,念經念錯字,會影響念經效果和理解,下地獄一定不會的,不用擔心。
問:一個佛教徒在晚年犯了錯誤,如何來彌補?
答:一個佛教徒犯了錯誤,不管在早年或晚年,罪都存在。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我們犯了錯誤,也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負擔,因爲那樣也于事無補。對于所犯的錯誤,我們要有忏悔心,一方面要悔過,一方面要表示以後決不再犯。忏悔能使我們所做的罪業從重業轉爲輕業,輕業得到消除。
問:佛教徒死後的歸宿在哪裏?
答:這沒有一定,不是說所有的佛教徒都很有修行,也不是說,所有的佛教徒行爲都很圓滿。即使是佛教徒,也可能會下地獄。但只要我們如法修行,就有可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者來生繼續做人,歸宿是因人而異的。
問:什麼是涅槃?
答:涅槃是梵語,翻譯成漢話,就是寂滅,寂滅我們的煩惱和痛苦。一個人如果徹底斷除了煩惱和痛苦,就進入了涅槃的境界。
問:老年人學佛有沒有用?
答:學佛對一個人來說,任何時侯都不會早,也不會晚。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有機會聽聞佛法,就應珍惜,就應及時把握。而從修行的角度來說,也不在時間的早晚。有的人修行幾十年之後,煩惱、習氣一點也沒減少,並沒有比那些不學佛的人好多少。相反地,如果有人曾經無惡不作,但學佛後,立刻放下一切惡念,這一念可能就超過幾十年的修行。所以,學佛不在于時間長短;也不在于學佛早晚,關鍵在于是否將佛法落實到生命中,是否將佛法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這才是最重要的。
問:怎樣學習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答: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通過淨土叁資糧:即信、願、行。首先,要相信西方極樂世界存在;其次,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叁,要一心念佛。只要做到這叁點,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問: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對中國文化有哪些影響?
答:這個問題很大,我們知道,在秦漢以後,中國文化的主流基本是儒、釋、道叁家。佛教雖是外來宗教,但跟中國傳統的文化水乳交織。就像外來的血液輸入你的血管,雖不是你的血液,但進入你的血管後,跟你的血液已融爲一體,不分彼此。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幾乎體現在方方面面:從中國哲學史來看,自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始終貫穿著佛教的哲學思想;而宋明理學,基本骨架也都是佛教思想;一直到近代,維新代表人物梁啓超、康有爲、譚詞同也還是秉承了佛教的思想理念來推廣社會改良。至于文學藝術領域,佛教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在我們的生活中,于蘭盆會、吃臘八粥等民俗活動也是淵源于佛教,甚至我們的日常用語中,也不知不覺地使用了很多佛教的觀念,如煩惱、世界、因緣。而佛教的道德更對我們的人生有著相當的影響,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說,就是我們沿用至今的生活准則。這個問題很大,只好簡單地講一講。
問:宗教境界、藝術境界、審美境界有什麼區別?
答:這叁者可以嚴格分開,也可以融爲一體。所謂的藝術境界和自身的文化藝術素養有相當關系,如果接受佛教的一些思想,審美觀就會受到影響。古代很多文學藝術家都是佛教徒,如王維、蘇東坡等等,在他們的詩詞裏,在他們的作品裏,充滿了佛教思想,由此可見,宗教境界和藝術境界、審美境界是可以相通的。
問:爲什麼在當代社會,佛教依然能深入民心呢?
答:因爲社會需要佛教,而且佛教深入民心。其實並不是現在才開始深入的,佛教經過幾千年的流傳延續至今,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氛圍裏,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就接觸到佛教的一些思想。在我們家人和周圍的朋友中,會有學佛的信徒;在我們學習的傳統文化中,更離不開佛教的影響。但這些只是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給我們帶來的影響也不一定是正面的,甚至有一些歪曲的部分。所以一般人從這些表面的現象去認識佛教,往往會産生很多的誤解。譬如我們看到周圍的人來寺院燒香拜佛,會以爲學佛是保佑平安的一種手段;我們看到少林寺的電影,會以爲"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才代表了佛教的真正內涵;我們看到小說的魯智深因爲殺人而出家,又會以爲那些和尚都是因爲在社會上混不下去才去出家。所以,要對佛教真正有所了解,還是需要認真地學習。我個人認爲,要想生活得沒有煩惱,要想解脫人生的痛苦,要想讓我們的生活更有品味,要想提高我們的思想境界,要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都可以從學佛入手,以佛法的智慧來解決這一切問題。
問:佛教提倡不殺生,是不分善惡,一律不殺呢?還是區別善惡,善者護,惡者殺?
答: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從聲聞戒的角度來說,不殺生就是一律不殺,沒有善惡的區別。因爲佛教認爲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不能以分別心來對待。而所謂的害蟲,如老鼠、蟑螂等,究竟是不是該殺?其實,害與不害是相對的。環保專家認爲,地球上最大的害蟲不是四害,而是人類。因爲人類對地球所造成的破壞是其它害蟲無法相比的,那麼人類是不是也該殺呢?所以,我們不應站在自己的角度覺得害蟲就該殺。
從菩薩戒的角度來說,特殊情況下菩薩也可以殺生,而且不殺還犯戒。如果有個歹徒拿著炸彈行凶,作爲菩薩,必須挺身而出殺了歹徒。那麼,古代那些疾惡如仇的俠義之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把歹徒殺掉,是不是菩薩行爲呢?其實這不屬于菩薩行爲。爲什麼?原因是他是帶著嗔恨心去殺人,而菩薩是對歹徒生起了極大的悲心,可憐他因爲無知而造下惡業,將生生世世在地獄受極大苦報。不但會給他人造成傷害,更會給自己造成傷害。所以,菩薩爲拯救他甯願自己因殺生而下地獄,也不能讓他造下這一惡業。
問:叁世因果的"叁世"是時間概念嗎?可以改爲叁時因果嗎?
答:"世"代表時間,"界"代表空間。我們所說的世界,就是時間加上空間,因此世與時差別不大。所謂叁世,指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叁世也可以說成是前世、今生和來世。但過去、現在、未來,有其相對性,當我們說現在的時侯,已成爲過去;當我們說現在的時侯,未來已進入現在空間,所以時間並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不必過份執著,哪段是過去,哪段是現在,哪段是未來,這就是凡夫之見,不是佛法智慧。
問:佛法說:"心即是佛",求佛先從心嗎?
答:學過佛的人都知道,我們雖然"心即是佛",但我們現有的生命現狀是不是佛?佛陀沒有煩惱,我們也沒有煩惱了嗎
佛陀已通達宇宙人生一切真理,我們通達了嗎?雖然說"心即是佛",可是我們的心還充滿煩惱。所以,我們還是要先學佛,通過佛法的指導不斷消除煩惱,運用佛法的智慧如實地認識自己,當我們自己成佛的時候,就不需再要求佛了,但這需要過程。 問:俗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果這樣,成佛不是太容易了嗎?
答:佛經裏有個故事,說一個五通仙人的神通非常廣大,可以隨意地上天、下地,也能預知未來。他自己算出過幾天就要死了,他雖然神通廣大,但是該死的時候還是要死。他覺得很苦惱,認爲自己的神通對解決生死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這時,另一個天人就告訴他,你可以去請教佛陀,只有佛陀能夠幫你解決生死問題。五通仙人立刻飛到一座名山,摘了二朵花准備供佛。他見到佛陀後,立刻提出了生死問題來請教。佛陀告訴他:放下,五通仙人就放下左手的花。然而,佛陀又說:放下,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還是叫他放下,他說;我已沒有東西可放了。佛陀這才對他說: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東西,而是你的執著,你對生死的執…
《濟群法師開示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