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济群法师开示问答▪P5

  ..续本文上一页门有更多的了解,不妨就选择哪个圣号来念。

   从修行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应当将精力集中在一个法门上,不要四处涉猎。念阿弥陀佛就一心念阿弥陀佛;念观音菩萨就一心念观音菩萨。这并不是说念了阿弥陀佛之后,别的事情都不能做了,我们还是可以礼拜或读诵经典,专修是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围绕某个中心来进行。通过读诵大乘经典,能够提升我们的认识和思想境界,比如读诵净土三经,可以使我们对净土法门有更深的理解,念阿弥陀佛圣号的时候就会更得力。

   有人家里供的很多佛菩萨,于是他就担心我念阿弥陀佛,没有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会不会不高兴啊?事实上肯定不会,菩萨不会那么小气,那是我们凡人的境界,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菩萨有这种想法就没有资格成为菩萨了。专心致志地念一个佛菩萨的名号,一方面可以通过这句佛号达到摄心和专注的效果;另一方面,长期念一个佛菩萨的名号能够得到相应的感应。念佛的功夫越深,我们的心和佛菩萨就越靠近,就越容易得到加持和感应。如果心不专一,佛菩萨的加持力和感应力就不会太大。

   问:修小乘的人会不会接受大乘法门?

   答:任何一个法门的弘扬都有它特定的针对性。从《法华经》的角度来说,佛陀出世的目的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要成佛。所以《法华经》的思想是会三归一,开权显实。佛陀一生说法,有时针对人天乘而说,有时是针对声闻乘而说,有时是针对缘觉乘而说,也有时是针对大乘而说,五乘教法都是根据不同的根基而说。佛陀所说的法并不都是究竟了义的,也不是每一句都是绝对的真理,因为他要根据对方的接受程度来说法。所以,佛陀的说法并不都是直畅本怀,虽然他想把最好的东西给你,但问题是你能不能接受?所以《维摩诘经》里讲"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有的人只能接受人天乘,有的人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接受其他几乘。小乘法也是佛陀所说,人天乘法也是佛陀所说,但佛陀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这并不是说不能弘扬小乘,而是说不要以此为最终的目的。如果有人只能接受人天乘、声闻乘,给他讲这些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不要以为这种引导就是最究竟的引导,因为这只是度众生的方便。

   问:刚才您说佛陀也有做不到的事情,能不能具体说明一下?

   答:佛陀在世的时候要度一个老太太,但她就是不肯见佛陀。每当佛陀走到她的面前,她就把脸转过去。一次,佛陀变现了十几个化身分别站在她的前后左右,结果她就把眼睛闭了起来。因为她没有善根,所以连佛陀都无法度她。

   问:我想请法师说一些大陆僧团的现状。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呢?因为大家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在新的世纪,儒学好像还没有佛教更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大陆的僧团是不是做好了准备,充分地利用这个时机去弘扬佛教?

   答:其实我们一直都很关心这个问题。这几年,我到台湾参访了几次,觉得台湾佛教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从整体来看,台湾佛教基本上走的是人生佛教的路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育方面,佛教界既开办面向社会的大学,也开办专门的佛学院和研究所;在弘法方面,台湾佛教界有五家电视台,还有多媒体弘法、音像弘法等多种渠道,每个寺庙还有定期的讲经、讲座和共修活动;在慈善事业方面,最著名的就是证严法师的慈济功德会,事业做得非常大。看了台湾佛教的情况后,我曾在《法音》上发表过一篇《台湾佛教见闻记》。大陆佛教与台湾佛教从体系到文化背景都是相通的,所以走的道路大致不会相差太远。目前,大陆佛教基本上也是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在发展,也逐渐在教育、弘法和慈善方面开展工作。

   当然,大陆佛教的发展在吸取、借鉴台湾佛教的经验的同时,也要避免他们的不足。在台湾参访期间,各地都曾邀请我去演讲或者进行座谈,我也谈了自己思考的几个问题。首先是"学术与信仰"的问题,台湾将大批法师送到欧美和日本去攻读学位,结果这种学术化倾向导致了信仰的相对淡化;其次是"内修与外弘"的问题,僧人如何使自己的修行和弘法事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时过分入世地做佛教事业,反而会忽略自己的内修;第三就是"出世与入世"的问题。大陆佛教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类似问题况,正确处理好这几方面的关系非常重要。

   目前,大陆佛教界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僧团制度的建设就是现在的首要问题,我们知道,僧团纯粹是靠制度来维系的,僧人来自十方,需要良好的制度才能保障僧团的稳定发展。其次,对戒律的弘扬也不是很得力,现在佛教界已经开始关心这方面的问题。还有就是僧教育的问题,不久前在苏州召开了一次"佛教教育学术研讨会",我在会上发表了题为《我理想中的僧教育》的报告。中国古代的僧教育是丛林式教育,民国年间以来才改变为学院式教育。学院教育基本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不太重视素质教育,出家人往往因此而忽略了信心、道念及僧格的养成。虽说在佛学院的几年学习可能会学到很多佛教基础知识,但素质教育不能跟上的话,就违背了僧教育的初衷。所以,佛教教育也有待改进。在汉传佛教地区,出家人在当学生期间就会被称为"法师",毕业后还是法师,几十年后还是法师,里面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教育制度不完善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另外,教材的问题也很多,不少地方都在进行办学实验,但对于教育的宗旨,也就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不是很明确。

   还有就是慈善事业的开展,尤其是在大陆,虽然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是还有很多地方非常穷,宗教界应当有能力来做慈善事业的牵头人。因为宗教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容易取得社会的信任,而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如何体现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呢?开展慈善事业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社会上很多人都将佛教徒与消极厌世联系在一起,通过慈善事业还可以改变大家对佛教的误解。基督教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和他们积极办学、办慈善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佛教界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方向。

   再就是佛法的弘扬与普及的问题。类似柏林寺举办的夏令营在台湾非常之多,很多道场到了夏天就开始举办活动,参加的对象有老师、大中小学生、家庭妇女等各种类型的都有。台湾僧众的文化素质都很高,唯觉法师手下留美的博士就有一大批。此外,面向社会上开展短期出家的活动,以及吸收在家众进入佛学院学习,都可以作为高素质僧才的重要来源。目前大陆在这些方面还做得不够,主要问题不是在经济方面,关键是很多道场的住持还缺乏这方面的理念。将来我们要做的比较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使弘法、教育和慈善在佛教界形成良好的风气,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在家居士们参与进来,乃至发心出家,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净化社会人心的事业中来。

   问:现在政府是不是允许佛教界办自己的大学,医院,成立慈善机构呢?

   答:从宪法方面来看,应该是没什么障碍,是不是可行,关键还是意识形态的问题。社会上有些大学拒绝出家人进去听课,这种规定实在是很不合理,出家人是不是公民?如果是公民,为什么不能到大学里去接受教育?另外,出家人不能以出家人的身份到大学里面去讲课,这一情况也有待改进。至于办学,现在各地都在开办私立学校,为什么宗教界不能办学呢?我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在这方面应该会慢慢的放宽的。

   问:我想谈谈佛法、佛教、佛学和科技文化知识是不是互相包容的问题,是不是说进入僧人队伍就要排斥科学?我有一个特别深的感受,就拿战争来说,武器肯定能制造战争,但目前的世界和平不是靠宗教而是靠武器来维持的,也就是说,武器在制造战争的同时也能制止战争。为什么中国在过去几百年一直遭受侵略?就是因为我们科技上不去,经济比较落后,使西方国家在这些方面比我们领先了很多。还有,战争给中国带来很多苦难,虽然中国信佛、信道很盛,但并没能够因此避免战争。

   答:佛法有佛法解决的领域,科学有科学解决的领域,不要把它们掺合在一起谈。科学是一种工具,而佛法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智慧。科学作为工具,需要健全的精神去运用它,去指导它。如果没有心灵健康的实践者,科学就会成为世界的祸害。所以佛法不排斥科学,只是教导我们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来看待科学的长处和不足,同时对科学给予正确的指导。

   另外,现在的科学还是偏向于对物质世界的改善。过去我们总认为科学是万能的,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关于生命现象的知识,我们的确比以前掌握得更多,但对于精神领域的问题依旧是很无知。我们可以用手术刀把患病的胃切除,可当我们烦恼的时候,却无法用手术刀把我们的烦恼切除。今天的人一味强调发展经济,这种想法是非常盲目的,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发展是众生的共业,是世界的潮流。但一味发展经济为我们带来了什么?生活水准是提高了,但社会道德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甚至出现了道德沦丧的倾向。发展还带来了什么?空气的污染,能源的过度开发,又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被破坏得满目苍痍,各种自然灾害层出不穷,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在澳洲,随便砍一棵树或挖一块石头都是不行的,而我们却为了发展经济把大片森林都毁灭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又将以什么作为生存的资源?发展的利弊应当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发展不一定就是好事。

   至于武器和战争的问题,目前,人类所拥有的核武器足以把地球毁灭几十次,通过发展核武器来互相制衡,是制止战争爆发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吗?我们又怎样才能保证这些核武器会得到安全的保存?所以,不管科技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发展,关键还是要有健全的理念来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法和发展科技…

《济群法师开示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学佛与做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