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济群法师开示问答▪P6

  ..续本文上一页是不矛盾的。

   若慧记

  

  济群法师在福州法海寺

   1999年,济群法师应福州法海寺邀请,在福州法海寺弘法楼开示《五戒意义》,本文根据此次讲座中解答信徒问题的录音整理。

   问:请问法师对"禅净合一"有什么看法?

   答:"禅净合一"也很好,永明延寿禅师就曾说过:"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为什么这样说呢?禅是纯粹依靠自己的力量--自觉自立、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所谓"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古人行处行"。但是,完全依靠自力来修学佛法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业力太重了,要靠自己解脱难度很大,所以,禅宗的祖师即使开悟了,有时难免还要迷惑。而净土主要是靠他力,就是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再依赖佛菩萨的力量。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明,当我们要抵达某个目标之时,自力就是自己走路去;而他力则是乘坐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去。相比之下,他力显然要比自力简便得多。如果说,我们能够在自力在基础上再借助于他力,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比较理想。所以,宋元明清以来的很多祖师都提"禅净双修"。

   问:曾经发愿出家,后来没有出家,行吗?

   答:没有出家就没有出家嘛,想出家的时候再出嘛!

   问:请出家师父到家里设道场念经是否有作用?能不能产生消灾超度的效果?

   答:当然还是有作用的,《地藏经》里就有很多这方面的说明。请出家师父念经消灾,效果肯定是有的,只是效果和作用大小可能有所不同。

   问:净土宗的他力跟基督教的因信得度有什么不同?

   答:对基督徒来说,升到天堂就是归宿,就是给人生划上了最圆满的句号。而念佛往生西方却不仅仅如此,我们到西方去干什么?是到西方去享乐吗?不是。到西方并不意味着最终的归宿,只是去进修、去留学,到了之后还要更精进地修行,因为那里的修行条件非常殊胜。修好之后,还要继续来到娑婆世界行菩萨道,度化众生,直到成佛。所以,两者是不同的。

   问:什么是证果?

   答:所谓证果,也不可一概而论。所证的有小果、有大果,就象水果中还有苹果、西瓜的区别一样。而证果的本身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比如菩萨的五十二位,从第一位到最后一位都算证果,当然不是最终的结果,这个问题问得太笼统。

   问:我家里同时供着阿弥陀佛、弥勒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那烧香的时候呢,要烧几条?要怎样念佛号?

   答:这个问题还真麻烦呐!不过,也不用担心会因此而得罪了菩萨,如果会得罪菩萨,那菩萨不是和我们凡夫一样了吗?至于如何烧香的问题,菩萨是没有分别心的,无论你烧一枝香还是烧许多香,他们都会分得很好,不必有什么顾虑。

   那么,念佛时要先念哪一个呢?最好还是一门深入,专门念阿弥陀佛,或专门念观音菩萨都可以。做早晚功课的时候,多念一些佛也无妨。但日常修行还是专念比较好,否则,这个念念,那个念念,念这个的时候想到:"哎呀,那个还没念!他是不是有意见了?"念那个的时候,又会有同样的担心,无端地生出许多的分别,生出许多妄想,结果还是以凡夫的心态在学佛。

   问:应当怎样理解"烦恼即菩提"?

   答:“烦恼即是菩提”也就是告诉我们,烦恼与菩提并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烦恼本身就是了不可得的,我们现在觉得有烦恼、有妄想,但是这个烦恼妄想究竟是什么呢?禅宗有个公案说,“二祖请达摩为他安心,达摩当即回答道:把心拿来,我就给你安心。二祖闻言开悟:到哪里去觅这颗心呢?了不可得呵!”所以说,心根本就不是个实在的东西,当我们觅心了不可得的时候,所谓烦恼和菩提也就不是对立的两个东西。如果烦恼是独立的不变的,那烦恼就是烦恼,菩提就是菩提。但烦恼并无自性可言,因此,烦恼解脱的当下就是菩提。

   若闲、冯德宝记

  

  济群法师在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

   2001年秋济群法师应柏林寺之邀,在“生活禅夏令营”期间开设《心灵环保》讲座,并在讲座结束后为学员们答疑解难,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而成。

   问:对于伤害我们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对于伤害我们的苍蝇、蚊子又该采取什么态度?我们是否可以带着超度蚊蝇的心去杀害它们吗?

   答: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对待伤害我们的人,同样要以慈悲之心去对待,不但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还要怜悯他,因为他是在贪、嗔、痴的支配下而不能自己,他在伤害我们的同时,自己也是个受害者。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否则,冤冤相报何时了?佛陀在修菩萨道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都不起丝毫的嗔心,这就是我们学佛修行的典范。

   对人是如此,对待蚊蝇也是如此。佛教所讲的不杀生,对象是指一切众生。从众生平等的角度来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从生存的角度来说,蝼蚁尚且偷生,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愿望,我们没有权利去剥夺它们的生命。

   至于"我杀它是为了超度它",这个说法很值得商榷。首先的一点:你有没有能力超度它?其次,它愿不愿意让你超度?如果现在有人对你说:我要杀了你使你得到超度,在座的有没有人愿意?菩萨不能以任何名义来伤害众生。特殊的情况当然也有,历代祖师也有一些特殊的教化方式,这在密宗和禅宗里都有记载,虽然这些做法从声闻戒的角度来说是犯戒的,但这些大德的确成就很高,的确有把握来超度这些众生,而且他的行为不仅对这些众生有利,还能利益更多的众生。而对我们凡人来说,绝不可以用这样的借口去杀生,如果我们这样做的话,只会造下堕落恶道的罪业。

   问:真常唯心系和唯识宗的理论是不是对立的?

   答:在佛法中,真如受薰和阿赖耶识受薰,是真常唯心系和唯识宗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分歧。这个问题在民国年间,太虚大师和以欧阳竟无为代表的支那内学院就曾讨论过。欧阳竟无和吕澂站在唯识的立场,认为真如是不可受薰,可《大乘起信》和《楞严经》又讲到真如受薰,因此,欧阳竟无就以此反对《大乘起信论》和《楞严经》,觉得《大乘起信论》和《楞严经》是伪经劣论。当年,太虚大师曾就这个问题写过很多文章,提出《楞严经》和唯识所说的角度不同。《楞严经》及《大乘起信论》所言是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不是凡人的境界。作为我们学佛的人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根基去接受不同的思想。我们可以根据《大乘起信论》和《楞严经》契入佛法,也可以根据唯识的思想契入佛法。从契入佛法的角度上来说,两个体系思想都有其重要的意义,都能达到契入佛法的效果,因此,我们不必去关心它是否对立的问题。

   问:对在家居士来说,修学戒律应如何入手?

   答: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如果我们除了行五戒、八戒之外,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可以再受菩萨戒。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三皈五戒这部分讲得比较清楚,你们可以以此作为参考。另外,《优婆塞戒经》也是在家居士修学大乘菩萨戒的范本,系统介绍了从发菩提心到行菩萨道的整个修学过程,太虚大师曾大力地弘扬过。我觉得《优婆塞戒经》和《瑜伽菩萨戒》对于在家居士修学戒律都有很大的帮助。而《梵网菩萨戒》是顿戒,相对来说要求会高一点,行持起来也比较困难。

   问:禅净可以双修吗?有言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请法师开示?

   答:禅净双修可以说是宋元以来佛教修行的的主导路线。但禅净双修还是有各自不同的侧重,侧重于禅就是以禅为体,以净为用;侧重于净就是以净为主,以禅为辅。禅宗和净土宗的重要分歧之处,就在于禅宗比较侧重于自力,净土宗比较侧重于他力。比如禅宗参话头,也会参"念佛是谁?"这从修行上说,走的是禅宗的路线,参"念佛是谁",是把这句佛号做为话头,这时的念佛其实是属于禅宗,当一声佛号绵延不绝,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同样能入三摩地。而念佛还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由观想念佛证得念佛三昧,就是禅、净的融合。进入念佛三昧后,得佛菩萨的接引往生西方。这里面既包含着禅,也包含着净。

   很多禅宗的祖师觉得在修行中光靠自力总是有所不及,即使有些小开悟,但对生死大事还是没有绝对的把握。所以参禅几十年后,最后还是以以净土法门为依归,觉得回向往生西方更保险一点。但在念佛的时候,更多的又是采用参禅的方式。因为念佛也有不同的层次,从念身外的阿弥陀佛到念即心即佛、唯心净土,这其中的差别是很大的。所以说,一句佛号虽然看似简单,但是我们念的时候赋予什么样的内涵却很重要。所赋予的内涵有多深,所念的佛号力量就有多重。平时,我总是劝那些念佛的人要多看些经教,也是为了念那句佛号的时候获得更好的效果。禅宗自四祖、五祖之后,也有提倡这个念佛禅的,同样,有的比较侧重于禅宗式,有的比较侧重于净土式。总之,禅和净土是可以统一的,但总有一个侧重点,有主次之分。

   问:我们在搞环境卫生时,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到一些虫类,该如何处理?

   答:我们总是需要有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原始僧团,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佛陀教诫比丘们的处理方式是:首先,把环境卫生搞好,尽量避免虫类进来;对已经进来的,也可以将它赶走,尽量不要伤害它。如果是在搞清洁卫生时,无意伤害了虫类,虽不算犯戒,业罪还是有的,但因是无意间造成的伤害,业罪也很轻,且是不定业。但只要是有意地伤害,就有戒罪和业罪两重了。

   问:法师所讲的阿赖耶识和藏密的中阴身,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答:中阴身不…

《济群法师开示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学佛与做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