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濟群法師開示問答▪P6

  ..續本文上一頁是不矛盾的。

   若慧記

  

  濟群法師在福州法海寺

   1999年,濟群法師應福州法海寺邀請,在福州法海寺弘法樓開示《五戒意義》,本文根據此次講座中解答信徒問題的錄音整理。

   問:請問法師對"禅淨合一"有什麼看法?

   答:"禅淨合一"也很好,永明延壽禅師就曾說過:"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做佛祖"。爲什麼這樣說呢?禅是純粹依靠自己的力量--自覺自立、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所謂"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古人行處行"。但是,完全依靠自力來修學佛法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爲我們無始以來的煩惱、業力太重了,要靠自己解脫難度很大,所以,禅宗的祖師即使開悟了,有時難免還要迷惑。而淨土主要是靠他力,就是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再依賴佛菩薩的力量。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明,當我們要抵達某個目標之時,自力就是自己走路去;而他力則是乘坐飛機、汽車等交通工具去。相比之下,他力顯然要比自力簡便得多。如果說,我們能夠在自力在基礎上再借助于他力,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比較理想。所以,宋元明清以來的很多祖師都提"禅淨雙修"。

   問:曾經發願出家,後來沒有出家,行嗎?

   答:沒有出家就沒有出家嘛,想出家的時候再出嘛!

   問:請出家師父到家裏設道場念經是否有作用?能不能産生消災超度的效果?

   答:當然還是有作用的,《地藏經》裏就有很多這方面的說明。請出家師父念經消災,效果肯定是有的,只是效果和作用大小可能有所不同。

   問:淨土宗的他力跟基督教的因信得度有什麼不同?

   答:對基督徒來說,升到天堂就是歸宿,就是給人生劃上了最圓滿的句號。而念佛往生西方卻不僅僅如此,我們到西方去幹什麼?是到西方去享樂嗎?不是。到西方並不意味著最終的歸宿,只是去進修、去留學,到了之後還要更精進地修行,因爲那裏的修行條件非常殊勝。修好之後,還要繼續來到娑婆世界行菩薩道,度化衆生,直到成佛。所以,兩者是不同的。

   問:什麼是證果?

   答:所謂證果,也不可一概而論。所證的有小果、有大果,就象水果中還有蘋果、西瓜的區別一樣。而證果的本身既是過程,也是結果。比如菩薩的五十二位,從第一位到最後一位都算證果,當然不是最終的結果,這個問題問得太籠統。

   問:我家裏同時供著阿彌陀佛、彌勒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那燒香的時候呢,要燒幾條?要怎樣念佛號?

   答:這個問題還真麻煩呐!不過,也不用擔心會因此而得罪了菩薩,如果會得罪菩薩,那菩薩不是和我們凡夫一樣了嗎?至于如何燒香的問題,菩薩是沒有分別心的,無論你燒一枝香還是燒許多香,他們都會分得很好,不必有什麼顧慮。

   那麼,念佛時要先念哪一個呢?最好還是一門深入,專門念阿彌陀佛,或專門念觀音菩薩都可以。做早晚功課的時候,多念一些佛也無妨。但日常修行還是專念比較好,否則,這個念念,那個念念,念這個的時候想到:"哎呀,那個還沒念!他是不是有意見了?"念那個的時候,又會有同樣的擔心,無端地生出許多的分別,生出許多妄想,結果還是以凡夫的心態在學佛。

   問:應當怎樣理解"煩惱即菩提"?

   答:“煩惱即是菩提”也就是告訴我們,煩惱與菩提並不是兩個不同的東西。煩惱本身就是了不可得的,我們現在覺得有煩惱、有妄想,但是這個煩惱妄想究竟是什麼呢?禅宗有個公案說,“二祖請達摩爲他安心,達摩當即回答道:把心拿來,我就給你安心。二祖聞言開悟:到哪裏去覓這顆心呢?了不可得呵!”所以說,心根本就不是個實在的東西,當我們覓心了不可得的時候,所謂煩惱和菩提也就不是對立的兩個東西。如果煩惱是獨立的不變的,那煩惱就是煩惱,菩提就是菩提。但煩惱並無自性可言,因此,煩惱解脫的當下就是菩提。

   若閑、馮德寶記

  

  濟群法師在柏林寺生活禅夏令營

   2001年秋濟群法師應柏林寺之邀,在“生活禅夏令營”期間開設《心靈環保》講座,並在講座結束後爲學員們答疑解難,本文根據現場錄音整理而成。

   問:對于傷害我們的人,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對于傷害我們的蒼蠅、蚊子又該采取什麼態度?我們是否可以帶著超度蚊蠅的心去殺害它們嗎?

   答:從佛教的角度來說,對待傷害我們的人,同樣要以慈悲之心去對待,不但不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還要憐憫他,因爲他是在貪、嗔、癡的支配下而不能自己,他在傷害我們的同時,自己也是個受害者。我們要認識到這一點,否則,冤冤相報何時了?佛陀在修菩薩道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都不起絲毫的嗔心,這就是我們學佛修行的典範。

   對人是如此,對待蚊蠅也是如此。佛教所講的不殺生,對象是指一切衆生。從衆生平等的角度來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性;從生存的角度來說,蝼蟻尚且偷生,一切衆生都有生存的願望,我們沒有權利去剝奪它們的生命。

   至于"我殺它是爲了超度它",這個說法很值得商榷。首先的一點:你有沒有能力超度它?其次,它願不願意讓你超度?如果現在有人對你說:我要殺了你使你得到超度,在座的有沒有人願意?菩薩不能以任何名義來傷害衆生。特殊的情況當然也有,曆代祖師也有一些特殊的教化方式,這在密宗和禅宗裏都有記載,雖然這些做法從聲聞戒的角度來說是犯戒的,但這些大德的確成就很高,的確有把握來超度這些衆生,而且他的行爲不僅對這些衆生有利,還能利益更多的衆生。而對我們凡人來說,絕不可以用這樣的借口去殺生,如果我們這樣做的話,只會造下墮落惡道的罪業。

   問:真常唯心系和唯識宗的理論是不是對立的?

   答:在佛法中,真如受薰和阿賴耶識受薰,是真常唯心系和唯識宗在理論上的一個重要分歧。這個問題在民國年間,太虛大師和以歐陽竟無爲代表的支那內學院就曾討論過。歐陽竟無和呂澂站在唯識的立場,認爲真如是不可受薰,可《大乘起信》和《楞嚴經》又講到真如受薰,因此,歐陽竟無就以此反對《大乘起信論》和《楞嚴經》,覺得《大乘起信論》和《楞嚴經》是僞經劣論。當年,太虛大師曾就這個問題寫過很多文章,提出《楞嚴經》和唯識所說的角度不同。《楞嚴經》及《大乘起信論》所言是八地以上菩薩的境界,不是凡人的境界。作爲我們學佛的人來說,可以根據自己的根基去接受不同的思想。我們可以根據《大乘起信論》和《楞嚴經》契入佛法,也可以根據唯識的思想契入佛法。從契入佛法的角度上來說,兩個體系思想都有其重要的意義,都能達到契入佛法的效果,因此,我們不必去關心它是否對立的問題。

   問:對在家居士來說,修學戒律應如何入手?

   答:作爲居士來說,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八戒是在家居士體驗出家生活的戒律;如果我們除了行五戒、八戒之外,對自己還有更高的要求,可以再受菩薩戒。關于五戒、八戒的內容,聖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的叁皈五戒這部分講得比較清楚,你們可以以此作爲參考。另外,《優婆塞戒經》也是在家居士修學大乘菩薩戒的範本,系統介紹了從發菩提心到行菩薩道的整個修學過程,太虛大師曾大力地弘揚過。我覺得《優婆塞戒經》和《瑜伽菩薩戒》對于在家居士修學戒律都有很大的幫助。而《梵網菩薩戒》是頓戒,相對來說要求會高一點,行持起來也比較困難。

   問:禅淨可以雙修嗎?有言道:"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請法師開示?

   答:禅淨雙修可以說是宋元以來佛教修行的的主導路線。但禅淨雙修還是有各自不同的側重,側重于禅就是以禅爲體,以淨爲用;側重于淨就是以淨爲主,以禅爲輔。禅宗和淨土宗的重要分歧之處,就在于禅宗比較側重于自力,淨土宗比較側重于他力。比如禅宗參話頭,也會參"念佛是誰?"這從修行上說,走的是禅宗的路線,參"念佛是誰",是把這句佛號做爲話頭,這時的念佛其實是屬于禅宗,當一聲佛號綿延不絕,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同樣能入叁摩地。而念佛還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由觀想念佛證得念佛叁昧,就是禅、淨的融合。進入念佛叁昧後,得佛菩薩的接引往生西方。這裏面既包含著禅,也包含著淨。

   很多禅宗的祖師覺得在修行中光靠自力總是有所不及,即使有些小開悟,但對生死大事還是沒有絕對的把握。所以參禅幾十年後,最後還是以以淨土法門爲依歸,覺得回向往生西方更保險一點。但在念佛的時候,更多的又是采用參禅的方式。因爲念佛也有不同的層次,從念身外的阿彌陀佛到念即心即佛、唯心淨土,這其中的差別是很大的。所以說,一句佛號雖然看似簡單,但是我們念的時候賦予什麼樣的內涵卻很重要。所賦予的內涵有多深,所念的佛號力量就有多重。平時,我總是勸那些念佛的人要多看些經教,也是爲了念那句佛號的時候獲得更好的效果。禅宗自四祖、五祖之後,也有提倡這個念佛禅的,同樣,有的比較側重于禅宗式,有的比較側重于淨土式。總之,禅和淨土是可以統一的,但總有一個側重點,有主次之分。

   問:我們在搞環境衛生時,總是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到一些蟲類,該如何處理?

   答:我們總是需要有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在原始僧團,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佛陀教誡比丘們的處理方式是:首先,把環境衛生搞好,盡量避免蟲類進來;對已經進來的,也可以將它趕走,盡量不要傷害它。如果是在搞清潔衛生時,無意傷害了蟲類,雖不算犯戒,業罪還是有的,但因是無意間造成的傷害,業罪也很輕,且是不定業。但只要是有意地傷害,就有戒罪和業罪兩重了。

   問:法師所講的阿賴耶識和藏密的中陰身,這兩個概念有什麼區別?

   答:中陰身不…

《濟群法師開示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學佛與做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