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是藏傳佛教講,漢傳佛教中也講到,在《俱舍論》、《瑜伽師地論》等很多論典中都講到中陰身。中陰身是屬于生命的過渡形式,也就是從我們這一期生命到下一期生命轉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形式,處于死有和生有之間。而阿賴耶識則是生命流轉的主體,這兩者是不同的。而且,中陰身非常短暫,一般是七天至四十九天,當我們繼續投生到下一個生命裏程後,中陰也就結束了它的過渡。
問:成佛的功德和爲百姓謀福利的功德哪個更大?法師剛才說到,有人爲了感情而投河自殺,但如果沒有感情,在座的人每個人都不會存在;如果大家都不去掙錢,在座的每個人都會餓死。我覺得佛是解除人們心靈困惑的醫生,而那些爲百姓謀福利的,是爲大家的生存做貢獻。有句話叫做:"找到幸福偉大的人,不屑于貶低平凡的幸福;沒有找到偉大幸福的人,沒有資格貶低平凡的幸福"。我覺得我們沒有必要貶低那些從中掙錢、從愛情中獲得幸福的人吧?
答:我講的東西本來是不矛盾的,是你把它們對立起來了。佛教並不反對財富,但獲得財富有不同手段,有合法和非法的區別;使用財富也有不同的方式,有正確和錯誤的區別,學佛是爲了幫助我們以合法的手段獲得財富,以正確的方式處理財富。而我們分析、批判那些爲感情挫折而去投河的人,也是希望大家能夠客觀地看待感情生活,擁有一份健康的感情,而不是被感情所傷害,甚至因爲盲目的沖動走上絕路。去年,南澳有幾所大學請我作感情方面的講座,題目就"談情說愛",如何才能使感情健康發展,而不是陷入情感的困境之中?就要以佛法的智慧作爲指導,我們今天所講的"心靈環保"也是本著同樣的目的。
至于成佛和利益衆生也是不矛盾的。成佛就是建立在利益衆生的基礎上,只有利益衆生,才能積累成佛的福德資糧。《普賢行願品》告訴我們,衆生就像樹根一樣,諸佛菩薩就像花果一樣,沒有樹根,就沒有花果。所以,令衆生歡喜,就是令諸佛歡喜,尊重衆生,就是尊重如來。我們由此可以看到,成佛和利益衆生完全是一致的,你沒有理解好,才會將它們給對立起來。
問:我再補充一下,從我所了解佛陀的一生事業,都是爲了解決衆生心靈的煩惱,但並沒有去做種田這種實事。我所說的爲百姓謀利,是指吃飯穿衣這些具體的生活。這兩種的功德有沒有區別?如果說佛陀的事業是偉大的,那麼,讓老百姓吃飽穿暖是不是也有著同樣的功德?一個是側重于心靈,一個是側重于物質,我覺得這兩方面都不可或缺,沒有必要貶低任何一個。可能我沒有理解您的意思,但是學佛的人經常會有這種說法,認爲解決人類的心靈痛苦是世上最偉大的事業,但爲百姓謀福利的事業無非是飲食男女之類俗事,是不是有這個流弊?
答:佛陀度化衆生的本身就是一種利益社會的福利事業,我也沒有貶低那些爲社會辦實事的人。每個人在生活的不同階段都會有不同層面的需要,對衣食無著的人來說,吃飽穿暖是最重要的;對流落街頭的人來說,有個遮風避雨的房屋是最重要的;對孩子來說,可能覺得一件新衣、一根冰棍就很重要了。而我們從宏觀上來看,從人生的究竟幸福上來說,一個人能夠把握真理、開發智慧、徹底地斷除煩惱,的確比一塊面包、一件新衣要重要些。當然,對沒有面包的人而言,的確需要先解決面包的問題。
問:強盜要來殺我們,怎麼辦?
答:當強盜要殺我們的時候,要不要送上去給他殺呢?當然不能,否則就是幫助他造罪,所以能避就應當避開。從法律的角度來看,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標准,在澳洲,即使小偷來家中行竊,也不能隨意地打他,否則就是侵犯他的人身權利,是犯法的行爲,所以,澳洲一些有錢人遇到竊賊時,往往不加製止,但中國就鼓勵和犯罪分子作鬥爭,還對見義勇爲的行爲進行表彰。從戒律的角度來看,也有兩種不同的處理方法。以聲聞戒的標准來說,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都不能殺害他人。但從菩薩戒的角度來說,當這個強盜會對很多人的生命構成傷害時,菩薩可以本著悲心將這個人殺掉。其中關鍵是看發心,菩薩必須是憐憫這個人在造下殺業後長期沈淪于叁惡道中,爲避免他造業,甯願自己殺他,代他下地獄。如果有這樣的發心,菩薩是可以把殺他而不犯戒,不但不犯戒,而且還功德無量。我們還有知道,菩薩本著悲心殺人和俠客的嫉惡如仇是絕對不同的。
問:叁皈依中有皈依僧寶,我們應如何來抉擇?
答:皈依叁寶指的是佛寶、法寶和僧寶。全體的受過比丘戒的僧衆,都是屬于僧寶的範疇。當然,現實的僧團還是包含著凡夫僧和賢聖僧,也難免有魚龍混雜的現象。而皈依僧寶,盡管從究竟的意義上是指賢聖僧,而住持佛法、弘揚佛法卻也離不開眼前的凡夫僧,那麼凡夫僧也是我們依止的對象。只是不是皈依某個出家師父。否則,碰到一個如法的師父,我們也隨之變好了;接觸一個不如法的師父,也可能就此變壞了。但佛陀又強調親近善知識的重要,雖然皈依僧不是皈依某個師父,但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必須親近一個好的老師,因爲我們的智慧不夠,如果自己盲修瞎練很容易誤入歧途,所以,要在善知識的指導下如理思維,依教奉行。
若閑、馮德寶記
濟群法師在廈門南普陀寺講堂
1997年,濟群法師在南普陀圓通講堂爲廈大學生及社會知識界人士開設佛學系列講座,本文根據《佛與法》專題講座後,法師爲學員解答問題的錄音整理。
問:佛經中有中國人寫的佛經、印度人寫的佛經,是不是有同樣的價值?
答:佛經是由佛陀所說,後經弟子們的結集而成。中國的曆代高僧雖然留下了許多佛學著作,但都是對佛經的诠釋,也就是論典。其中,被稱爲經的只有一部,就是惠能大師的《六祖壇經》,這顯示《六祖壇經》在禅宗乃至整個漢傳佛教中的特殊地位。從它的價值來說,應該說和佛經具有同等價值。
問:既然佛教認爲靈魂轉世是無聊的問題,又何必有地獄之說?
答:佛教從緣起的角度,認爲有情不存在固定不變的主體,並因此而否認靈魂。但否認靈魂並不等于否認生命的輪回,不否認生命的相續,在我們一期的生命結束之後,還會繼續隨著業力流轉于六道,地獄就是其中的一種生命狀態。
問:神與佛有哪些本質上的區別?
答:從佛法來看,神還是在叁界之內,還有煩惱和生死,如基督教所說的上帝,僅僅是色界天的天主,將來還是要輪回的;而佛已經超脫了叁界,並徹底地斷除了煩惱和生死,永遠地出離了輪回,這應該是本質上的區別。當然,這是從佛教的角度上來說。
問:世人把佛作爲神來祭拜,怎麼辦?
答:的確很多人是將佛當作神來祭拜,但他能夠祭拜佛陀,總是有向善之心。作爲我們學佛的居士來講,應該將自己學到的佛法告訴他,讓他懂得怎樣來認識佛陀,懂得怎樣來學佛。
問:爲什麼認爲宇宙間存在著萬古不變的真理呢?爲什麼成佛的道路上有"四禅八定",有這樣那樣的果位?
答:爲什麼認爲宇宙間存在著不變的真理呢?當然不是憑我們的肉眼凡胎去認識的,而是佛陀以無限的智慧親自證得的。至于"四禅八定"和種種的果位,都是修道的過程。就像我們到北京去,也要一站一站地經過,先到到杭州,再到上海,然後逐步抵達目的。
問:既然佛都是人修成的,爲什麼有人說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而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呢?
答:佛是人修成的和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並不矛盾。觀音菩薩雖然住在極樂世界,但他大慈大悲、有求必應,因而無刹不現身、無處不現身。他可以隨著衆生的祈求和願望顯現,就像天上的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
問:法身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
答:法身是佛所親證的宇宙人生的實相,是無相的,無法以我們的思維去思維、也無法以世間的語言去表達,也就是佛教常說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問:漢傳、藏傳、南傳佛教除了傳播時間不同之外,爲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區別?
答:叁系的佛教除了傳播時間上不同,對佛陀的教義也有不同的側重。佛法在世間上的流傳是本著契理契機的原則。從契理的意義上來說,真理是亘古不變的,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都是相同的。但佛法的弘揚又要契機,要能夠適應不同時代和地區的信衆,因此産生了不同的方便。佛法浩如煙海,叁系佛教是對佛法不同方面的發展。但條條道路通羅馬,最終的目標都是一致的。
問:佛經都是佛所說的嗎?
答:佛經也好,論典也好,既有佛陀所說的,也有佛弟子依法修行,然後證佛所證,再將自己的體驗闡述出來。因爲他們所證的法與佛陀的所證是相同的,所以也是佛法。
問:倘若世間所有的人都信佛法的話,社會是怎樣的呢?
答:當然,僅僅是信佛還不夠,還要學佛所學,行佛所行。如果在這個世間,人人都能學佛,奉行五戒十善,沒有殺生、沒有偷盜、沒有相互的欺詐、沒有彼此的敵視,沒有自私自利的行爲,那我們完全可以想象,這將是怎樣一個安樂祥和的社會。
問:地獄裏是些什麼東西?
答:地獄裏的衆生也象我們一樣,有他的形象,有他的色身。如果光有精神而沒有肉體,是無法受罪。
問:佛法不離世間法,在家的人應該如何斷除貪欲、執著和妄想?
答:通過對無常的體驗和認識,可以使我們的貪心、執著越來越少。無常的道理在座的可能都會知道,但我們對無常的體驗還存在層次上的差別,因果的問題也是同樣,相信一分和相信十分是不同的。所以佛經說,觀無常足以得道。我們對無常有了透徹的了解就能證得諸法的實相!
問:假如有位婦女需要佛陀成爲他的丈夫,那佛成…
《濟群法師開示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