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还不如不受了?但是我们要知道,受戒的功德非常之大。我们受戒时,是向一切众生表示"我不愿伤害你",因此,所得到的功德是从一切众生那里得到的,而犯戒时只是侵犯了某个众生。比较而言,功德还是要比罪过大得多。而且我们无意中伤害了众生,虽然有业罪,但是因为是无意的,所以罪过非常轻。一个人在造罪时,罪行的轻重还要根据动机来决定,如果是无意为之,那罪过就相对较轻,而有意为之,则罪过较重。动物伤害到动物时罪过很轻,而人伤害到动物时罪过就比较重,原因就在这里。
问: 家中的孩子要吃蚌,怎么办?
答: 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应当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而不应随意地迁就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在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孩子正处于成长的过程中,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如果能以佛法的智慧加以引导,那么,不仅对他的现在,乃至对他的将来,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问: 关于四害的问题,究竟是不是应当消灭?因为国家也提倡"消灭四害"。
答: 据说,动物界最近召开了一次集体会议,讨论的主题是:"究竟什么动物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敌人?"根据它们讨论的结果,认为人类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敌人。于是,他们准备联合起来,将人类消灭干净,可是它们没有能力,所以,只好尽可能地给人类造成一些骚扰。由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到,所谓害与不害是相对而言,人站在自己的本位,觉得动物是害虫,从动物的角度来说,其实人才是最大的害虫。如果动物要消灭人类,大家是不是愿意呢?
问: 生活中,总是习惯性地将蚊子苍蝇打死,是不是可以多念些往生咒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无意中的杀生行为的确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在生活中,可能经常踩死蚂蚁,也可能经常打死蚊子,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过失时,要以慈悲心来为它们念佛,祝愿它们早日摆脱三恶道的痛苦,愿意用自己的修行功德去回向给它们,去帮助它们,这样就能减少自己的过失。
济群法师在澳洲墨尔本云阳寺
1999年春,济群法师应墨尔本云阳寺的邀请,进行为期三天的《心经》讲座,本文根据讲座中回答信徒疑问的录音整理。
问: 请问法师“般若”与“智慧”的区别何在?
答: 般若是梵语,和汉语中智慧的含义相当,古德之所以不译为智慧,采用音译,
中国文化中智慧这一名称,不足以充分体现般若的内涵。因为人世间的智慧是建立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上,它是有限的,有缺陷的。人类以有限的经验所建立起来的智慧,是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真实的,原因何在呢?宇宙人生的真实是无限的,而人类的智慧是有限的,有限不能认识无限。何况人类的智慧,虽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利益,但是人类智慧所发明的东西也会给人类带来很多过患。就像科学,它会制造许多新事物,给我们带来方便,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恐怖,如核武器。佛法讲的“般若”是超越经验的、超越我们的思维的,乃至于只有打破现有的意识所构成的层面后,佛法所说的智慧才会显现出来。“般若”是证得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也是究竟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一种能力。而人间的智慧是难以办到的。
问: 可否请法师开示持《心经》的功德?
答: 有很多读诵《心经》,是希望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这并不是《心经》最重要
的功用。《心经》的全名具称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意思是以大智慧到彼岸。这就告诉我们受持《心经》的功德,一是开般若智慧,二证得宇宙人生真实,三是解脱人生的烦恼。
问: 请问法师何谓涅槃?
答: 涅槃是梵语,汉译寂灭的意思。指人通过修行摆脱了烦恼之后,生命了进入一种清净无染的状态,安静而无躁动不安,即为涅槃。
问: 请问法师如今社会高速发展,比起古人的生活条件来说,今天的人是更加幸福了。佛法中所说的“不”、“空”、“无”,这似乎都是一些带有消极性的观念,人有了这些观念是否会导致社会的停滞不前呢?
答: 现代的人喜欢讲进步和发展,当然就这个概念的自身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想像中进步和发展总是要比停滞和落后要好的多。可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现在讲进步和发展是有特定对象的。那就是指的是:经济和科技。许多国家都在极力的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在一味的强调经济和科技发展浪潮中,传统的、自然的、人文的许多宝贵东西却失去了。比如纯朴的民风,传统的社会美德,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悠闲的心境等都在渐渐的失去。这种付出这么大的待价的发展,是否值得呢?
何况人类幸福,单纯的靠经济条件并不能完成的达到,因为幸福不仅仅指物质方面的,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良好的心态、身体的建康、和谐的家庭等。这些都是组成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衣食无忧,拥有许多的金钱并不意味着你就是幸福的。
再说《心经》中所说的“不”“空”、“无”等,是否就是一些消极的观念呢?其实不是。首先我们要知道《心经》所说的“空”和通常人们所理解的“空”,指一无所有是不一样的。佛教所说的“空”,是要否定我们错误的认识和执著。而人类的烦恼和痛苦都是错误的认识和执著造成的。比如我们一味强调经济的发展,这背后是否隐藏着,经济对人生幸福的重要性超过其它一切的观念呢?如果说是这样的话,这种错误的观念显然造成发展经济中带来种种付面影响的根源。而我们现实种种物质条件的执著,更是导致人生痛苦的主要原因。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本来都是伤害不了人的,可是我们一旦执著了它都会对我们构成伤害。
问: 一个学佛修行的人,面对他人伤害对你的利益,比如人家欠你的钱不还,或者冤枉你,我们是否应该不和他计较呢?
答: 人家不还你钱,或者冤枉你,你不和他计较,无所谓,如果能这样做到的话,说明你个人已能看淡世间的名利得失。但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我们不仅要考虑到自己,还要考虑到众生的利益。也就是说:我们的每一种行为,当他涉及到与他人的关系的时候,如果要考虑如何才能真正利益他人。有的时候我们用不计较、无所谓的态度,能感化一些人;也有的时候我们的这种态度有可能迁就的一些人的缺点,甚至害的他。那么我们真正的慈悲是要帮助他认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
人家污蔑你、冤枉你,你不去辩解,有时人家对你的误解,使得他对你的嗔恨心越来越大,甚至因此而造下种种罪业。你可以如如不动,但却让对方痛苦不堪,这能算慈悲吗?所以在《瑜伽菩萨戒》中有人冤枉菩萨而菩萨不为自己辩护,这也是一种犯戒的行为。
问: 法师说到修行,要我们活在当下,念念分明。但有一位友人曾问一位法师,
如果亲人得病,不去赚钱,而去观照,去念念分明,那根本就无济于事,这样的观照有必要吗?关于这个问题那位法师没有做正面的回答。请法师开示?
答: 我可以给你最直接的回答。我们说活在当下,保持一种清明的心境,不是让你无所为,而是让你在做每件事情,包括你在工作,如在谈生意、在开车,乃至吃饭走路时,你都能很专注地去做。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丛林中常说“搬柴及运水,神通并妙用”,那么在当今的商业社会可能要说,开车、谈工作无非是道。当然环境越是复杂,越是不容易保持这样的境界,若非修养有素,这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佛教中才会有一些专修的特定方式,比如说打禅七,或到深山、寺院中进行静修,但这静修也是为了将来回到社会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及相当的定力而服务的。
问: 法师说看破了生死就不会执著。如果我有一位好友的家人病重濒死,我们用佛教的观点去劝他看破生死,我们虽然知道佛法的道理,但是别人不知道我们这样做就会被看作是冷漠无情,不知法师对此有何看法?
答: 我们面对别人的烦恼、痛苦,首先要有慈悲怜悯之心,而非冷漠。我们本着慈悲心去开导别人,其中有两种体现方式,一是和他一起哭,表面看起来你对他很同情,他为此会感到高兴,但是实际上这样对他没有好处,反而增加他的执著;相反,如果你能换一个角度,劝解他、开导他,就会减轻他的负担和痛苦,这样别人也不会觉得你是无情的。
问: 目前的商业社会有很多欲望与欺骗,那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或者是象日本禅师所说用空的思想去面对,那么这样做是否只是把无条件它接受下来?
答: 如果人家要欺骗我们,我们是不是就应该接受他的欺骗呢?有时如果我们接受他们的欺骗,那就有可能放纵他,对他是没有好处的。在佛教的菩萨道修行中,方式有二,一种是摄,一种是折。摄,是慈悲、忍辱、包容,象白隐禅师的一般,他们的行为与风采会感化许多许多的人;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折,就是惩罚他,让他受罚而有所改变,但无论是摄还是折,都要从慈悲心,而非从嗔恨心出发。至于解决一件事情则没有一定的方式,要靠你的智慧、方便善巧。其中总的原则是:一要有慈悲心,二是看事情怎样可以处理的更圆满。还有另一个方面是看如何处理才会对他人有好处。你可以本着这三个原则去处理问题。
问: 请问如果想学《心经》,但如果只是念咒语,不理会经文,是否会有灵验?
答: 我们专心念一样东西都会有灵验,你专心念“土豆”、“土豆”、“土豆”,也会有灵验,何况心经的咒语中还潜藏着诸佛菩萨的无量的威力,当然更会有灵验了。
(流云记)
济群法师在南澳竹林精舍秋令营
2000年春,济群法师应南澳竹林精舍的邀请,主持了为期一周的“佛学秋令营”。在秋令营期间,法师为澳州的信徒们开讲了《学佛与做人》、《生命的回归》等讲座,并为听众解答了学佛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问: 法师,“万般带…
《学佛释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