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释疑篇(下集)▪P17

  ..续本文上一页不去,唯有业随身”中的业是什么意思?

  答: 当我们的善行或恶行发生之后,会构成一种能量储藏在生命里,这种力量就是业。业是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就像火箭能推动卫星上天的作用一样。

   人的一生在这个世界奋斗的几十年,许多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家庭、事业、地位、财富等,应有尽有,令人羡慕。可是当他离开这个事业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正像一个人来到世界光着身体来的时候一样,走的时候两只手也是空空的。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我们所能带走只是我们这一生造下善恶业,以及生活中养成的各种好坏习惯。

  问: 善和恶应如何区别?比如说,当病人得了不治之症,病情恶化到只能依靠仪器来维持时,我作为医生该怎么做?我既不想结束他的生命,因为结束一个人的生命意味着杀生的恶业;可如果继续提供药物来勉强维持他已倍受痛苦的生命,就能算作善的行为吗? 

  答: 善和恶并不完全是绝对的。经典中说到的十善和十恶是佛法中判定善恶的标准,但这标准也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在菩萨戒里,特殊的情况下的杀生也可以是善行。比如,有坏人为非作歹,菩萨为了拯救他,使他免遭堕地狱的恶报,也为了使更多的人免遭他的迫害,出于这样慈悲心去杀他,不但没有罪过,反而功德无量;如果袖手旁观,则是犯了菩萨戒,因为他没有将利益众生放在首位。同样,如果你是出于对病人的慈悲而去帮助他结束生命的话,不应等同于一般的杀生。

   换一个角度说,作为医生,你有义务做好你的本职工作。比如罪犯因为触犯法律而被枪毙,那是他罪有应得,执行枪决的人也不等于说就是干了坏事,因为他只是在执行使命而已。

  问: 就刚才的问题来说,如果我是那个医生,我应该怎样做?结束他的生命还是继续他的生命?

  答: 你指的是安乐死的问题吗?如果从声闻的戒律上来说,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能杀生。作为业报身,疾病产生的原因除了四大不调之外,还是对于业债的偿还。作为佛弟子,要守持不杀生戒,无论如何都不可以断众生命。

   但如果你是菩萨,有菩萨的发心,情况又不同了。你不忍看到病人这么痛苦,宁愿自己杀了他,替他承受报应,也不让他继续遭受痛苦。如果是本着这样的愿望去解决问题,那又另当别论。但我们作为一个公民,还需要遵循法律的规范,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行事,还需参照法律的有关条文。

  问: 我也想请教关于安乐死的问题,如果疾病是由于业障现前的话,病人在医生的帮助下实行了安乐死,可他的业还没有还清,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答: 从因果报应的角度来看,造业感果有如欠债还钱,如果你一期的果报没有偿还完,你就人为的结束他的生命,我想这个债还会延续到来生的,除非有人有能力替他偿还。

  问: 关于捐助器官的问题。我们的神识要在身体冷却之后才会离开我们的色身,可器官移植是要在人还有体温的时候进行,那样的话,对捐赠者本身是否会造成很大的痛楚?会妨碍到他的往生吗?

  答: 我们的生命体由寿、暖、识三个基本部分构成。寿就是每一期的生命,或长或短的几十年,到时间就要结束;暖是我们色身的温度;识是指精神系统。当身体败坏,寿终正寝后,识会离开我们的色身,体温也会随着识的离去而消失。一般来说,死亡之后身体很快会变凉的,就说明识已经走了,那时的色身不过是我们废弃的一间屋子而已。可假如识还没有完全离开的时候,对亡者所采取的解剖行为会构成伤害。

   对死亡的人来说,临终一念非常重要,如果在那时生起了嗔恨心,就会堕落到恶道之中;如果是带着善心走,就容易得到好的去处,所以,临终一念对未来生命的走向有着关键的作用。佛教为什么提倡临终助念?就是要为将死的人提供良好的氛围,使他的意念和善法相应,使他带着欢喜、祥和的心情离开这个世界。

  问: 被杀的人以后可能也会变成好人,如果不能知道他将来的变化,又怎样判断自己杀他就是正确的行为?

  答: 问题的关键是,如果此时不杀他的话,他当下就会危害到很多的人的生命安全,至于以后会不会变成好人则是另外一回事。作为菩萨,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要挺身而出,宁可自己承担杀生的业报也要制止他造下罪业,使他未来的生命免遭无穷无尽的地狱苦痛。

  问: 很多留学生面临考试的时候,总要来寺院拜一拜,求菩萨保佑他们考得好一点,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如果这样做是和菩萨做生意的话,那就有很多人不敢再来烧香了。

  答: 祈求佛菩萨帮忙固然是可以的,但关键还是要自己用功读书。到考试的时候,你自己不努力,只是等着佛菩萨帮忙的话,恐怕是不行。但是我们通过静坐、诵经和拜佛可以使自己的内心平静,如果静下心来再去读书,效果一定会更好。如果通过拜佛开了智慧,对读书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但不是说,完全放弃自己的努力,而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佛菩萨身上,那样就流于迷信了。

  问: 天人的智慧应该比人高,而且他们都有神通。能够做到天人,他们的阿赖耶识中一定有很深的善根和福报,可为什么天人不能修行?到底是闻不到佛法呢?还是佛菩萨不想度他们?他们的智慧比我们高,应该是相当容易得度,为什么他们反而难度呢?

  答: 天又分为色界天和欲界天。欲界天的人沉溺在欲乐里,根本想不到去接触佛法,他们觉得享乐才是最要紧的。经典中有个故事:佛陀在世时,有个叫耆婆在家弟子,是个名医,僧团里僧人病了都找他看,他医术非常高明,药到病除。耆婆因为这样的功德,死后就升天了。一天,僧团里又有一个比丘病了,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想到耆婆,就上天去找他,想让耆婆再来人间帮忙治病。目见连尊者找到耆婆时,他正率领众天女去参加舞会,遇见尊者后,只看了一眼,车都没停就扬长而去。目犍莲尊者是耆婆的皈依师傅,觉得耆婆很无礼:我到天上来找你,你居然看我一眼就走。遂以神通将车定住质问耆婆,结果耆婆回答说:师傅呵,享乐要紧,我念在师徒一场的份上还看你一眼呢,其他的人连看你的功夫都没有呵。所以,欲界天的人福报虽大,但往往沉溺于享乐,早已将修道置之度外。

   那么,而色界天的情况又如何呢?色界天的人一味安住在定乐里中,沉浸在禅定带来的喜悦里,也不能进一步修习解脱道。

   天人的因往昔的善业带来了极大的福报,可以随心所欲地享乐,不像在我们的娑婆世界,到处都有天灾人祸,有生老病死的种种痛苦,所以,他们缺乏修行的动力,而智慧要通过修行和磨练才能引发出来。天人虽有善根、有福报,但对于欲乐和定乐的贪著使其自身的智慧被覆盖了,不再产生作用,并因耽于享乐而无暇开发智慧。相反,世间的人有心去追求真理、追求解脱,通过闻思修而修习解脱道,更容易得度。

  问: 兜率内院也是在天上,它和一般的色界天、欲界天有什么区别?

  答: 兜率内院是个特殊的地方,是补处菩萨居住的地方。在兜率内院,弥勒菩萨还在说法,所以,很多高僧大德都发愿往生兜率内院,一则可以亲近弥勒菩萨听闻佛法,二则可以追随弥勒菩萨直到人间成为一片净土。

  问: 升天需要什么条件?

  答: 升到欲界天要通过布施和持戒,到色界天则是要通过禅定,即四禅八定。

  问: 请问随缘不变的含意?

  答: 随缘不变是菩萨的修行,在《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什么地方都去,酒肆、赌场、青楼,可是他的心不会被染污。他去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享受,而是用各种不同的身份和社会接触,利用各种因缘去度众生,这就是四摄法中的“同事”。凡夫的特点则是随缘随变,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心也就跟着发生变化。而菩萨通达世间因缘,五欲尘劳如幻如化,所以才能在各种染污的因缘,心能不被染污,如如不动。

  问: 为亡者所烧的纸钱及其他用品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答: 其实,这只是活着的人出于对死者的报答而采取的一种仪式,觉得应当让死者将生前的用品都带上,但他所在的世界是否需要这些用品?你给他带汽车,那里没有修公路还是开不了;你给他带电视,那里没有电视台也同样派不上用场。我们总觉得亡者在另一个世界也会有同样的物质需要,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真正对亡者有益的是替他行善,诵经、供养三宝、救济社会,并将所修的共德回向给他,这样才能对他有所利益。

  问: 如果升到天上也会堕落的话,我们应当为自己选择什么样的去处?

  答: 升天并不是学佛的最终目的。学佛是为了趣向解脱--解脱烦恼、解脱生死、乃至成佛。佛教的修行是通过智慧的开发,通过对佛法的证悟而获得究竟的解脱,我们整个的修行,就是围绕这一核心来进行,以持戒、修定来开发智慧。而菩萨道的修行则要在自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利他,在自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救度众生。

   对于学佛的人来说,往生西方是比较稳妥的捷径。凡夫在六道中流转,很容易迷失方向,所以,我们要深信弥陀净土,深信弥陀愿力,一心念佛,因为往生极乐世界能够使我们不再退转,不再流转生死。

  问: 在修行中发愿如此重要,那怎样发愿才如法?

  答: 发愿是为我们树立学佛的目标。每个人的发心不同,所以,发愿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可在每天临睡前,面向西方合掌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如果我们是行菩萨道的,不仅希望自己成就,更希望自己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都能听闻佛法、解脱生死,那每天就要这样发愿:“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愿望是我们人生的目标,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只有树立了人生目标,我们的所作所为才会有针对性。比如…

《学佛释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