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释疑篇(下集)▪P18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要买房子,为实现这一目标,就会努力地赚钱、存钱;反之,如果缺乏目标,钱一到手就会随手花掉,即便有再多的钱也无法积攒下来。对修行来说也是同样,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我们的所做的一切功德才会有明确的归宿,才会日益增长。

  问: 《道次第论》怎么解释?

  答: 这是一部论的名称,全称是《菩提道次第论》,是十四世纪西藏高僧宗喀巴大师所造,包括《广论》和《略论》两部。菩提道也就是成佛之道、觉悟之道,这条道路应当怎么走呢?这就是次第所要讲的,初学佛时应如何入手修行,然后,如何从人天乘至声闻乘进而菩萨乘,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讲述得非常清楚;论指的是论典。也就是说,这是一部讨论成佛次第的论典。其次第依道前基础、人天乘、声闻乘、菩萨道。要领有出离心、菩提心、性空见。

  问: 法师讲到做人要中观,假如一个人本身很乐观,同时也能了解到别人的悲观。而因为他乐观,所以做事很积极,想要帮助悲观的人,那不是更好吗?

  答: 我们刚才也说到,很多乐观的人其实只是属于盲目乐观。如果按照佛法的标准来说,一个人只有见道以后才能真正乐观,在见道以前,在修行还没有把握的时候,都没有资格太乐观,因为你的人生里还有太多的烦恼、太多的业力,你对自己生命的未来还没有能力把握有什么资格乐观呢?而中观是属于如实观,即如实地、客观地看待人生,只有这样,才能对生命的改善有益,如果只看到人生的光明面或是黑暗面,都是片面的。

  问: 一个人的乐观或是悲观和他的物质生活是否有关?很多人有很好的物质条件,依然生活得很悲观,是不是和我们的宿世有关?

  答: 我刚才讲过几种情况,和物质都没有必然的联系。乐观和悲观和我们的世界观有关,和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有关,和我们的天性有关,和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关,和我们所受的教育有关,也和我们的思想深度有关,物质条件虽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最主要的。悲观发展到极致者往往会走上绝路,很多哲学家和艺术家都是声名卓著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找不到未来的归宿,因为他们没有宗教信仰来支撑他们的人生,可见,所谓的悲观或乐观与物质生活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问: 金刚经里说,诵持四句偈的功德大于以三千大千世界财宝布施,请法师开示。

  答: 财布施功德虽然很大,但不能在根本上改善我们的人生,更不能究竟解决我们人生的烦恼。我们以财富去扶贫济困,虽然能解决他们一时的燃眉之急,但钱再多也用得完,有时钱多了甚至还会使人堕落,会滋长受施者的依赖性。而佛法的布施则不同,它能够使有情的生命得到改善,使有情的烦恼得到解脱,因此,法布施的功德更大。

  问: 士兵的使命就是服从命令,作为佛弟子,若遇到战争该怎么办呢?

  答: 如果从声闻乘的戒律来说,受了戒的佛弟子是不能杀生的,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理由,哪怕是为了保卫国家。如果从菩萨乘的角度来说,战争就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若一个和平的国家遭受侵略,作为菩萨来讲,为了使侵略者不造下恶业,也为了使更多的人生活安定,纯粹是出于对众生的悲心去参加战争,也是可以的。但必须明确的是,出发点应是慈悲心而不是嗔恨心。所谓非正义战争,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侵略别国,作为佛弟子来说,宁愿失去一切也不能参加这样的战争,否则,就会给未来的生命带来无尽的后患。

  问: 在家学佛会不会影响到正常的家庭生活?

  答: 既然是在家居士,当然还是可以正常地谈情说爱,结婚生子,只要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在五戒允许的范围内。吃素的问题也不定一非要坚持,能吃素当然最好,不能吃素的话,只要不杀生,吃三净肉也是可以的。所以说,学佛对我们的家庭生活是没有任何妨碍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佛使我们的道德得到了净化,使我们的人格得到了升华,这对于维护家庭的和睦和幸福有着根本的保障。

  问: 对于学佛的人来说,诵经念佛和行善哪个更重要?

  答: 诵经念佛和行善并不矛盾。行善是培养我们的福德资粮,而诵经念佛则能培养我们良好的心态,使我们的心更宁静、更自在,这样才能将自己更好地奉献给社会,否则我们的心很浮燥,或是缺乏智慧,虽然也有心行善,但是不是能够做好,能不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相应的利益却是个问题,有时甚至是适得其反,好心办了坏事。

  问: 天堂和地狱究竟在哪里?

  答: 天堂和地狱可以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当我们内心被喜悦充满的时候,这一刻就是天堂;当我们内心被烦恼占据的时候,这一刻就是地狱。天堂和地狱也可以在人间,有些人过得无牵无挂,洒脱自在,就如同身处天堂;也有的人贫病交加,精神崩溃,虽在人间,就如同身处地狱。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充满爱心、充满慈悲心,那么人间就是天堂,就是净土;反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充满痛苦,充满嗔恨心,那么人间就是地狱。我们学佛,要关心当下的天堂地狱。

  问: 怎样才算是佛教徒,有明确的规定吗?一定要诵经吗?

  答: 皈依三宝后就是佛弟子,区别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界限和标准就是皈依。皈依就意味着取得佛教徒的资格的手续,当然要想成为一个佛教徒还得受持五戒。而念佛诵经则是佛教徒必要的修行方式。 

  问: 学佛是对现实人生的逃避吗?

  答: 很多人觉得学佛是逃避现实,什么是现实呢?我们一般人所说的现实,只是代表着一般世俗人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比如结婚、成家、生孩子、找工作,赚钱,追名逐利。通常的行情是按这样生活方式去生活去追求,便是积极的人生,而出家通通放弃这些,于是人们便觉得出家是逃避现实。事实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一、学佛并不要求一定要出家,出家人在佛教徒中只占少数的一部分。而没有出家的在家佛教徒他可以和世俗一般人一样,过着常人的生活。至于出家人虽然放弃世俗的生活及追求,但他有他的现实,他有他的生活方式。而论人生的追求来说,出家人则有更高的人生追求,他应该是为追求真理、为成就智慧而活着,为利益众生而活着。又怎么能说出家人是消极避世的呢?

  问: 自从学佛后,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对一切看得很平淡,这样的修行对吗?

  答: 一个学佛的人,首先要尽到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在家庭中,要当好父亲,当好丈夫,还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除了这些责任之外,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世界?平淡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平淡也可能意味着冷漠,对一切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的态度就不对了。学佛的人要能够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现实人生,了知世事无常,如幻如化,但同时又要深信因果,发菩提心,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止恶行善,利益众生。

  问: 学佛与不学佛到底有什么差别?

  答: 学佛和不学佛,本身就是种差别,当然是不一样的。

   那么,学佛究竟的意义在哪里?我们不学佛一样可以生存,通过工作和劳动可以改善我们的物质生活,通过学习和娱乐可以改善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还可以信仰其他的宗教,为什么要学佛呢?关于佛法有很多定义,有的说佛教是文化,有的说佛教是哲学,有的说佛教是宗教,其实这些定义都不是很完全,佛法是究竟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方法,

   有人会说,解决痛苦的方法很多,无聊了去看电视就是解决的方法,痛苦了去喝酒也是解决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只能使我们的痛苦得到暂时的转移,看完电视如何呢?一样还是无聊;酒醒之后依旧还是烦恼,可能还更烦恼,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

   有人会说,物质条件的改善是解决痛苦的方法,如果那样的话,古代的帝王就不应有烦恼,因为他们集世间的财富和权利于一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么幸福是否就和这一切成正比呢?未必,帝王有帝王的烦恼,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可能比我们更烦恼,可见,改善外在的环境并不足以究竟解决人生烦恼。

   也有人会说,我还可以去信仰其他宗教。通过对神的祈求,通过外在的拯救能不能拔除我们的痛苦?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烦恼是来自无始以来的贪嗔痴习气,来自我们往昔做造下的恶业,所以,我们只有铲除这一切产生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内心的困惑。没有烦恼的话,走到哪里都会自在,学佛和不学佛的根本区别就在这里。

  问: 请法师讲一讲自己亲眼所见的六道轮回的事例。

  答: 六道轮回是人们最不容易相信的事,我们这代人所接受的都是唯物论的教育,人死如灯灭,死亡就意味着生命的消失。而六道轮回的理论却告诉我们:生命会在死亡后继续存在并以另外的方式得到延续。

   常人的特点是什么?就是眼见为实:我能看见的,我能感觉的就是事实,反之,则不能作为事实来接受。现代人总是跟着感觉走,但很少会对自己的感觉做一番考察,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我们的感觉究竟是不是正确的?如果根据佛法来看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感觉既粗糙又错乱:首先是粗糙,我们的能感觉到事物非常有限,很多东西我们无法感知,比如微观世界,如果不是因为放大镜的发明,我们永远都无法相信微观世界的存在;我们也看不到宏观的宇宙世界,如果不是因为望远镜的发明,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宇宙的广大神奇。相反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以为千真万确是真实存在的,并不一定就是客观的真实。何必一定要我亲眼见到才是真实有的呢?

  问: 我是个佛教徒,在春节期间家人杀了很多众生,但又不会善巧地劝说,请法师说一下杀生的祸害?

  答: 作为佛教徒,在别人杀生时,首先要劝说,尽到自己的责任,但有时也不是一下子就会奏效的,只要自己不去杀,…

《学佛释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