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不会犯杀戒,所以,不必痛苦内疚。至于劝说家人的方式,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可以从环境保护的意义上来说;也可以从人类的良知来说;可以从动物被杀的痛苦来说;可以从肉食对健康的影响来说;也可以从因果报应上来说,总之,要以对方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劝说。
问: 万一不小心做错了事怎么办?
答: 不小心做错事的罪过特别小,佛教中讲到犯戒,前提是有心,如果是无意的,罪过就比较小。就象我们在平时无意中伤害到他人,就容易取得别人的谅解。如果我们再能对自己不小心犯下的过错有忏悔之心,并以实际行动来弥补,那么,就不必再耿耿于怀。但如果我们还自以为是,坚持己见,就会加重自己的罪过。
问: 我自己总是进香,为什么还是生病?
答: 进香和生病矛盾么?生病既是由于我们的业障,也是由于生活不注意而造成的四大不调。如果我们暴饮暴食、生活毫无规律,再去进香去问菩萨:为什么我还会生病?菩萨又如何来回答你呢?所以,我们首先要自己保护自己,光烧香还不行。如果只会烧香,那是和菩萨做生意,供两个水果就提一大堆要求,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呢?如果我们学佛只是想在菩萨那里得到什么,那是凡夫的贪心,而贪心和佛法是不相应的,佛陀教导我们要放弃自己的贪著,学佛就是向佛学习,用佛陀的言行为榜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问: 佛菩萨普度众生,他们是否度化众生的行为中得到某种满足呢?
答: 佛陀普度众生是以他的智慧和悲心,成佛有四大内容,就是悲、智、愿、行,佛陀之所以成佛,就是因为他对世界上的众生有无限的悲心,他成佛之后,他的悲心和愿力在无穷无尽的世界中去度脱众生。佛度众生不是有心的,是自然的感应,不是我想要度才来度的,因为是无心的,所以才能做到“千处祈求千处应”,就象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人世间却会显现出千万的月亮,何处有清净的水,何处就会显现出月亮,原因是什么?月亮有心吗?我们有清净的心,有虔诚的心,佛菩萨就会和我们相应了,就会达到感应的效果,不可以用我们的常人的心去度佛菩萨,古人云“不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何况是佛菩萨呢?
问: 自己不杀生,而家人杀的,自己是否能吃呢?
答: 自己不杀叫别人杀,就象自己犯罪和教唆犯一样,罪过是一样重的,而教唆了一个人,还罪加一等,如果不是你让家人杀的,也不是为专门为你杀的,这样的菜边肉在实在想吃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吃的,不犯杀生戒。
问: 为什么要烧香、点烛、烧锡箔给祖先,是不是有用?
答: 烧香是中国的传统观念,为了表示对我们的祖宗的不忘本,对人世间的道德的维持来说有相当积极的意义,那供品他会不会回来吃呢?就要看他是不是有空,我们知道根据佛教来说,我们想要给祖宗超度要在四十九天之内,因为四十九天之内,他未来的去向还没有定好,就象毕业后还没有找到工作,如果要走后门就要抓紧,如果一切都已经定好了,已经在六道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事情多得很,要改变就比较难了,你为他做的功德作用就不是很大了,至于一年之后,三年之后,对亡者的作用已经非常小了,只是对我们自己,为了表示孝道,为了表示不忘本,为了社会的道德有积极的意义。
问: 世界初成的时候,人是从哪里来的?
答: 佛教以为人是从外星球来的,当时光音天的人到我们地球,是以一束光来的,看到地球非常美好,就留连忘返,看到树上的果实,就摘几个来吃,吃着吃着就再也回不去了,后来我们的世界就有人了。
问: 什么是佛法?有什么作用?
答: 佛法最简单的定义是:佛法是究竟解脱人生痛苦烦恼的方法。人生的烦恼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解决,但不能得到究竟的解决,这时就需要佛法。
问: 为什么进大殿我的眼泪不住地流下来?
答: 我想这是潜意识中善根的流露,这不是有意识的,是感觉不到的,你有这样的感觉而不是无动于衷,说明你有善根,可以好好学佛。
问: 世间人将佛教作为迷信,以为佛菩萨就是佛像、菩萨像,不听也不信,怎么办?
答: 这就需要你的善巧方便,一般会说这种话的人都不懂佛教是什么,你就可以进一步问他,既然不懂,何以认为佛教是迷信?这本身就是种迷信。真正的佛教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八正道里面就有正见,对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对宇宙人生的正确认识上,相反,世间的人都是生活在迷信中,对金钱、对地位、对感情、对鬼神的迷信中。
问: 佛教对善与恶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答: 佛法对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呢?首先,善的行为不仅对眼前有利,更能对未来生命有所利益。我们说布施是一种善行,通过这一行为,能帮助我们克服自己的贪心和吝啬,使我们的人格得到净化和升华,同时,它还能为我们招感未来的福报。其次,善的行为不仅仅对自身有利,更能对其他众生有所利益,还是以布施为例,我们在自己受益的同时,也给被帮助的人带去了利益。所以,我们衡量一种行为是不是善行,就可以用这两个标准去检验。而不善的行为同样可以用这两个标准去检验:凡是不能对自己的现在及未来都有所利益的行为,凡是不能对自身及他人都有所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善的。所以,我们判断行为的善与不善,主要是根据它的果报来判断。
在我们的生命里有一个清净的宝藏,那就是我们的佛性,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清净宝藏之外还有无明。我们的生命由清净和染污这两种东西构成,这两者都是无始的。佛性是无始的,无明也是无始的,所谓“无始无明”。无始也就是没有开始,在有情生命的流转过程中,贪、嗔、痴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常说“一念不觉”如何如何,事实上我们从来就没有觉悟过,是“念念不觉”。当贪心现起的时候,我们常常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就在它的指使下去贪了,我们的嗔恨、妒嫉、烦恼习气也都是同样。我们的生命时常都是处在这种不觉的状态中,学佛就是要将这不觉的根源彻底铲除。佛法讲因缘,因为有这无始的无明,才会有贪、嗔、痴,才会造业,才会流转。当生命中没有了这些染污后,就不会再有贪、嗔、痴的产生,因为因已经没有了,就象没有种子也就可能长出树来一样。
佛法是建立在因缘因果的基础上,善恶的标准也是建立在同样的基础上。我们了解生命的过去和未来,是以此来指导我们当下的行为,使我们更好地活在当下。
问: 自我的回归是不是不重视他人的感受?
答: 自我的回归就是使我们的认识回归到世界的真实,而不是生活在自己错误的情绪里面,并非不重视他人的感受。学佛要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四摄法门里有一条是同事,就是要我们学会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当我们面对一个杀人犯的时候,我们也许会觉得他罪大恶极,很讨厌他,可你设身处地去为他想一想,感觉就会不同了。他之所以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也许和他从小的教育环境有关,和他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有关,也许并不是他自甘堕落,而是因为种种原因而身不由己,能够客观地来看待任何现象的时候,我们才能有比较正确的、全面的认识。
问: 什么是因缘?常常听人说要随缘,这说法是否正确?
答: 随缘是不是有缘就随呢?不是的。因缘包括着善缘和恶缘两个方面,恶知识要引诱你去干坏事是缘,善知识要带你学习佛法也是缘,我们要懂得分析和辨别,要随善缘而不随恶缘。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佛法讲因缘,其中有疏的因缘,也有亲的因缘,用哲学的概念来解释,就是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主要条件为因,次要条件为缘。比如树的生长,种子是最重要的因,土地阳光树木生长的条件,是次要的缘。我们来这里学习佛法,这一念发心就是因,法师为你们讲佛法,竹林精舍为你们创造听闻佛法的机会,这就是缘,好的缘能够使我们的善根不断增长,使我们在学佛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在此同时,你们也是我的因缘,因为有你们来听法我才会讲,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互为因缘,是相互的。
(若闲、冯德宝记)
济群法师在苏州定慧寺
近年来,苏州西园寺每年举办大型讲经法会,向广大信众普及正信的佛法。为了使这一活动开展得更好,下院定慧寺精心布置了可容纳五百余听众的大型讲堂。2000年春,讲堂甫经落成,即邀请济群法师开讲《成佛之道--皈敬三宝篇》。本文根据法会中法师与听众的问答整理而成。
问: 什么是佛法?
答: 确切而又简单的说:佛法是究竟解决人生痛苦和烦恼的方法。
问: 为什么进入大殿,眼泪会不住地流下来?
答: 这是潜意识中的善根流露,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觉和感应。而这种潜意识的流露,
说明你有善根,是往昔种下的善根在作用,所以,可以好好学佛。
问: 人们常常将佛教等同于迷信,以为佛、菩萨就是泥塑木雕的佛像、菩萨像,根本就不愿进一步了解,怎么办?
答: 长期以来的唯物主义教育,使得社会上的很多人都将佛教等同于封建迷信,这一观念还比较普遍,因此,我们要以善巧方便来引导。你可以问他:你了解什么是佛教吗?如果不了解,怎么会认为它是迷信呢?一般说这种话的人,根本不懂佛教是什么,你就可以进一步告诉他,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真正的佛教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对正确认识宇宙人生的基础上,"不是迷信而是智信"。你还可以进一步告诉他,什么是迷信。所谓迷信,其实遍布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对金钱的迷信,对地位的迷信,对感情的迷信,对鬼神的迷信,对人际关系的迷信,凡是我们认识不清,而又特别执著它、依赖它的,都可以称之为迷信。如果有机会,我可以和大家来探讨一下"…
《学佛释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