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釋疑篇(下集)▪P19

  ..續本文上一頁就不會犯殺戒,所以,不必痛苦內疚。至于勸說家人的方式,要根據具體的情況而定,可以從環境保護的意義上來說;也可以從人類的良知來說;可以從動物被殺的痛苦來說;可以從肉食對健康的影響來說;也可以從因果報應上來說,總之,要以對方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來進行勸說。

  問: 萬一不小心做錯了事怎麼辦?

  答: 不小心做錯事的罪過特別小,佛教中講到犯戒,前提是有心,如果是無意的,罪過就比較小。就象我們在平時無意中傷害到他人,就容易取得別人的諒解。如果我們再能對自己不小心犯下的過錯有忏悔之心,並以實際行動來彌補,那麼,就不必再耿耿于懷。但如果我們還自以爲是,堅持己見,就會加重自己的罪過。

  問: 我自己總是進香,爲什麼還是生病?

  答: 進香和生病矛盾麼?生病既是由于我們的業障,也是由于生活不注意而造成的四大不調。如果我們暴飲暴食、生活毫無規律,再去進香去問菩薩:爲什麼我還會生病?菩薩又如何來回答你呢?所以,我們首先要自己保護自己,光燒香還不行。如果只會燒香,那是和菩薩做生意,供兩個水果就提一大堆要求,哪有這麼容易的事情呢?如果我們學佛只是想在菩薩那裏得到什麼,那是凡夫的貪心,而貪心和佛法是不相應的,佛陀教導我們要放棄自己的貪著,學佛就是向佛學習,用佛陀的言行爲榜樣來指導自己的行爲。

  問: 佛菩薩普度衆生,他們是否度化衆生的行爲中得到某種滿足呢?

  答: 佛陀普度衆生是以他的智慧和悲心,成佛有四大內容,就是悲、智、願、行,佛陀之所以成佛,就是因爲他對世界上的衆生有無限的悲心,他成佛之後,他的悲心和願力在無窮無盡的世界中去度脫衆生。佛度衆生不是有心的,是自然的感應,不是我想要度才來度的,因爲是無心的,所以才能做到“千處祈求千處應”,就象天上只有一個月亮,人世間卻會顯現出千萬的月亮,何處有清淨的水,何處就會顯現出月亮,原因是什麼?月亮有心嗎?我們有清淨的心,有虔誠的心,佛菩薩就會和我們相應了,就會達到感應的效果,不可以用我們的常人的心去度佛菩薩,古人雲“不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何況是佛菩薩呢?

  問: 自己不殺生,而家人殺的,自己是否能吃呢?

  答: 自己不殺叫別人殺,就象自己犯罪和教唆犯一樣,罪過是一樣重的,而教唆了一個人,還罪加一等,如果不是你讓家人殺的,也不是爲專門爲你殺的,這樣的菜邊肉在實在想吃的情況下,還是可以吃的,不犯殺生戒。

  問: 爲什麼要燒香、點燭、燒錫箔給祖先,是不是有用?

  答: 燒香是中國的傳統觀念,爲了表示對我們的祖宗的不忘本,對人世間的道德的維持來說有相當積極的意義,那供品他會不會回來吃呢?就要看他是不是有空,我們知道根據佛教來說,我們想要給祖宗超度要在四十九天之內,因爲四十九天之內,他未來的去向還沒有定好,就象畢業後還沒有找到工作,如果要走後門就要抓緊,如果一切都已經定好了,已經在六道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事情多得很,要改變就比較難了,你爲他做的功德作用就不是很大了,至于一年之後,叁年之後,對亡者的作用已經非常小了,只是對我們自己,爲了表示孝道,爲了表示不忘本,爲了社會的道德有積極的意義。

  問: 世界初成的時候,人是從哪裏來的?

  答: 佛教以爲人是從外星球來的,當時光音天的人到我們地球,是以一束光來的,看到地球非常美好,就留連忘返,看到樹上的果實,就摘幾個來吃,吃著吃著就再也回不去了,後來我們的世界就有人了。

  問: 什麼是佛法?有什麼作用?

  答: 佛法最簡單的定義是:佛法是究竟解脫人生痛苦煩惱的方法。人生的煩惱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解決,但不能得到究竟的解決,這時就需要佛法。

  問: 爲什麼進大殿我的眼淚不住地流下來?

  答: 我想這是潛意識中善根的流露,這不是有意識的,是感覺不到的,你有這樣的感覺而不是無動于衷,說明你有善根,可以好好學佛。

  問: 世間人將佛教作爲迷信,以爲佛菩薩就是佛像、菩薩像,不聽也不信,怎麼辦?

  答: 這就需要你的善巧方便,一般會說這種話的人都不懂佛教是什麼,你就可以進一步問他,既然不懂,何以認爲佛教是迷信?這本身就是種迷信。真正的佛教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八正道裏面就有正見,對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對宇宙人生的正確認識上,相反,世間的人都是生活在迷信中,對金錢、對地位、對感情、對鬼神的迷信中。

  問: 佛教對善與惡的定義究竟是什麼?

  答: 佛法對善惡的標准是什麼呢?首先,善的行爲不僅對眼前有利,更能對未來生命有所利益。我們說布施是一種善行,通過這一行爲,能幫助我們克服自己的貪心和吝啬,使我們的人格得到淨化和升華,同時,它還能爲我們招感未來的福報。其次,善的行爲不僅僅對自身有利,更能對其他衆生有所利益,還是以布施爲例,我們在自己受益的同時,也給被幫助的人帶去了利益。所以,我們衡量一種行爲是不是善行,就可以用這兩個標准去檢驗。而不善的行爲同樣可以用這兩個標准去檢驗:凡是不能對自己的現在及未來都有所利益的行爲,凡是不能對自身及他人都有所利益的行爲都是不善的。所以,我們判斷行爲的善與不善,主要是根據它的果報來判斷。

   在我們的生命裏有一個清淨的寶藏,那就是我們的佛性,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清淨寶藏之外還有無明。我們的生命由清淨和染汙這兩種東西構成,這兩者都是無始的。佛性是無始的,無明也是無始的,所謂“無始無明”。無始也就是沒有開始,在有情生命的流轉過程中,貪、嗔、癡是與生俱來的,我們常說“一念不覺”如何如何,事實上我們從來就沒有覺悟過,是“念念不覺”。當貪心現起的時候,我們常常沒有感覺到它的存在就在它的指使下去貪了,我們的嗔恨、妒嫉、煩惱習氣也都是同樣。我們的生命時常都是處在這種不覺的狀態中,學佛就是要將這不覺的根源徹底鏟除。佛法講因緣,因爲有這無始的無明,才會有貪、嗔、癡,才會造業,才會流轉。當生命中沒有了這些染汙後,就不會再有貪、嗔、癡的産生,因爲因已經沒有了,就象沒有種子也就可能長出樹來一樣。

   佛法是建立在因緣因果的基礎上,善惡的標准也是建立在同樣的基礎上。我們了解生命的過去和未來,是以此來指導我們當下的行爲,使我們更好地活在當下。

  問: 自我的回歸是不是不重視他人的感受?

  答: 自我的回歸就是使我們的認識回歸到世界的真實,而不是生活在自己錯誤的情緒裏面,並非不重視他人的感受。學佛要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四攝法門裏有一條是同事,就是要我們學會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著想,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當我們面對一個殺人犯的時候,我們也許會覺得他罪大惡極,很討厭他,可你設身處地去爲他想一想,感覺就會不同了。他之所以會走上犯罪的道路,也許和他從小的教育環境有關,和他成長過程中的經曆有關,也許並不是他自甘墮落,而是因爲種種原因而身不由己,能夠客觀地來看待任何現象的時候,我們才能有比較正確的、全面的認識。

  問: 什麼是因緣?常常聽人說要隨緣,這說法是否正確?

  答: 隨緣是不是有緣就隨呢?不是的。因緣包括著善緣和惡緣兩個方面,惡知識要引誘你去幹壞事是緣,善知識要帶你學習佛法也是緣,我們要懂得分析和辨別,要隨善緣而不隨惡緣。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 佛法講因緣,其中有疏的因緣,也有親的因緣,用哲學的概念來解釋,就是主要條件和次要條件,主要條件爲因,次要條件爲緣。比如樹的生長,種子是最重要的因,土地陽光樹木生長的條件,是次要的緣。我們來這裏學習佛法,這一念發心就是因,法師爲你們講佛法,竹林精舍爲你們創造聽聞佛法的機會,這就是緣,好的緣能夠使我們的善根不斷增長,使我們在學佛的道路上不斷進步。在此同時,你們也是我的因緣,因爲有你們來聽法我才會講,所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互爲因緣,是相互的。

  (若閑、馮德寶記)

  濟群法師在蘇州定慧寺

  近年來,蘇州西園寺每年舉辦大型講經法會,向廣大信衆普及正信的佛法。爲了使這一活動開展得更好,下院定慧寺精心布置了可容納五百余聽衆的大型講堂。2000年春,講堂甫經落成,即邀請濟群法師開講《成佛之道--皈敬叁寶篇》。本文根據法會中法師與聽衆的問答整理而成。

  問: 什麼是佛法?

  答: 確切而又簡單的說:佛法是究竟解決人生痛苦和煩惱的方法。

  問: 爲什麼進入大殿,眼淚會不住地流下來?

  答: 這是潛意識中的善根流露,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感覺和感應。而這種潛意識的流露,

   說明你有善根,是往昔種下的善根在作用,所以,可以好好學佛。

  問: 人們常常將佛教等同于迷信,以爲佛、菩薩就是泥塑木雕的佛像、菩薩像,根本就不願進一步了解,怎麼辦?

  答: 長期以來的唯物主義教育,使得社會上的很多人都將佛教等同于封建迷信,這一觀念還比較普遍,因此,我們要以善巧方便來引導。你可以問他:你了解什麼是佛教嗎?如果不了解,怎麼會認爲它是迷信呢?一般說這種話的人,根本不懂佛教是什麼,你就可以進一步告訴他,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教。真正的佛教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對正確認識宇宙人生的基礎上,"不是迷信而是智信"。你還可以進一步告訴他,什麼是迷信。所謂迷信,其實遍布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對金錢的迷信,對地位的迷信,對感情的迷信,對鬼神的迷信,對人際關系的迷信,凡是我們認識不清,而又特別執著它、依賴它的,都可以稱之爲迷信。如果有機會,我可以和大家來探討一下"…

《學佛釋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