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释疑篇(下集)▪P5

  ..续本文上一页吗?因为众生是平等的。

  答: 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对待伤害我们的人,同样要以慈悲之心去对待,不但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还要怜悯他,因为他是在贪、嗔、痴的支配下而不能自己,他在伤害我们的同时,自己也是个受害者。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否则,冤冤相报何时了?佛陀在修菩萨道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都不起丝毫的嗔心,这就是我们学佛修行的典范。

   对人是如此,对待蚊蝇也是如此。佛教所讲的不杀生,对象是指一切众生。从众生平等的角度来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从生存的角度来说,蝼蚁尚且偷生,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愿望,我们没有权利去剥夺它们的生命。

   至于“我杀它是为了超度它”,这个说法很值得商榷。首先的一点:你有没有能力超度它?其次,它愿不愿意让你超度?如果现在有人对你说:我要杀了你使你得到超度,在座的有没有人愿意?菩萨不能以任何名义来伤害众生。特殊的情况当然也有,历代祖师也有一些特殊的教化方式,这在密宗和禅宗里都有记载,虽然这些做法从声闻戒的角度来说是犯戒的,但这些大德的确成就很高,的确有把握来超度这些众生,而且他的行为不仅对这些众生有利,还能利益更多的众生。而对我们凡人来说,绝不可以用这样的借口去杀生,如果我们这样做的话,只会造下堕落恶道的罪业。

  问: 真藏唯心系和唯识宗的理论是不是对立的?

  答: 在佛法中,真如受薰和阿来耶识受薰,是真藏唯心系和唯识宗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分歧。这个问题在民国年间,太虚大师和以欧阳竟无为代表的支那内学院就曾讨论过。欧阳竟无和吕澂站在唯识的立场,认为真如是不可受薰,可《大乘起信》和《楞严经》又讲到真如受薰,因此,欧阳竟无就以此反对《大乘起信论》和《楞严经》,觉得《大乘起信论》和《楞严经》是伪经劣论。当年,太虚曾就这个问题写过很多文章,提出《楞严经》和唯识所说的角度不同。《楞严经》及《大乘起信论》所言是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不是凡人的境界。作为我们学佛的人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根基去接受不同的思想。我们可以根据《大乘起信论》和《楞严经》去契入佛法,也可以根据唯识的思想去契入佛法。从契入佛法的角度上来说,两个体系思想都有其重要的意义,都能达到契入佛法的效果,因此,我们不必去关心它是否对立的问题。

  问: 对在家居士来说,修学戒律应如何入手? 

  答: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如果我们除了行五戒、八戒之外,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可以再受菩萨戒。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三皈五戒这部分讲得比较清楚,你们可以以此作为参考。另外,《优婆塞戒经》也是在家居士修学大乘菩萨戒的范本,系统介绍了从发菩提心到行菩萨道的整个修学过程,太虚大师曾大力地弘扬过。我觉得《优婆塞戒经》和《瑜伽菩萨戒》对于在家居士修学戒律都有很大的帮助。而《梵网菩萨戒》是顿戒,相对来说要求会高一点,行持起来也比较困难。

  问: 禅净可以双修吗?有言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请法师开示。 

  答: 禅净双修可以说是宋元以来佛教修行的的主导路线。但禅净双修还是有各自不同的侧重,侧重于禅就是以禅为体,以净为用;侧重于净就是以净为主,以禅为辅。禅宗和净土宗的重要分歧之处,就在于禅宗比较侧重于自力,净土宗比较侧重于他力。比如禅宗参话头,也会参“念佛是谁?”这从修行上说,走的是禅宗的路线,参“念佛是谁?”,是把这句佛号做为话头,这时的念佛其实是属于禅宗,当一声佛号绵延不绝,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同样能入三摩地。而念佛还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由观想念佛证得念佛三昧,就是禅、净的融合。进入念佛三昧后,得佛菩萨的接引往生西方。这里面既包含着禅,也包含着净。

   很多禅宗的祖师觉得在修行中光靠自力总是有所不及,即使有些小开悟,但对生死大事还是没有绝对的把握。所以参禅几十年后,最后还是以以净土法门为依归,觉得回向往生西方更保险一点。但在念佛的时候,更多的又是采用参禅的方式。因为念佛也有不同的层次,从念身外的阿弥陀佛到念即心即佛、唯心净土,这其中的差别是很大的。所以说,一句佛号虽然看似简单,但是我们念的时候赋予什么样的内涵却很重要。所赋予的内涵有多深,所念的佛号力量就有多重。平时,我总是劝那些念佛的人要多看些经教,也是为了念那句佛号的时候获得更好的效果。禅宗自四祖、五祖之后,也有提倡这个念佛禅的,同样,有的比较侧重于禅宗式,有的比较侧重于净土式。

   总之,禅和净土是可以统一的,但总有一个侧重点,有主次之分。

  问: 我们在搞环境卫生时,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到一些虫类,该如何处理? 

  答: 我们总是需要有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原始僧团,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佛陀教诫比丘们的处理方式是:首先,把环境卫生搞好,尽量避免虫类进来;对已经进来的,也可以将它赶走,尽量不要伤害它。如果是在搞清洁卫生时,无意伤害了虫类,虽不算犯戒,业罪还是有的,但因是无意间造成的伤害,业罪也很轻,且是不定业。但只要是有意地伤害,就有戒罪和业罪两重了。

  问: 法师所讲的阿赖耶识和藏密的中阴身,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答: 中阴身不只是藏传佛教讲,汉传佛教中也讲到,在《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等很多论典中都讲到中阴身。中阴身是属于生命的过渡形式,也就是从我们这一期生命到下一期生命转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形式,处于死有和生有之间。而阿赖耶识则是生命流转的主体,这两者是不同的。而且,中阴身非常短暂,一般是七天至四十九天,当我们继续投生到下一个生命里程后,中阴也就结束了它的过渡。

  问: 成佛的功德和为百姓谋福利的功德哪个更大?法师刚才说到,有人为了感情而投河自杀,但如果没有感情,在座的人每个人都不会存在;如果大家都不去挣钱,在座的每个人都会饿死。我觉得佛是解除人们心灵困惑的医生,而那些为百姓谋福利的,是为大家的生存做贡献。有句话叫做:“找到幸福伟大的人,不屑于贬低平凡的幸福;没有找到伟大幸福的人,没有资格贬低平凡的幸福”。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贬低那些从中挣钱、从爱情中获得幸福的人吧?

  答: 我讲的东西本来是不矛盾的,是你把它们对立起来了。佛教并不反对财富,但获得财富有不同手段,有合法和非法的区别;使用财富也有不同的方式,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学佛是为了帮助我们以合法的手段获得财富,以正确的方式处理财富。而我们分析、批判那些为感情挫折而去投河的人,也是希望大家能够客观地看待感情生活,拥有一份健康的感情,而不是被感情所伤害,甚至因为盲目的冲动走上绝路。去年,南澳有几所大学请我作感情方面的讲座,题目就是“谈情说爱”,如何才能使感情健康发展,而不是陷入情感的困境之中?就要以佛法的智慧作为指导,我们今天所讲的“心灵环保”也是本着同样的目的。

   至于成佛和利益众生也是不矛盾的。成佛就是建立在利益众生的基础上,只有利益众生,才能积累成佛的福德资粮。《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众生就像树根一样,诸佛菩萨就像花果一样,没有树根,就没有花果。所以,令众生欢喜,就是令诸佛欢喜,尊重众生,就是尊重如来。我们由此可以看到,成佛和利益众生完全是一致的,你没有理解好,才会将它们给对立起来。

  问: 我再补充一下,从我所了解佛陀的一生事业,都是为了解决众生心灵的烦恼,但并没有去做种田这种实事。我所说的为百姓谋利,是指吃饭穿衣这些具体的生活。这两种的功德有没有区别?如果说佛陀的事业是伟大的,那么,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是不是也有着同样的功德?一个是侧重于心灵,一个是侧重于物质,我觉得这两方面都不可或缺,没有必要贬低任何一个。可能我没有理解您的意思,但是学佛的人经常会有这种说法,认为解决人类的心灵痛苦是世上最伟大的事业,但为百姓谋福利的事业无非是饮食男女之类俗事,是不是有这个流弊?

  答: 佛陀度化众生的本身就是一种利益社会的福利事业,我也没有贬低那些为社会办实事的人。每个人在生活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层面的需要,对衣食无着的人来说,吃饱穿暖是最重要的;对流落街头的人来说,有个遮风避雨的房屋是最重要的;对孩子来说,可能觉得一件新衣、一根冰棍就很重要了。而我们从宏观上来看,从人生的究竟幸福上来说,一个人能够把握真理、开发智慧、彻底地断除烦恼,的确比一块面包、一件新衣要重要些。当然,对没有面包的人而言,的确需要先解决面包的问题。

  问: 强盗要来杀我们,怎么办?

  答: 当强盗要杀我们的时候,要不要送上去给他杀呢?当然不能,否则就是帮助他造罪,所以能避就应当避开。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在澳洲,即使小偷来家中行窃,也不能随意地打他,否则就是侵犯他的人身权利,是犯法的行为,所以,澳洲一些有钱人遇到窃贼时,往往不加制止,但中国就鼓励和犯罪分子作斗争,还对见义勇为的行为进行表彰。从戒律的角度来看,也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以声闻戒的标准来说,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杀害他人。但从菩萨戒的角度来说,当这个强盗会对很多人的生命构成伤害时,菩萨可以本着悲心将这个人杀掉。其中关键是看发心,菩萨必须是怜悯这个人在造下杀业后长期沉沦于三恶道中,为避免他造业,宁愿自己杀他,代他下地狱。如果有这样的发心,菩萨是可以把杀他而不犯戒,不但不犯戒,而且还功德无量。我们还有知道,菩萨本着悲心杀人和侠客的嫉恶如仇是…

《学佛释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