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座第五天▪P7

  ..续本文上一页。接受六祖大法的人,【若去,则与偕行。】如果你要去,我与你同行,顶礼六祖。 经文,【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师曰:如是,如是。】 【觉遂同策来参】,这玄觉跟玄策来参六祖。【绕师三匝】,绕六祖三匝,就象对佛一样恭敬,但是有点习气。【振锡而立】。就是不顶礼,反正,佛门什么怪事都会发生。绕了三匝以后,把那个锡杖一振,就杵在那个地方。【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一个大沙门,三千的威仪,八万的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连这个基本上的礼貌、威仪、礼足、顶礼,这个八万细行都不懂,还生大我慢。你来自何方?【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何不体取当体即空无生的道理呢?何不体取万法无自性、当体就是空,就是无生的道理吗?【了无速乎】?这样不是比较快吗?你悟到当体即空,当下就是无生,生死不就解决了吗?你起心动念就有生死啊!放下对相的执着,生死就了了,这样不是更快吗? 何不体取无生,当体即空,了无速乎?这样不是比较快吗?【曰:体即无生】,你那个体悟,当体即空,悟了当下还是无生。体当下,你能体悟的那颗心,当下就是无生。【了本无速】。彻悟的人根本没有快慢,我们的心性本来就没有快跟慢的。【师曰:如是,如是。】就印证了,虽然有一点我慢,可却是也是开悟的人,有点习气就是了。 经文,【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师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师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这个时候就顶礼了。【须臾】刹那之间很快,两句话就开悟了,印证一下OK了,回去了,【告辞。师曰】:六祖就说了,【返太速乎】?你这一刹那就回去,不会太快吗?【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我们的清静自性动到个念头都没有,哪有什么快跟慢呢?【师曰】:六祖就故意问了,其实这一句就是考试,看看他是不是大彻大悟。跟他考试一下,底下就是六祖明知故问。【谁知非动】?谁能知道这一颗如如不动的心性呢?【曰:仁者自生分别】。我如如不动是我自己体悟的,你说动与不动是你自己分别的,我这里没有动跟不动的问题。我如如不动啊,你问我:谁知道那一颗不动的心?是你自己分别才有所谓非动的这个念头,你是用意念暂时方便问我。意思就是说:你六祖问我,是你的问题而我本身就是如如不动,就是这个意思。谁知非动?谁能知道这一颗如如不动的心啊?我本来就知道,何须要你问?你问就是你自己产生分别才问啊。仁者自生分别,六祖啊,你自己产生分别有非动之心,如如不动的心是你自己产生,才来问我的。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你很了解这个当体即空的无生无死的真实义理,不起心、不动念,生死就停,问题是我们的惯性、习性很难断。你非常了解无生的真意,就是你了解这一颗无生的心。【曰:无生岂有意耶】?体悟到无生的人哪有什么念头?有什么这个意识型态的念头呢?【师曰】:六祖再一次的考试他,再问。【无意,谁当分别】?你没有这颗心跟没有这个意,谁来分别这一颗无心呢?无生呢?【曰:分别亦非意】。我清净心自己分别,有这个分别的能力啊!我也没有着一个世间的分别心。我这颗清净心的分别,绝对是分别不作分别想的这个心。我这颗清净的分别,也不着一个世间人的意念,不着一个生灭法的意念啊。【师曰:善哉。少留一宿】,一个晚上,【时谓一宿觉】。就住一个晚上,你为什么不住一个晚上呢?时谓一宿觉,那就是六祖告诉他,你睡一个晚上再走吧,干嘛急着走呢?【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这证道歌师父已经讲了,也已经准备要发行出来了。 经文,【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云: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禅者智隍】,智隍禅师。【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纳法在心叫做正受,什么叫正受?心就是心性,认为自己跟五祖一样。初参五祖,自己认为自己已经得到正法,纳受正法了。【庵居长坐】,庵居就是在小精舍,叫做庵居。这个庵居长坐,不卧,一直打坐。【积二十年】,哇!够长的了,可是没有碰到六祖,今生今世也没有办法了生死。 【师】就是六祖,六祖的【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河朔就是河北、黄河的北岸,河朔在河北省。游方到这个河北,河朔。【闻隍之名】,知道、听说这个地方有一个智隍禅师。【造庵问云】:【造】就是来拜访这个小精舍,来拜访他,【汝在此作什么】。你在这里作什么呢?【隍云:入定。策云】:玄策就问了,【汝云入定】,你说你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你说无心,那些草木、石头无心啊。那些草木、石头那就叫定啊!无心入定嘛!如果你有心入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一切有情含识都是有心的啊! 【隍曰】:智隍禅师就说了,【我正入定时,不见有】、不见有【有无之心】。就是我也没有见到有跟无,我没有见到有心跟无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那可不得了,【即是常定】,佛陀的常定哪有什么出跟入?【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经文,【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隍无对】,智隍禅师哑口无言,极尽了。隍无对,没有开悟啊!【良久,问曰:师嗣谁耶】?你是依谁为师?是奉持谁呀?是供养哪个大师啊?哪个大师的徒弟啊?【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你既然问我这个禅定,我回答不出来,那么六祖是用什么,当作来禅定呢?【策云:我师所说】,六祖所说的,【妙湛圆寂,体用如如】;清净的圆满自性是寂静的,从来没有起心动念,完全用心、无执着、无分别、无颠倒、圆满寂静,说到体,说到用,都是毕竟空,如如不动的毕竟空。无论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本空、无论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不存在。悟道了,当体即空。【五阴本空,六尘非有】。在五阴本空,六尘不有的这个世界,众生看不来,就有出入,可是当我们体悟到五阴本空、六尘非有这个圆满的清净自性,【不出不入】,没有来去,没有出入,也无所谓定,也一定不会乱,【不定不乱】,因为无相。 【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禅之性应无所住。禅性无住,就是真正禅的根本,其实是无所住的,不是要定在那个地方,还有一个东西在定,定、出都是方便的,没有真正的出跟入的东西。禅性无住,真正了悟禅性的人,是无所住的。离住禅寂,离有所住,当下就是禅定寂灭。【离】就是离有所住,【当下】禅寂,离有所住,当下就禅寂,你离开有所执着,当下就寂灭,就是无所住的意思,即相离相的意思。【禅性无生】,真正的禅性,一切法无生,但是也不能着一个说:我在修禅的观念,不可以有生一个我在修禅的这种观念。【离生禅想】,不可以有生一个,我在修禅观念,离生禅想,离开了生出:我在修禅。【心如虚空】,那是一个比喻而已,亦无虚空之量。】虽然我用虚空来比喻,但是我也不会着一个虚空之量。 经文,【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形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隍闻是说】,这个智隍禅师听了以后,直接来拜访他的上人,【径来谒师】。哇!他的徒弟都这么行,师父就更不用说了,强将之下无弱兵,直接就来拜访六祖了。【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智隍禅师就把前面这段因缘讲了一遍。【师云:诚如所言】,就像你所说的,【汝但心如虚空,不着空见】,你只要心象虚空,但是却不要落到虚空之见。【应用无碍】,因为虚空是死的,它不能大用现前,现在你千万不要落入这个虚空的比喻,要起作用。不要只有着那个无形无相,不生不灭的体,真正的涅槃是可以起作用的。【动静无心】,动跟静都没有起心动念,无心,不着,无住相就是无心。 【凡圣情忘】,不能着凡见,也不可以着一个圣见,同时放下。【能所俱泯】,我们为什么能所不断?就是这个【我】在作祟,我执还有法执。要我执断了,法执断了,能所就不存在了。【性相如如】,没有这种东西,【无不定时也】。二六时中都不住相,二六时中统统在定。【隍于是大悟】。你看,一句就解决了,这个大悟可不是一般的悟,这个叫做证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形响】。无形响就是没有来去生灭,跟无形相的意思一样。【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河北一般的百姓,都听到空中有这声音,【隍禅师今日得道】。你们河北这个地方,智隍禅师后来今天得道了。当天晚上喔!河北这个地方就有人说:智隍禅师今日得道。【隍】,智隍禅师…

《<六祖坛经>讲座第五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心理学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