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乐诸乘。度脱九界故。五教者。一小教、】小乘【唯谈人空故。】无我,讲这个无我。【二始教、】大乘的开始叫做始教,就是法空,始教应该加二个字:叫做大乘的开始,始教【但明法空故。亦名分教、】分教就是不圆满,满教就圆满,分教【但说法相故。】很少谈到法性中道的事情,所以它是始教,就是不究竟教,不了义教。【三终教、复说中道故。亦名实教、】又名了义教,【多谈法性故。】最后就是【四顿教、】专对禅宗讲的,《维摩诘经》也是顿教,不二法门嘛!也是顿教,【唯辨真性故。】你只要认识本性。【五圆教、唯说法界故。】说这个法界重重无尽,事事无碍法界。【今此经者、属后三教。】圆教跟顿跟终教,终、顿、圆三教。【下云、二忆念深、】二忆就是说【母】亲也在想儿【子历生、】儿子也有在想母亲,叫做二忆念深,【不相违远、】母子没有离开很远,不相违背,不相远隔,【终也。】再来,【渐渐念时、终当成佛故。】所以我们每一天念佛,每天念、念。。。,认真念佛,【下云、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不假方便、】你只要认真念佛那就是【顿也。】下面说【知佛即心、疾成佛道故。下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比如说你早课、晚课放下一切,把眼睛闭起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三声、三声、四声,三声、三声、四声。。。,你要全力以赴的把重心点放在念佛,不能放在持咒,(当然)持咒也是很重要,(但我们)还是要全力以赴,以七分念佛,三分持咒的比例来安排时间,有的人颠倒,七分持咒,三分念佛,错了,临命终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教你念佛,没有在教你持咒,咒很重要,陪衬一下可以,但是你若将这个咒用这么多的时间,而把念佛的时间缩短,这种修行是错误的。下面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圆也。了三无别、】了这个三乘无别,【圆通法界故。准知此经教义、深广幽远、】了解这部经典教义非常的深,非常的广,幽远就是道理很深,【非浅近矣。】不是很浅显的。
底下这一段就比较复杂。
(丙)三宗趣
【三宗趣旨归者。有总有别。总以忆佛念佛为宗。见佛入忍、心境圆通为趣。别有五对。一教义、以教说为宗、令达义为趣。二事理、举事相为宗、诠显理为趣。三境智、三佛境为宗、二观智为趣。四行位、信愿行为宗、入不退为趣。五因果、以因行为宗、克果德为趣。】
【三宗趣旨归者。】说这部《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旨归是【有总有别。】总就是说整部经【总以忆佛念佛为宗。】忆佛,我们常常要以想佛、念佛为宗旨,忆佛、念佛能够【见佛】就可以【入】无生法【忍、】就【心境圆通】这是这一部经最大的【为趣。】能够见佛证得无生法忍,心境能够圆通,这是这部经最重要的地方,【别有五对。】五对,第一是教跟义一对,第二是事跟理一对,第三是境跟智慧一对,第四是行跟位一对,第五是因跟果一对,总共有五对。
现在来看第一对,【一教义、以教说为宗、】以教说为宗的意思是说我教导你来说明这念佛法门,这部经就是教导众生来说明念佛的法门 ,就是这部经的宗,能够【令达义】义就是道理,能够让你了解念佛的道理,这叫做达义【为趣。】上面一个字就“教”,底下一个字就“义”,教跟义形成一个“对”。【二事理、举事相为宗、诠显理为趣。】所以说事跟理又一个宗趣,【三境智、】境界跟智慧,【三佛】就是法身、报身跟应身为【境】界,这【为宗、】【二观智为趣。】这个二观要写下来,二观就是能观之心,所观之理,那么这个是二观之智,能观之心,能观照的心,所观照的理,就是二观智为趣。所以上面一个境,下面一个智,境跟智这又是一对,【四行位、】一对,【信愿行为宗、】这个行就是要去实践,【入不退为趣。】上面加一个字:位不退,加一个“位”字,不退是一个位嘛!那么这个不退有好几种讲法,后面会讲到这不退的情形,不退转的情形有很多种,所以你若加一个:入位不退为趣,这样就比较清楚,这样就变成行跟位又一对,因为信、愿、行念佛作宗,到后来你就不退转,【五因果、以因行为宗、克果德为趣。】因为你因地修行作宗,那么克果,克是剋期取证,达的意思,达到果的德,克就是达,达到这个果的德为趣,所以这因果一对。
【三句、牒门、】牒就是记载的意思,古时候的竹片可以记载一些文字,所以记载这念佛法门叫做牒门,【谓宗旨归趣也。当经所崇】崇,崇拜的崇。当经就是这部经,所崇,崇拜的崇,崇尚,就是崇尚念佛【曰宗、】“崇”后加三个字,崇“尚念佛”,就是说《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尊重念佛,意识是希望大家能够遵守这念佛法门,【宗之所归曰趣。】宗就是遵,遵从,上面所宗,那么宗最重要是会归到哪里?这就是趣,趣向于什么,比如说我们这个讲堂,我们人很多,趣向于这个修行念佛的道场,不是趣向于诵经、拜忏的道场,【若不识宗、无从趣向矣。】若不识宗就是说你要先了解,比如你要先了解讲堂的性质它最重要,这宗就是所依照、所依存的是什么,我们所依靠的是经典,那么如果你连讲堂你都不认识,那你就不晓得我们讲堂的趣向是什么,讲堂是以法为宗,以净土为趣向,为修行趣向,如果你若不识宗,你就无所趣向,宗你都不知道,你趣向什么,宗就是大家所共同遵行的嘛!【有下、释义。教说者、即念佛教门也。达义者、谓了达教中所诠心境缘念、】这个缘念,就是念佛,所以到后来众生就能跟佛来感应,叫做【生佛感应、】像【染香】人,身上染到香,整天在做香的人,他身上一定有香味嘛!所以染香【入】这个无生的法【忍、】【自他生土之义也。】自就是自性佛土,他就是他方佛土,那么我们往生到底是自性佛土还是他方佛土呢?所以说自他生土,到底是我们去往生还是没去往生,还是本来就具足,这就是说自他生土之道理,意思是说自性土也可以,说他方土也对,说自性土也不对,说他方土也不对,看是在哪一个角度讲的,就凡夫位来讲,我们自性的佛土还没显现,确确实实是有他方世界,他方极乐世界,若自性开发出来,你说他方世界也是不离我们的本性,所以看我们修行的立场,看我们个人修证的功夫到哪里,所以说随着时间跟空间这个架构的不同,这个道理有时候安排在某一个空间、时空讲得通,有时候在某一个另外一个角度才讲得通,【事理、义中所具者。谓崇尚念佛等事、其意云何。】这是什么意思呢?【正欲彰显弥陀自性、净土唯心之至理也。】意思是说要显示每一个人都有阿弥陀佛那个自性佛土,所以这净土是唯心,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具足这个净土的道理,念佛到最究竟就是这样,自他不二,不二。【境智、】境界跟智慧这一对,【理内开者。】理内的凡夫这是天台宗的思想所讲的,理外的凡夫叫做五停心观,理内的凡夫叫做四加行,煖(xuan一声)、顶、忍、世第一,这个我们在《教观纲宗科释》会开这个班,所以天台宗的思想,对于有心要学佛的人是非常的重要,一个启蒙,这课非开不行,因为我们一辈子所接触到的天台宗的思想到处都是。【境、即所观之理。智、是能观之心。】所以这个所观的理跟能观的心,这就是二观智为趣,二观,一个能观之心,一个所观的道理。【佛之圆融三身、】法、报、应身圆融三身,是真实境,【真境也。事一心、】不乱跟【理一心、】不乱,是【真观也。】我们现在在观就是散乱的观,不能称为真,真就是确实相应的意思,念佛念到事一心,是真正与佛相应的,若念到理一心,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以说才是叫做真观,那么我们现在的观叫做散乱,【行位、随智起者。信愿行、三资粮也。】
下面是在解释不退的意思,【不退者、】底下写一个:
甲,【信净土、离三界、位不退也。】你能够相信净土念佛,离开三界你就能得到位不退。
乙:【愿见佛、念佛心、念不退也。】愿意见到佛,我们心心来念佛,这就是念不退。
丙:【行净业、摄佛人、行不退也。】好好的做,做清净的业,摄佛人就是摄念佛人,就是我们要发一个慈悲心来摄受肯用功的人,意思是说利他,利他之行,利益众生这叫做行净业,我们不可以自私,只有我们听到无上的这个净土法门,只有我们到极乐世界,(自己)好就好,我们知道又舍不得讲,这样不可以,这样不好。我们人自私自私到。。。,像我那一天去看邱医师,邱医师说:有的人慈悲,慈悲到这样救人,他用生命,有的人是吝啬,邱医师就讲一个故事,他说上次有一个女众,她病苦病得很严重,奄奄一息了,现在人家跟她介绍,被邱医师治好,治好时,左邻右舍说:噢!那是没救的病,被哪一个医生治好,拜托你介绍我一下。说:不要!她跟他介绍,让医生这样看,说不要就是不要向他介绍,你想想看!我介绍他去给医生看,这样我有少掉什么东西,你想想这种人要怎么做人呢?她病苦好了,向人介绍个医生,告诉他医生在哪里,竟然不跟他讲,我听了很难过,那也不须用到一毛钱,不用,她偏不要,就像我们冰箱的东西,宁愿冰起来发臭,她就舍不得拿出来给人家吃,世间就是有这种人,这很悲哀,很可怜,所以说我们不可以自私,我们是学佛的人。摄念佛人,就行不退。
下面,又写一个,甲:【又信化佛教、】信这个化佛的教化,化佛,像释迦牟尼佛应化身,【超凡外道、信不退也。】
乙:【愿报佛果、】希望能够得到报身佛,愿报佛就是说希望他的将来能够得到报身佛,【超二乘境、念不退也。】
丙:【行法佛理、】法佛就是法身佛,行这个法身佛就是无相法,无相就是实智,所以他就【超权】权就是方便权,权是权巧的菩萨,【修证、行不退也。】
这个不退就是信、愿、行,这个甲乙丙我这样为你列出来,你就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看得很清楚,以后你自己看这个经典,噢!这个甲乙丙,甲乙丙,…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