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P20

  ..续本文上一页六意识起心动念痛苦,暂时伏住一下,像死人一样坐在那个地方,六祖不是这样,所以说神秀跟六祖慧能就差很多,他的偈说:“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常常要擦,常常要擦,不要让它染上肮脏的东西,噢!这就表示有相还无法破尽,时时勤拂拭,时时要把肮脏的东西擦起来,时时要擦,这是凡夫,还未到一个阶段,这还不能直接透过本性。六祖一下子就一扫而空,是不是?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要是究竟的佛道,就没有这种(时时勤拂拭)的。明镜也没什么台不台,能、所的观念就没有,本来这世间的东西就是虚妄幻化的,你说他正,说他幻、善、恶,这都是我们人心所产生、定义的东西,因为你把它立一个标准,你就有高低上下,这不是正定,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这个正定就是透过无上毕竟空,二十四个小时都在定里面,他也没有感觉他在定,因为本来就没有,他就自然的与这个本性符合。正定【亦云正思惟。】正思惟透过这个般若的智慧,所以他头脑用出来全都是思惟正确的东西,所以【正心行处。一心念佛、名正定心。若他念者、即名邪思惟也。三昧、是禅观通名。】意思就是修禅的人,修观的人,这个统统叫做三昧,三昧,只要修禅观的,有一点定,有一点定,都叫做三昧,但是,下面说【念佛、是一行别目。】别目,念佛的这个三昧又是另外一个名词,所以叫做念佛三昧,也可以说一行三昧,简单讲三昧就是只要心修禅观,只要你心有定都叫做三昧,但是这个念佛是特别的叫做一行别目,别目,这个目就是另外一个名字,这样的修行是另外一个名字,【又此念佛三昧、】你若念佛念到没有妄想,一心全是佛号,这就是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诸佛现前三昧。般若三昧。普等三昧。】全都是同名,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就是诸佛现前三昧,就是般若三昧,就是普等三昧。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钞】

  【言念佛下。释念佛二字。念佛有下、明念佛法门。】

  底下写一个:甲,画一个框框,甲:【称名者、】什么叫做称名念佛?【文殊般若经云。】这句话让我们听到,大家都很有信心,《文殊般若经》这么说,【众生愚钝、观不能解。】观不能解就是没有观照的功夫,若观照也不能去了解、深悟,这解就是悟,观还是不能悟,还是不能去悟道。【但令念声相续、】让这个念佛的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让念佛声这样相续,【自得往生。】自自然然他就会往生极乐世界,若这样,我们听起来就很有信心,不然,我们怎么办?要叫我们开悟,我们也没办法,所以但令这个佛声息息相念,因此我才告诉诸位,这念珠戴着,二十四个小时,你坐公车也好,骑摩托车也好,戴在手上,这样你看到念珠你就。。。,骑摩托车加油,你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大声也阿弥陀佛,小声也阿弥陀佛,都培养这个习气,这样临命终才不会手忙脚乱。【弥陀经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叫做称名,执持名号,因为你要执着倒不如执着佛号。

  再来,画个框框,底下写个:乙,【观像、】念佛,观像念佛【通二。一观现在相好光明之佛、如法华云、起立合掌、一心观佛。】观像,看佛像。【二观彩画雕塑铸造之佛、】比如说我们在观释迦牟尼佛,像我们这尊玉佛,一丈一,本来是将近九尺,垫高这个莲花座,一丈一,很庄严。【如优填王、以栴檀作佛像是也。】优填王就是佛到天上说法,他都不能见到佛,很思念佛,这优填王将这个栴檀木作佛像,这样观想佛。

  下面写:丙,【观想者、】观想念佛,【十六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是法身界的意思就是说诸佛如来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他的法身,因为他的法身是无相,无相就是法界,法界就是空,一切无相,不论在哪里念佛他都会来到你的心中,所以你只要念佛就是【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你的心若观想,佛就来到你的心中,所以有的人念佛念得这么感应就是这样,过去一个很有德行的老居士,年纪很大,约莫六、七十岁了,快往生了,问老居士:老居士!老居士!我要怎样修行?老居士跟他讲说:你只要听我的话,第一你吃素,第二你念珠戴着,一天到晚都念佛,都想去极乐世界,发愿以后成佛度众生,你只要听我这两样就好,其余的都不要管,经典多少听一些,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好,你就听我的话,第一、一定吃素,第二就念珠戴着,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就好,那临命终才是行,都自知时至,也不用人家牵肠挂肚,都不用,时间到就说他要回去了,热水帮他烧一烧,身体洗一洗,他说:佛要来接我了,吉祥卧,吉祥卧,全身发出这个香味出来,念佛才几年?才四、五年而已,不到七十岁就往生了,念佛也没几年,往生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我们今天会觉得困难就是不能下这个死功夫,他会怀疑,他念久没有感应,他会怀疑,他不是像这个老阿婆去听老居士开示,这老居士说:你只要听我的话,第一就吃素,第二就拼命念佛,其余的都不要管,临命终都知道,清清楚楚,哪有困难?我今天因为是法师,没说法。。。,因为佛祖养十几年了,我要说法,多少要讲,要不然我也很想像阿婆这样,门关起来,眼睛闭上,整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整天,也有想要这样,我的业障深重,没办法,责任在身,我们是佛祖在养,我们没说法度众生不能报佛恩,若像阿婆,你要叫她说法没办法,叫她度众生没办法,咦!叫她念佛她有办法,她只要吃素,坚持吃素,坚持念佛,OK!就解决生死,哪有困难?你要说很困难,就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坚定,所以这个佛不能进入众生的心里面,简单讲就是说你全盘接受,我全部接受善知识的劝告,稳住,不改变,到死我都这样,那位阿婆才修几年?还不到五年的时间,至于我,我现在出家已经十三年了,我民国六十八年出家,六十八、六十九、七十,今年八十,就十三年,照理讲往生二、三遍,都还有剩,她五年就能往生,哪有困难,不困难,其实往生极乐世界不是很困难,困难在哪里?困难在你不决定它,不决定,你若下个决心:我绝对会往生,绝对有极乐世界,绝对有阿弥陀佛,那个心就是九牛不挽,所谓九牛不挽就是九头牛在后面拖,我照常肯定佛讲的绝对不会妄语,人家那位老太婆年纪大,念得自己都知道时间。所以说这个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就是说你是不是发决定心,(这就是)生死的要诀。你是发决定心,那没有话讲,决定心,一百个人相信,一百个人往生,一千个人相信,一千个人往生,问题是我们下不了决断心,就是自认为。。。自卑感太重,我罪恶造很多,我不会往生,佛要接引了,自己障碍自己他不知道,佛就是专门要接引这个五逆十恶可怜的众生,你只要肯悔改,若不悔改就没办法,所以【是故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这个心就是佛的【八十随形好。】

  再来,丁:【实相者、】实相念佛,【观佛三昧经云。佛告阿难。住念佛者、心印不坏。】我们一个人若心在念这个佛,我们心印不坏,怎么解【释曰。】呢?【谛了自心、名为念佛。】这个难了,谛了,就是彻彻底底的证悟自己的心就是佛,这才叫真正的念佛,名为念佛,因为佛就在你的念中,念当下就是佛。“谛了自心”这个难,除了大彻大悟的人。下面那句更加清楚,【如如不动、名为不坏。】你若能念佛念到如如不动,这如如不动就是不受到境界的影响,子孙对他这样也无所谓,媳妇对他这样也没关系,他全部精神都放在往生极乐世界,媳妇对我好或坏,这个儿子对我好或坏,我都不管他,我只要有得吃就好,我到临命终,百年之后我就要到极乐世界,我不担忧别人对我好、坏,每样都看得开,如如不动,这叫做不坏。我们没办法做到这样,我们会坏,会坏就是无常法,透过这个无常的空性就如如不动,所以你说往生困难,我认为往生很简单,你说往生很简单,我认为很困难,看你发什么心。所以下面说,【解脱长者所谓、我欲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是也。】心就是佛嘛!

  【初二下、约观】也分别,【料拣也。】就是分别。【若依六根。称名、摄耳舌。】摄这个耳朵跟舌,舌就是在念佛,称名念佛能摄耳根跟舌根。【观像、摄眼身。观想、摄鼻意。】因为观想就是说这眼观鼻,鼻观心,摄鼻跟意。【实相、】当下【摄六根。】称名念佛摄耳跟舌,观像念佛是摄眼根跟身根,观想念佛是摄这个鼻跟意,实相念佛是摄这个六根。【则一念佛三昧、六根无不摄也。】就是说你一念佛,进入这个定,这样一切三昧都具足,六根都摄。

  【又清凉下、引古明五也。】

  底下写个:甲,【缘境者、称名观像、皆属外境故。】甲:缘境念佛,那么这就是称名念佛跟观像念佛,这都是属于外境。好!翻倒回来,倒数第4行,你们看缘跟境,那就是缘想境界念佛,摄境唯心念佛,所以说称名就是等于称名念佛跟观像念佛,都是属于外境。

  翻回来,【唯心者、依正相好、】就是依报跟正报,都很好,【唯是心作故。】这写个:乙,叫做唯心无境。

  丙,【无碍者、】念佛,叫做心境无碍念佛,【双照事理故。】这“照”就是通,通事相也通理体名叫做照,这天台宗都是讲双遮双照,双照就是也照事相念佛,也照理体,通达事理的念佛叫做双照。

  再来,丁,叫做【俱泯者、】俱泯就是禅,顿,顿教,离相当体即空,离一切相,当下就是空性,【离相如空故。】这就俱泯,非心非佛,没有能、所,没有心、没有佛,没有文字,都没有。

  再来,戊,【无尽者、于一切时处境念中、】什么叫做无尽?重重无尽念佛,一切时间跟空间,处就是空间、境界全都念佛,【普见十身诸如来故。】这十身就是《华严经》都是讲十身,将来我们会讲到华严的思想,就知道华严都是讲十的,十信、…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