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心,【又即心是佛、只应念佛、何必念心。】因为你两样都一样,念一样就好,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你念佛就好,不然,念心就好,何必念两样做什么?【答。但执即佛是心、】我们只知道执着佛就是我们的心,【不知即我本觉心性。是彼究竟觉佛。】意思是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来的面目(这个本性),本觉就是我们本来自有觉悟的本性,就是他(对方)的究竟的觉佛,所以【经云。是心即佛三十二相。】我们这颗心当下作佛就是三十二相,当下是三十二相【故不妨念佛。又执即心是佛、】心就是佛,即心就是佛,【不知即彼究竟觉佛、是我本觉心性。经云。诸佛入于众生心中、故不妨念心。】因为佛会来到我们的心中,所以我们念我们的心,佛就影现。下面这句比较难,【若心佛偏念、即义不成矣。】偏念,若心跟佛对立,偏念,不是偏心不然就是偏佛,他不能圆融即心即佛同时,就是说如果是心跟佛把他分开来,用一种对立的观念,对立的心,佛、心分开来念这就偏念,如果心也念,佛也念,变成不是融合在一起的念,那么这个道理就不成,即义不成意思就是你不能执佛就是心,也不能执心就是佛,把他分开两个角度,不可以。【问。一真法界、】华严宗都是讲一真法界,那么天台宗是讲十法界,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缘觉还有六凡法界,四圣六凡这是天台宗讲的十法界,那么一真法界是华严宗的思想,华严宗是以《华严经》为根据开展出来的一个宗派,天台宗是以《法华经》为根据开展出来的一个宗派,那么这日本的日莲正宗,是采取《法华经》里面的其中一品(几品),作经教的教理的依据,所以只有赞叹这个《法华经》,大肆的诽谤其他的宗派,所以这日莲正宗是一种极端,你说正法,它是真的佛法,你说是佛法,它是很极端的佛法。一真法界【体无二相、】本体没有二相,【何存内外心佛念耶。】一真法界本体是无二相,是相同,何必存这个内跟外的心佛念呢?【答。法界一真、本无内外、不属佛心。】不属于佛也不属于心。【佛目证穷、】目就是心,佛的心是尽。。。,穷就是尽,尽就是究竟的道理,所以【知生等有。】知道众生本来就有这个佛性的叫做知生等有,佛目证穷,知生等有,佛的心是证到最究竟的果位,他知道每一个众生都有本有的清净本性,【欲令生悟、】想要令众生开悟,所以【义分心佛。】道理才分心跟佛。【佛为外境、心为内境。忆念功成、自然证知、】没有这个能所,【心无佛外之心、佛无心外之佛。】意思是说佛就是心,心就是佛,根本就不能分。【唯一法界、普融无尽。现前见佛者、谓不离现阴、】阴就是五阴身:色、受、想、行、识,就是说佛就是不离当下,当下我们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阴身,【于定中见、或于梦中见也。】所以【当来见佛者、谓报终阴坏、】报终就是临命终,五阴身要坏,坏就是死亡,报终阴坏就是说我们临命终,这个色、受、想、行、识的五阴身,要死亡的时候我们就能【见佛来迎、或于华中见也。而云必定者、有二意。一感应道交、难思议故。谓信得即心是佛、】我们的心就是佛,【专于事念、念相好佛。故见果报佛、来入我心中。经云。是心作佛、诸佛如来。来入一切众生想中。二始本契合。法尔然故。】这个法本来就是这样,【谓信得即佛是心、专于理念、念本性佛。故于自心中、见法身佛现。经云。是心是佛、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此中不合佛念众生者、】合就是适用于,不合就是不适用于佛念众生,因为是【重在】于心,在这个【众生念佛故。】意思是说他的重心点是放在众生念佛,而不是佛念众生,所以此中不合佛念众生者,这里不适用于佛念众生,是因为我们的重心点都是放在众生在念佛这个角度。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接上文“疏”。疏为经文的注解,钞为疏的注解。——录入者 注)
【钞】
【忆下、唯识云。云何为念、】念是什么意思?【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曾习境就是过去生生世世包括这辈子所熏习的叫做曾习境,习就是学习,让他的心明记不忘为性,那么渐渐有这个【定依为业。】心定依为业。【谓数忆持曾所受境、】数,数数,一次又一次的想,一次又一次这样记忆受持,所以过去所感受的境界,【令不忘失。能引定故。于曾未受体类境中、全不起念。】未受就是没有经过污染的体性当中,能够令他不起这个污染,因为我们心若有定,那么污染就不生起。【设曾所受、】过去曾经受过的,【不能明记、】在心,记不住,因为没有定嘛!【念亦不生。】这个念佛的力量也不够。【慈云忏主云。凡涉历缘务而内心不忘于佛、】这个涉历缘务就是说不管你做什么事情,缘务,务就是工作,缘务就是在一切工作上,你内心都不要忘记佛,【谓之忆念。譬如世人切事系心、】重要的事情放在我们的心中,【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静静的这样思惟,所以我常常在讲:今天用一个譬喻最好,就是说思念的心,思慕的人,我们可以将我们的感情去想一个人想得不分昼夜,寝食难安那种力量,为何我们不能用这种力量来想佛呢?你说你想你那个爱人,他会接引你往生极乐世界?他只接引你到地狱,不然,接引到哪里?你想你的爱人的力量那么大,整天失恋没有他快不行了,你怎么不想我们没有佛快不行了,所以说若转这个凡夫的念变成圣人的念来想这个圣人,那种力量就很惊人,所以我们常常说我们这个修行没时间,其实我们都浪费生命,比如说我们一星期工作五天或是六天,我们礼拜天也有时间,礼拜天来做一个短暂的闭关,闭关二个小时也好,精进用功二个小时也好,我们不是,工作了六天,我们觉得很累,门关起来,做什么?学唱歌、学跳舞。噢!(师父唱英文歌)开始就唱了,英文不会唱就用哼的,跳,两眼傻愣愣的,好玩、好玩,学这个,他就不会抱佛跳舞,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办法。所以说不是我们修行的时间不够,我们根本将我们的生命都浪费在这里,吃、穿、住、跳舞、唱歌,接着这个讲话,以讲话作乐趣的人不能修行,就是这样,讲闲话,整天讲那么多话不知在讲什么,讲的都重复,repeat,五分钟可以讲完,讲三个小时,都在五分钟里面打转,重复,repeat ,每天都是这样重复,所以我这种人最干脆,信徒若在问我,第一你要问我什么你说,师父!我从小讲给你听。不用,你不用从小讲给我听,你要问什么。第二什么,第三,还有什么没有?没有,休息,三分钟,一、二、三,我跟信徒讲话都这样,一、二、三而已,我没有那么多时间耗在这个众生身上,一直在那里跟他讲话,一个来若五分钟,那怎么得了,十个来就五十分,我的生命都给众生就好了,我出生以来,不是用来接客的,是用来弘法利生的,我要把我的生命投注在佛法。与其说你没有时间修行念佛,不如说你根本就是浪费你的生命,所以说我们人不能往生其实都是自己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再忙的,像我们都很会利用时间,刷牙的时候,刷下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只是念不清楚而已,但是也知道在念佛,(师父示范边刷牙边念佛貌)每句都佛号,对不对?你不会运用而已,哪有分在哪里,所以说不妨密忆,你做任何事情你都能想,喻如世间人一切事,这个心经过任何语言,去来坐卧,种种作务,不妨密忆,好好的想,【前事宛然。】你所要办的事情你也清清楚楚。所以【念佛之心、亦应如是。若或失念、数数摄还。】一次再一次的摄回来。【久久成性、】久了你就习惯,成性就是习惯性,刀伤、烫伤,阿弥陀佛,蚊虫咬伤,阿弥陀佛,不用改作三马软膏,统统阿弥陀佛,所以久久成性,【任运常忆。】久了,佛就在你的心中,【又复觉心微起恶念、】我们若觉得我们的心微起这个恶念,微就是一点点,【即便忆佛。】就想佛。【以佛力故、恶念自息。】恶念就没有。【若见他人受苦、以念佛心、怜愍于彼、愿其离苦。】希望他能够离开这个痛苦。【如是相续念佛系心、能办一切净土功德。】注意听!要相续念佛系心,这六个字就是说这个佛号一直想、一直记忆,然后无论你在吃饭、在走路,或是人家在开车你在坐车,都一直在佛号上面,动不动开口闭口都是念佛。有一次,在厕所我爬上去——因为马桶我没有用坐的,从小到现在,一开始用到这种化学的马桶用坐的,坐半个小时,拉不出来,所以我一辈子到现在不曾用坐的,一定要用蹲的,无论是哪一种化学的厕所一定要用蹲的——爬上去却滑到,摔下去:阿弥陀佛,也是在厕所念阿弥陀佛,佛号还是跑出来,所以我若死在厕所也是往生。(笑)
【若事下、谓此中专心忆念、及下摄根净念。】摄这六根净念。【即弥陀经一心不乱、】《无量寿经》说:【一向专念、观经一心系念也。皆通事理。事则能所缘历、心佛分明。唯此一念、更无余念。念念相续、成就定力。】所以【起信谓以专意念佛因缘、是也。】专念佛。【理则能所一如、心佛不二。唯此一缘更无余缘。缘心自在、成就慧力。】缘的心非常自在,成就这个智慧的力量。【起信所谓、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也。又普门疏云。若用心存念、无有间断、名事一心。】事一心,包括走路都可以,每一念都在佛号当中。【若了此念心、四性不生、】四性就是生、住、异、灭,四性不生就是说我们若了解当下这个不间断的心,【名理一心。】那么无间断是事一心,那么了透,透脱出这个念心,四性不生就理一心,就是也无生、也无住、也无异、也无灭,就是无生无灭的意思,四性就生、住、异、灭性都不生。【对前四种五种念佛、一一具此事理二念。】
【问。前四五门、与此事理、俱约能念为义、有异否。】就能念的人。【答。前之四五、乃标法门方便有多。此之事理、是约行人用心各别。】就修行人的用功方法不一样。【是故四五门中、…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