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P55

  ..续本文上一页必具二心。二心之中、必摄四五。无混滥也。】二心就是事跟理。

  【问。此中事理、与前四五。念佛判事、理观何别。】判事相或者是理观有什么不同。【答。前则别判、四五门各属事理。此则通判、四五一一并有事理。】别判跟通判。【较之、】比较起来,【前略今细、】前面比较简单,现在是比较微细,讲比较详细的意思。【故不同也。然此二念中、虽不可缺一。亦有上智、专于理念。】就是说也有那种上智慧的人,根机比较利的人,理念就是证悟到无生,无念而念,念而无念,那么这个叫做理念。【或有钝根、】所谓的钝根【专于事念。】事念就是说借重外境来念佛。【或有中人、】中根器的人,【兼于理事。】兼于理念跟兼于事念。【皆随机宜、不必疑阻。】就是说都随众生的适合,不必怀疑。【以得见佛、利益同故。】只要你能够见佛,所以利益都是相同的。【佛亦下。】佛的下面也是同样这样。

  【问。三中法身、】法身、报身、应身里面的法身,三身当中的法身,【十中智空身等、何亦称为事耶。】就是说三身,我们一般说的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是理性身,十身,《华严经》里面的十身里面的智空,智慧跟空都是理体,为什么称为事相?【答。随数量(三、十。数也)】“三”指三身,“十”指十身,不是三十。【故。属佛身(身、相。事也)故。】答,随着数量三身、十身,这都是佛的身分开来。

  【问。起信云。若人专念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即得见佛。岂非事念。又云。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勤就是精进。【毕竟得生。】极乐世界。【岂非理念。今何以法、不属理耶。】为什么这法身不属于理性呢?今何以法,不属于理体呢?【答。】这理比较难懂,【论对报化、故属理念。】如果法身对报身跟化身来讲那当然是属于理念,如果三身:法身、报身、应身,如果法身对报身跟化身来说,法身是属于理念,【今对一真、】但是现在是对一真法界来讲的,是绝对的本体,【故又属事。】一真就是没有任何对立的,因为法、报、化是三个身里面取一个叫做法身,二个叫做事相,一个是理念,一个叫事念,就一真法界,报、化、法身统统是一真,所以他是没有敌对,没有对立的观念,都没有,法身对报身跟化身,当然他是属于理念,若是对这个一真法界,他也是属于事相,也是事念。【所以文殊般若、明一行念佛三昧。先明不动法界、】不动法界,如如不动,【系缘法界等。】《华严经》在讲的都是法界。【大疏亦云。一法界行、亦无一故。】一个法界行连一都没有。

  【问。十身佛、独出华严、余所无者。】就是说讲到十身,唯识学讲三身嘛!法身、应身、报身,《华严经》就讲十身佛,独出华严,只出自《华严经》里面,其他的经典没有。【云何今教念耶。】现在怎么教我们这样念呢?【答。诸佛说教虽别、三十身同故。】所以三、十身就是三身或者十身都相同。【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如德云、】比丘,【但念十身佛也。清凉疏钞亦云。然其念佛三昧、总相则一。别即三身、十身、修观各别。】下面【三身者、】跟十身有什么不同?三身是说【谓念法报化佛。于三身中、各有依正、】所以说法身有依报跟正报,就二个,报身有依报跟正报,就四个,化身有依报跟正报,就六个,那么就是二、四、六【便成六观。】便成六个角度。【谓念法性身土、为法身依正。念报身、华藏等刹为依、十身相海等为正。】十身相海就是这十个身无量庄严相,叫做十身相海,十身相海等为正报,那么这是报身。【念余净土、水鸟树林、为化身依。三十二相等、为化身正。】化身的正报,所以法身的依、正,报身的依、正跟化身的依、正,加起来刚好是六,这是讲“三身者”。下面讲【十身者、】十身为【为念愿、】就是说佛的十个身,第一个是由念力跟愿力所构成的身叫做念愿身,第二个叫做【智、】就是由智慧所造成的报身,第三以【法、】为身,第四这个身有【力持、】的力量,第五【意生、】就是说随自己的意思往生哪里就往生哪里,叫做意生身。这个意生身就是说没有隔阴之迷,你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随你的意思到处转世,到处怎么样变化(意生身),再来就【化、】身,变化身,【威势、】威势就是说一种庄严的力量,威德的意思,威德的身,再来就是【及菩提、】就是觉悟,再来【福德、】再来是【相好庄严身。】这十身是《华严经》讲的。【如是重重成帝网境。】成帝网境就是说念愿身同时就包括底下九个身,智身、法身、力持身、意生身、化身、威势身、菩提身、福德身、相好庄严身,智身也包括其他九个,这重重无尽的意思。【则入普贤念佛之门。详在六十二卷。】因为是《八十华严》嘛!所以有六十二卷。【行布、渐次也。】渐渐、渐渐,【圆融、一念也。】行布就是有次第的,圆融就是一念。【利根、则圆融。】这利根的人,做什么事情他都会圆融,什么事情,他都可以受一点委屈,只有把事情圆融。【下愚、】下愚的人宁可玉碎不为瓦全,什么事情他就是要斗争,就是没有办法圆融,【则渐次。中根、则不定。又或利根先理后事、】先这个理才后事,【钝根先事后理。皆随机便、无一定相。】【先空等者、且约当部四卷、三如来藏心明。若对所念理中、法界应云先无为理法界佛。】念这个理性佛来讲,法界应该是先无为理法界佛,无为就是理法界佛。【次有为事法界佛。】所以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这就是《华严经》所讲的四法界。【后理事无障碍法界佛。以法界、如来藏、同一心故、左右言也。】就是相同,不相上下。【问下、通妨。】通妨就是说有人来问难,我们来解答他的疑问,妨就是问难。【初释二种念中、随用一种、】一开始两种念当中,我们随用一种,【不须兼具难。】兼具就是说不须要兼心,要不然就兼这个佛,第一个问难就是说不须要兼心或者是兼佛,这两个,心跟佛同时兼,【次释心佛即中、随念一即、】你念佛也好,或是念心也好,所以【不必并驱难。】不必同时除掉,驱就是除掉。【三释即心即佛、成心佛两存难。】你到底是存心还是存这个佛呢?所以这就是即心即佛,就是一体两面的,两个不相离。【定中见者。华严四十六云。若有众生、专心忆念、则佛现其前等。六十二云。】六十二就是第六十二卷。【住自在心念佛门、随自心乐、现其像故。】所以【住一切境念佛门、普于诸境、见佛现故。楞伽云。诸佛有二加持。谓令入三昧(一也)、现身灌顶(二也)、】现身灌顶,就是加持的意思,比如说摩顶也是属于灌顶的一种,或是说用水,或是说跟你授记,灌顶是根据印度的习俗,印度国王要登位时,用圣水(恒河的圣水)先灌在太子的顶,他就变成国王,所以这个灌顶又表示进入圣位的意思。灌顶实在讲不是我们中国的名词,中国没有这样,若成年叫做弱冠,二十岁的时候,用一个帽子让你戴,作一个仪式,表示成年了。【诸菩萨等为二持故、】诸佛菩萨为我们加持,【即能亲见一切诸佛。观经云。无量寿佛、相好光明、遍十方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禅观中、皆得见也。梦中见者、法华云。若于梦中、见诸如来、坐狮子座、】因为狮子一吼,百兽都逃走,意思是说只要上台说法,那个座叫做师子座,就是作狮子吼,师子座就是佛说法,【围绕说法。】围绕,因为佛旁边都有一些弟子。【弥陀下辈文云。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凡事梦见过佛的人,差不多都可以往生。【报终见佛者、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弥陀名者、一心信乐。】你只要真的听到阿弥陀佛的佛号一心信乐,【其人命终、阿弥陀佛、住其人前。鼓音王经云。若有受持彼佛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住其人前、令其得见。】所以你说要往生哪有困难?没有,你只要能听到阿弥陀佛,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净土,不困难。【华中见者。观经下品中生文云。】下品中生里面这么说,【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生莲华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音势至、为说经典。】

  【问。今有专心念佛、于定梦中、亦不见佛。又有一生念佛、及临终时、亦不生方。】也不生,所以说又有一生念佛,临命终的时候亦不生,【何也。】为什么不生呢?【答。专心念佛、定梦不见者。由其过去业障重故。现在善力弱故。又佛有二加被。一者无障则显加、】就是很明显,就是说佛加被你加被得很明显,【令其亲见。】这平常的人很难,平常的人要念佛念到亲自见到佛的,这很难,所以我们一切众生皆是属于业障重的众生,不可能说没障碍,没障碍不可能到这个娑婆世界。【二者障重则冥加、】暗暗的加被叫做冥加,【暗令得益。】你只要念佛,真的作早课、晚课,佛每天都为你打卡,你今天有报到,所以我们若要做功德,有什么功德呢?早上若打电话,给那个真正要修行的人,他爬不起来,电话声三声,铃、铃、铃,他都不用拿听筒,省一块钱,他就知道要起来拜佛。你可不要叫人起来杀猪,那有罪,你要叫人起来拜佛,可不要叫人起来杀猪。这是讲一个故事,这个杀猪跟念经的住隔壁,阿婆念经,杀猪的住隔壁,阿婆跟杀猪的先商量好,他们两个都要三点爬起来精进,谁先起来,就谁先叫谁,杀猪的若今天比较早起,“喂!阿婆起来念经哦!”阿婆若比较早起,说:“喂!杀猪的,起来杀猪了。”两人每天这样叫,死了之后阿婆堕到地狱,这杀猪的生到天堂,可高兴了,(这是)叫人念经(的果报)啊!这阿婆:“奇怪!我念经念一辈子怎么跑到这里,阎罗王怎么这样。”“阿婆!你每天都叫人家起来杀猪,你会起来念经,都是杀猪的叫你的。”(笑)这是讲讲笑话,就是说我们要做这个因缘,就要做好的,我们宁愿叫人家起来念经做功德,可不要叫人家起来杀猪。只要你真的有在用功,那么诸佛就会加被。【故普贤云。有诸众生、心…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