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P69

  ..续本文上一页一个修女死掉,修女都没有报复的心,都没有报复的心,后来她的家属去,另外一个修女就告诉他,说上帝已经征召她回去了,她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她不是说她死了,她已经去见上帝了,她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已经回到上帝的身旁了,你就不需要哭泣,她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她把死当做……,还是被害死的,还是被土著害死的,她就说人迟早要死,为上帝而死这样也很光荣,她们那种虽然是不究竟的,但是也是很洒脱,当然她们那种不能了生死,都是以上帝为主导,我们不要认为我们学佛是最伟大的,有时候你跟那些外道比较起来,你比不上他的一根寒毛,真的,我们的慈悲心比不上他的爱。)所谓“广大无量,善修悲心,得解遍满”,正是这一悲无量心的写照。 【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这是菩萨所修的喜无量心。喜,就是一般常说的欢喜。在前讲到嫉妒心时曾说,人类的心理是很奇怪的,自己既不愿意做什么好事,又不愿意别人做什么好事,如果看见别人做了好事,自己心里就老大地(不是老大,这个大要画叉,老是)放不下,(就是“老大的放不下”不是这样,“老是放不下”,见到别人做好事自己也放不下,人很奇怪,)或者讨嫌他,(就是讨厌他,)或者嫉妒他,(嫉妒他,)或者憎恨他,或者破坏他,使他的好事做不成。(这个都是酸葡萄的心理,人类那个酸葡萄的心理,一定要彻底地改过,就是所谓的嫉妒,什么事情他都看不惯,)可是菩萨不是这样,见到修善做好事的人,在自己的内心中,只有随喜赞叹,绝对无有嫌嫉。(不会嫉妒他,)因在菩萨的感觉上,一个人能发心做好事,是即显示他已能向上向善,(所以我都尽量给众生机会,我不会看这个众生今天有缺点,我就去责备他什么,我给他机会,我给他时间,慢慢来急不得,)如世间的父母,见到自己的子女向上向善,岂有不喜欢的道理?所以菩萨行者,见到众生修善,无有不欢喜的。(我们也要有这种心,)所谓“广大无量,善修喜心,得解遍满”,正是这一喜无量心的写照。(你单就那个欢喜心是佛陀的心,你体会看看,那颗欢喜心即是佛陀的心,你有办法碰到每一样事情,都起随喜的心吗?我们自己稍微冷静看看。) 【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对于顺境没有贪爱,对于逆境没有嗔恚,意思就是说,你如果有舍平等的庄严,这个境界对你都没有作用,)这是菩萨所修的舍无量心。这里的舍与前所说施舍的舍不同,与牺牲一切的舍也不同,是表示自己的一念心安住在平等境上,名之为舍。讲到世间的境界,大概不出顺违两种:顺是美好的境界,普通人对于顺境,总是贪著不舍的,菩萨在顺境上,一点贪著心也没有。违是违逆的境界,普通人对于不对的境界,很容易生起嗔恚心,或大发脾气,但行菩萨道的人,不论遇到怎样违逆的境界,知道发脾气,生忿恨,是没有一点用场的,可能会得到更不好的结果,(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所以于彼不生一念嗔恚。修舍心时,如能做到于顺违境无爱恚心,是即舍无量心的完成。所谓“广大无量,善修舍心,得解遍满”,正是这一舍无量心的写照。 丁二 四摄事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四摄,是菩萨化他中最重要的法门之一。摄是摄受,比方有些众生,向来不为菩萨之所教化的,菩萨因为不舍一个众生不度,所以就用种种的方法去感化他,使他逐渐地来接近菩萨,而为菩萨之所摄受,归敬三宝,见佛闻法。虽说度生的善巧方便是很多的,但是归纳起来,不出现在所说布施、(要布施;)爱语、(要讲安慰的话;)利行、(利益众生;)同事(就是站在他的岗位来替他讲话,你要度众生这四种权巧方便你做不到,你不可能,说起话来都站在我们的立场那没办法说,菩萨要站在对方的立场)的四摄事。菩萨以【四摄庄严故,】因而【常】能精【勤摄化一切众生。】我们要看一位菩萨能不能普度众生,就看他能不能运用四摄事,如本(就是如果,本就是本着,本着)四摄事去行,(如本四摄事去行,如果我们本着四摄事去弘法,善巧度众生,)一定可以摄化一切众生的。现在将四摄事,简单叙说如下:(底下这个都很重要,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些对一个修行人,不要说修行人,说世间人的修养都很重要,非常重要,我们基本上的修养都很重要。) 一、(要有)布施(心):怎样以布施摄取众生?以财施说:人生在世,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生存,(你要生存,他也要生存,)如果生存受到威胁,你要他来信佛法,这是千难万难的!菩萨深知这点,广以财物施与,(布施给他,)先与众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然后从彼此的相互接触中,有意无意间对他说些佛法,使他了解世间的物质生活,是不究竟不美满的,(所以,我们如果追求穿上世间的物质,你追到死去活来你都不快乐,都不快乐,)应更进一步地修学佛法,以求得身心的自由解脱,由于众生得到你的物质的供给,对你有了很好的印象,他对你说的话,也就易于接受。(容易接受。)我们常说,财施是摄化众生的最大方便。(所以我们要有布施心,一个人我们如果买几条念珠和他结个缘,买几瓶零非零和你结缘一下,都这样先和他结个缘,要有就个施舍心,有的人没有办法,有的人没有办法,他没有布施心,要他的钱财就像要割他的肉似的,这是生生世世所修的,)因为一般众生,不管究竟利益如何,现实利益最为要紧,只要你能给他现前利益,他就会对你五体投地地相信,你要他做什么,他也就无条件的,(因为你肯牺牲,)照着你所指示地去做,是为布施摄。(就是说运用布施的方便来摄受众生,摄受众生。) 二、爱语:(这个说话很重要,要如何说话?)怎样以爱语摄取众生?这是属于语言方面的。生存在这个世间,人与人的来往,意见的交换,思想的交流,都有赖于语言的传递,可是同样是说话,如用粗暴的语言,或以命令的口吻,(你去给我做什么,所以我就告诉诸位,那个礼貌不可避免,礼貌,礼貌不可免,再好的朋友乃至夫妻就是要有礼貌,要谢谢,谢谢,谢谢、谢谢。种种的语言都要,也不要太过分,太过分。譬如说他来,我们已经和他打过招呼了,我们也无须一直叫他,譬如说我们端一碗冰要给他吃,吃冰了,他说:谢谢。放着,他没吃,你就无须再三地一直叫他吃,一直叫他吃,一直勉强他,不需要,礼貌要恰到好处,礼貌如果不恰到好处,就是有时候太过礼貌他会受不了,太过礼貌对方会受不了,简单说要使他能接受的礼貌才叫做恰到好处。我们如用粗暴的语言或以命令的口吻,)不但不会使人接受,而且令人生起反感;反之,你以客气的态度,柔和的言音,吐露出你的心声,就可博得人的共鸣。(会相应,)菩萨行者深知这点,所以在化度众生时,对众生的谈话,总是以体贴的语句,(体贴就是替对方考虑一下,他的立场是什么,所以讲起话来就不会那么尖锐,这个世间有很多事情,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我们怎么想都想不通的,我们如果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说话事情就好办了,对方的立场是什么?他的身份、地位,他的时间、空间,你如果拿捏得准,啊!他的立场就应该说这些话,没有错,像这样替他考虑你讲话就很贴心了,你有考虑到他的立场、时间、空间、他的身份该说什么话,对不对?要不然我们所说的话会很尖锐,每一句话都是会怀疑,会有攻击性,)关心的言词,轻言细语,柔和爱语,使众生听了,觉得菩萨是爱护我的,而感激地接受菩萨的劝告,这样,你就达到以爱语摄化众生的目的了。(所以你如果不懂得说话,你度不到众生,我们不会说爱语,我们度不了众生,他连听都不想听你说话,你怎能度得了他呢?对不对?)在这现实世间,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们亲近某善知识,往往因了听到一句半句的刺激话而离去,由此可以想见爱语摄化众生的重要性。(十几年的好朋友因为一句话成了仇人,也有可能,有可能,为什么?说话,因此我们这个说话,如果要能永久得到好的朋友,乃至于亲戚、亲情,说话要很注意,不要冲口就出,冲口就出,不缴税金地冲口就出,稍微冷静一下这句话能说吗?) 三、利行:怎样以利行摄取众生?就是多做实际有利益众生的事。(这个很重要,我们如果发心都是为了这个团体,我们就没有私心,没有私心我们的快乐就来临了,简单讲牺牲就是享受,享受就是牺牲,贪求就是痛苦,占有就是痛苦就是随著而来,这是一定的道理,你处处都是为了众生牺牲,很简单,你一定会享受我们的生命,因为你无我,我们无我,我们四处贪求我好就好,不管别人的死活,你的苦一定在后面,为什么?别人就唾弃你了,见到你就倒胃口了,见到你就倒胃口了,像我们在读逢甲大学一样,有一个同学他买什么东西,你别想去吃到他的水果,不可能的,那是不可能的,他的水果买来是遮遮掩掩的,遮遮掩掩的,你知道吗?如果吃饭的时候,如果在吃素食桌,对不对?别人还没吃他就吃很多了,接着他吃水果吃得特别多,吃得特别多,特别多,不曾听他布施一样东西,结果整个团体对他的看法都投以奇异的眼光,因为大家都有学佛,大家都有学佛,你看他贪吃那几块水果,人家切出来的柳丁或者……,贪吃那几块水果,他天生的习惯,他悭贪,一看就知道不施舍,结果不得善缘,就是都没有善缘,都不肯施舍,譬如说好吃的东西,来,手伸出来,办不到,他办不到,常常买水果就像顽皮豹那样藏起来,早就被人家看到了,早就被人家看到了,他就是不拿出来,不拿出来,不拿出来就不一样,像我这种叫做慷慨型的,慷慨型的,我这种的就不怕人家吃,来,再多也拿给你,再多也拿给你,我吃也不过两口而已,再多也拿给你,没有关系看你怎么吃,对不对?我们的福报就是我们的,不是我们的就不是我们的,对不对?何况吃素食是大众的东西,都给你,所以我保持一个原…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