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修女死掉,修女都沒有報複的心,都沒有報複的心,後來她的家屬去,另外一個修女就告訴他,說上帝已經征召她回去了,她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她不是說她死了,她已經去見上帝了,她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已經回到上帝的身旁了,你就不需要哭泣,她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她把死當做……,還是被害死的,還是被土著害死的,她就說人遲早要死,爲上帝而死這樣也很光榮,她們那種雖然是不究竟的,但是也是很灑脫,當然她們那種不能了生死,都是以上帝爲主導,我們不要認爲我們學佛是最偉大的,有時候你跟那些外道比較起來,你比不上他的一根寒毛,真的,我們的慈悲心比不上他的愛。)所謂“廣大無量,善修悲心,得解遍滿”,正是這一悲無量心的寫照。 【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這是菩薩所修的喜無量心。喜,就是一般常說的歡喜。在前講到嫉妒心時曾說,人類的心理是很奇怪的,自己既不願意做什麼好事,又不願意別人做什麼好事,如果看見別人做了好事,自己心裏就老大地(不是老大,這個大要畫叉,老是)放不下,(就是“老大的放不下”不是這樣,“老是放不下”,見到別人做好事自己也放不下,人很奇怪,)或者討嫌他,(就是討厭他,)或者嫉妒他,(嫉妒他,)或者憎恨他,或者破壞他,使他的好事做不成。(這個都是酸葡萄的心理,人類那個酸葡萄的心理,一定要徹底地改過,就是所謂的嫉妒,什麼事情他都看不慣,)可是菩薩不是這樣,見到修善做好事的人,在自己的內心中,只有隨喜贊歎,絕對無有嫌嫉。(不會嫉妒他,)因在菩薩的感覺上,一個人能發心做好事,是即顯示他已能向上向善,(所以我都盡量給衆生機會,我不會看這個衆生今天有缺點,我就去責備他什麼,我給他機會,我給他時間,慢慢來急不得,)如世間的父母,見到自己的子女向上向善,豈有不喜歡的道理?所以菩薩行者,見到衆生修善,無有不歡喜的。(我們也要有這種心,)所謂“廣大無量,善修喜心,得解遍滿”,正是這一喜無量心的寫照。(你單就那個歡喜心是佛陀的心,你體會看看,那顆歡喜心即是佛陀的心,你有辦法碰到每一樣事情,都起隨喜的心嗎?我們自己稍微冷靜看看。) 【舍莊嚴故,于順違境,無愛恚心。】(對于順境沒有貪愛,對于逆境沒有嗔恚,意思就是說,你如果有舍平等的莊嚴,這個境界對你都沒有作用,)這是菩薩所修的舍無量心。這裏的舍與前所說施舍的舍不同,與犧牲一切的舍也不同,是表示自己的一念心安住在平等境上,名之爲舍。講到世間的境界,大概不出順違兩種:順是美好的境界,普通人對于順境,總是貪著不舍的,菩薩在順境上,一點貪著心也沒有。違是違逆的境界,普通人對于不對的境界,很容易生起嗔恚心,或大發脾氣,但行菩薩道的人,不論遇到怎樣違逆的境界,知道發脾氣,生忿恨,是沒有一點用場的,可能會得到更不好的結果,(小不忍,則亂大謀,小不忍,則亂大謀,)所以于彼不生一念嗔恚。修舍心時,如能做到于順違境無愛恚心,是即舍無量心的完成。所謂“廣大無量,善修舍心,得解遍滿”,正是這一舍無量心的寫照。 丁二 四攝事 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衆生。 四攝,是菩薩化他中最重要的法門之一。攝是攝受,比方有些衆生,向來不爲菩薩之所教化的,菩薩因爲不舍一個衆生不度,所以就用種種的方法去感化他,使他逐漸地來接近菩薩,而爲菩薩之所攝受,歸敬叁寶,見佛聞法。雖說度生的善巧方便是很多的,但是歸納起來,不出現在所說布施、(要布施;)愛語、(要講安慰的話;)利行、(利益衆生;)同事(就是站在他的崗位來替他講話,你要度衆生這四種權巧方便你做不到,你不可能,說起話來都站在我們的立場那沒辦法說,菩薩要站在對方的立場)的四攝事。菩薩以【四攝莊嚴故,】因而【常】能精【勤攝化一切衆生。】我們要看一位菩薩能不能普度衆生,就看他能不能運用四攝事,如本(就是如果,本就是本著,本著)四攝事去行,(如本四攝事去行,如果我們本著四攝事去弘法,善巧度衆生,)一定可以攝化一切衆生的。現在將四攝事,簡單敘說如下:(底下這個都很重要,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些對一個修行人,不要說修行人,說世間人的修養都很重要,非常重要,我們基本上的修養都很重要。) 一、(要有)布施(心):怎樣以布施攝取衆生?以財施說:人生在世,最大的問題,莫過于生存,(你要生存,他也要生存,)如果生存受到威脅,你要他來信佛法,這是千難萬難的!菩薩深知這點,廣以財物施與,(布施給他,)先與衆生建立良好的關系,然後從彼此的相互接觸中,有意無意間對他說些佛法,使他了解世間的物質生活,是不究竟不美滿的,(所以,我們如果追求穿上世間的物質,你追到死去活來你都不快樂,都不快樂,)應更進一步地修學佛法,以求得身心的自由解脫,由于衆生得到你的物質的供給,對你有了很好的印象,他對你說的話,也就易于接受。(容易接受。)我們常說,財施是攝化衆生的最大方便。(所以我們要有布施心,一個人我們如果買幾條念珠和他結個緣,買幾瓶零非零和你結緣一下,都這樣先和他結個緣,要有就個施舍心,有的人沒有辦法,有的人沒有辦法,他沒有布施心,要他的錢財就像要割他的肉似的,這是生生世世所修的,)因爲一般衆生,不管究竟利益如何,現實利益最爲要緊,只要你能給他現前利益,他就會對你五體投地地相信,你要他做什麼,他也就無條件的,(因爲你肯犧牲,)照著你所指示地去做,是爲布施攝。(就是說運用布施的方便來攝受衆生,攝受衆生。) 二、愛語:(這個說話很重要,要如何說話?)怎樣以愛語攝取衆生?這是屬于語言方面的。生存在這個世間,人與人的來往,意見的交換,思想的交流,都有賴于語言的傳遞,可是同樣是說話,如用粗暴的語言,或以命令的口吻,(你去給我做什麼,所以我就告訴諸位,那個禮貌不可避免,禮貌,禮貌不可免,再好的朋友乃至夫妻就是要有禮貌,要謝謝,謝謝,謝謝、謝謝。種種的語言都要,也不要太過分,太過分。譬如說他來,我們已經和他打過招呼了,我們也無須一直叫他,譬如說我們端一碗冰要給他吃,吃冰了,他說:謝謝。放著,他沒吃,你就無須再叁地一直叫他吃,一直叫他吃,一直勉強他,不需要,禮貌要恰到好處,禮貌如果不恰到好處,就是有時候太過禮貌他會受不了,太過禮貌對方會受不了,簡單說要使他能接受的禮貌才叫做恰到好處。我們如用粗暴的語言或以命令的口吻,)不但不會使人接受,而且令人生起反感;反之,你以客氣的態度,柔和的言音,吐露出你的心聲,就可博得人的共鳴。(會相應,)菩薩行者深知這點,所以在化度衆生時,對衆生的談話,總是以體貼的語句,(體貼就是替對方考慮一下,他的立場是什麼,所以講起話來就不會那麼尖銳,這個世間有很多事情,我們站在自己的立場,我們怎麼想都想不通的,我們如果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說話事情就好辦了,對方的立場是什麼?他的身份、地位,他的時間、空間,你如果拿捏得准,啊!他的立場就應該說這些話,沒有錯,像這樣替他考慮你講話就很貼心了,你有考慮到他的立場、時間、空間、他的身份該說什麼話,對不對?要不然我們所說的話會很尖銳,每一句話都是會懷疑,會有攻擊性,)關心的言詞,輕言細語,柔和愛語,使衆生聽了,覺得菩薩是愛護我的,而感激地接受菩薩的勸告,這樣,你就達到以愛語攝化衆生的目的了。(所以你如果不懂得說話,你度不到衆生,我們不會說愛語,我們度不了衆生,他連聽都不想聽你說話,你怎能度得了他呢?對不對?)在這現實世間,我們常常看到,有些人們親近某善知識,往往因了聽到一句半句的刺激話而離去,由此可以想見愛語攝化衆生的重要性。(十幾年的好朋友因爲一句話成了仇人,也有可能,有可能,爲什麼?說話,因此我們這個說話,如果要能永久得到好的朋友,乃至于親戚、親情,說話要很注意,不要沖口就出,沖口就出,不繳稅金地沖口就出,稍微冷靜一下這句話能說嗎?) 叁、利行:怎樣以利行攝取衆生?就是多做實際有利益衆生的事。(這個很重要,我們如果發心都是爲了這個團體,我們就沒有私心,沒有私心我們的快樂就來臨了,簡單講犧牲就是享受,享受就是犧牲,貪求就是痛苦,占有就是痛苦就是隨著而來,這是一定的道理,你處處都是爲了衆生犧牲,很簡單,你一定會享受我們的生命,因爲你無我,我們無我,我們四處貪求我好就好,不管別人的死活,你的苦一定在後面,爲什麼?別人就唾棄你了,見到你就倒胃口了,見到你就倒胃口了,像我們在讀逢甲大學一樣,有一個同學他買什麼東西,你別想去吃到他的水果,不可能的,那是不可能的,他的水果買來是遮遮掩掩的,遮遮掩掩的,你知道嗎?如果吃飯的時候,如果在吃素食桌,對不對?別人還沒吃他就吃很多了,接著他吃水果吃得特別多,吃得特別多,特別多,不曾聽他布施一樣東西,結果整個團體對他的看法都投以奇異的眼光,因爲大家都有學佛,大家都有學佛,你看他貪吃那幾塊水果,人家切出來的柳丁或者……,貪吃那幾塊水果,他天生的習慣,他悭貪,一看就知道不施舍,結果不得善緣,就是都沒有善緣,都不肯施舍,譬如說好吃的東西,來,手伸出來,辦不到,他辦不到,常常買水果就像頑皮豹那樣藏起來,早就被人家看到了,早就被人家看到了,他就是不拿出來,不拿出來,不拿出來就不一樣,像我這種叫做慷慨型的,慷慨型的,我這種的就不怕人家吃,來,再多也拿給你,再多也拿給你,我吃也不過兩口而已,再多也拿給你,沒有關系看你怎麼吃,對不對?我們的福報就是我們的,不是我們的就不是我們的,對不對?何況吃素食是大衆的東西,都給你,所以我保持一個原…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