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瑛法彙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講題:五陰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日期:2009.5.24-2009.5.30
片數:共4片(本片爲第1片)DVD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翻開《楞嚴經講義》,[醜二 會通四科即性常住 (分二)]
[寅初 總標即妄即真]
[二 別明即妄即真 (寅初分二)]
[卯初 明幻化相即真 二 會四科法即真 今初]
這個四科就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五陰一科,六入一科,十二處一科,十八界一科。那麼,講這裏爲什麼沒有包含七大呢?因爲七大的名詞有一點不一樣,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統統稱爲: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七大不是這樣,七大,譬如說火大,就是: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水大: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風大: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所以,他這兒講四科,就是講到十八界。底下這一段,這二個月的課程,是開悟的關鍵,能不能見性,就看這二個月的課程。如果你經文都聽得懂,注解一點都不生迷惑,聽經聞法的時候,沒用意識心,沒有不解的地方,完全不迷惑,就表示你是見性的人,沒有一句聽不懂,那麼,你就是跟諸佛菩薩一鼻孔出氣的人,是不簡單的人!
底下,會通四科,即性常住,[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爲妙覺明體]。
說:阿難,你到現在仍然不明了,一切緣起的浮塵,諸幻化相,爲什麼叫做幻化呢?因爲都是顆粒微塵所組合的有機體,其實並沒有真實性。當處出生,當處的緣起就是出生;隨處滅盡,因緣散了就滅盡了。這個最重要的關鍵在哪裏呢?叫做幻妄稱相,爲什麼叫做相呢?因爲它是虛幻、是妄、是緣起性、是空性的、不實在性的,求取體性不可得,叫做幻妄稱相。只要是相,統統叫做妄,一個顆粒微塵是妄,一朵花是妄,桌子、椅子是妄,乃至無量叁千大千世界,只要是相,它就是妄。所以,佛弟子要認識的是什麼?其性真爲妙覺明體,就是要認識相中的性,相中的性才是真正我們要找的。妙覺明體就是真心,修學佛道就是要找出這一顆真心,它是幸福的關鍵、是解脫的關鍵、是智慧的關鍵、是了生死的關鍵、是一切修行、道的關鍵,全部在這一顆真心,你說開悟重不重要?
[此下會通四科:五陰]、稱陰,是因爲它覆蓋的意思。稱[六入]、就是因爲外面的六塵,由六個地方進入,而染汙我們的清淨心,所以叫做入。譬如說色塵透過眼根,染汙了我們的清淨心,所以,這個叫做眼入;動、靜二種聲塵,由耳根而入,染汙了我們的清淨心。當然,這個還分能所,角度不同,眼根也可能變成能,譬如說眼根能夠緣色塵,色塵是被動;但是,如果站在能染汙的話、站在能緣,就是眼根攀緣色塵;站在能染汙,就是外塵爲能,眼根爲所,所以,這個互爲能所,看站在哪一個角度。所以,六入就是由外塵來透過六根,而入于心中,染汙了我們清淨自性,所以稱爲入,來入于我們的心。
[十二處]、就是六根,還有六塵。[十八界,一一諸法,觀相生滅全妄],所以,這個佛法,它就是把複雜的人生跟宇宙,歸納成簡單的理論,讓你更容易下手。盡歸人生、宇宙,就是生滅、就是無常、就是緣起、就是空,就這樣子。[論性即妄皆真]。如果講本性的話,因爲妄本空,統統是真心的顯現。[上科無有結文者,正因上科所顯,見精相妄性真,但約近具根中],就是在根中裏面去討論。其實可以擴大,[實則量周法界],意思就是整個法界盡是如來藏性,整個虛空宇宙,其實就是你的財富;只是因爲你執著,愈執著的人就愈貧窮;愈不執著的人就是愈富有。爲什麼?把胸量一直擴大。一直執著的人,只要一點點小事情,他就享受不到生命,不管你多麼的有錢,或者住幾層樓,或者是有什麼名牌,沒有用的!這一顆心,你沒有找到解脫的思想,就是讓你轎車啊、美女啊、房地産一大堆,得不到幸福,因爲幸福從這個地方得不到。真正的幸福來自一顆解脫的心;真正幸福來自一顆智慧的心;真正幸福來自一顆佛陀的心,快樂從懂得分離開始。
實則量周法界,[遍爲諸法實體,故與會合融通,攝事歸理,會相入性,以明情與無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文乃一氣貫下,是以不結。從此不複稱見精、見性之名,改稱爲如來藏,妙真如性]。爲什麼改稱如來藏,妙真如性?因爲它是一切法的總合體,六根會入,就是如來藏性;六識會入,還是如來藏性,就像百川納歸大海,如來藏性,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沒有一法不是在如來藏性裏面轉,不是如來藏。沒有一法能離開如來藏性而起作用;只是因爲我們真正的真心的作用失去了,而都是用妄,夾帶無明,無始的見病在作用。[見性約一根是別,藏性攝六根是總,但是總、別異稱,實無異體耳]。體性是一的。
[此科緊承上文,不但見精相妄性真,乃至一切諸法,無不皆然,即一切幻化之相,亦複如是,因汝猶未明了,今當爲汝示之。浮塵者虛浮不實之塵境]。爲什麼叫虛浮不實?追求到快樂的塵境,痛苦它就來!就像我看到今天的報紙,韓國的前總統盧武铉自殺,貴爲總統,叱咤風雲,不可一世,而今安在哉?《赤壁賦》裏面講的:而今安在哉?現在在哪裏呢?就可以知道,世間人說追求權力、名利、快樂,其實是追求痛苦,因爲它是生滅的、是緣起的、是幻化的。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內心去找快樂,不是往外的。[無而忽有曰幻,有而俶滅曰化],無而忽有,世間就是這樣子,比如說我們沒有這個講堂,緣起了,突然就有了;有,其實是幻化的,它是緣起性的東西。有了,又刹那生滅了,一下子,師媽走了、往生了;再過幾年以後,我也走了;再過幾年以後,法師也走了,一個一個走了,居士一個一個走了。
那一天我們那親戚來說,我舅舅的兒子,突然猛爆性肝癌,死了!他也是念建中的,年紀比我小,突然聽到,我嚇一跳,我說:前一陣子才來看我啊!那一天突然聽到走了,五十多歲而已。常常聽到今天那個人往生,明天那個人往生,後天那個人開刀、大後天那個人突然車禍,再過幾天這報紙:哇!兒童怎麼樣,又被他爸爸、媽媽打死,這一下子就消失的生命,速度快!所以,學佛它不能等待的,它不能等。有而俶滅叫做化,[如空華、鏡像、夢境等]。如空中華、如鏡中像、如夢中所現之幻境。空中本來沒有花,因爲眼睛有毛病,看到空中花;鏡中像,鏡中像沒有實體,它只是影像而已,如夢中之境,夢醒的時候什麼都沒有。[當(去聲)處出生,生無來處;隨處滅盡,滅無去處;不過徒有幻妄名相而已],一切衆生都在追求虛幻的東西。[全無實體可得。稱即名也,上明相妄。其性真爲妙覺明體者:其字指一切浮塵之相,性即相中之性,相雖妄而性元真,此明性真。以浮塵幻化之相,相不離性,其性即是衆生妙覺明體;無相而能現相,故謂之妙。雖現諸相,乃是本覺湛明之性,而爲諸法所依之體,即此至虛幻之法,本來無體,今明無體之體,即是妙覺明真體];爲什麼叫無體呢?相是無體性的,真心是有體性的;相看得開,有體性的真心就顯現、妙覺心就顯現;你不能說連這個般若涅槃妙心都沒有,那怎麼修行呢?所以,這個是真體。
[如虛空華,雖至虛妄,華體即是空體。舉此至虛之法爲能例,例明下文,陰、入、處、界,似實有法,令其比類發明,令知一一相妄性真],這一句話就是關鍵,相妄當體即空,真心就顯現。換句話說:相看不開的人,沒有辦法入佛的境界,動到一念貪,你與佛隔絕;什麼事情起嗔恨心,使嗔恨心不斷,你與佛隔絕;嘴巴不清淨,是非恩怨不斷,你與佛隔絕,因爲相是妄,你看不開啊!對不對?做法師的人,看到別人出名、得到大供養,心生嫉妒、不滿,這個人離佛太遙遠了!因爲不懂得隨喜,不懂得佛的心,看到愈出名的人,看到別人愈有成就;看到別人得到大供養,心生歡喜;喔!佛教又出了一個人才!隨喜這樣贊歎,這個比丘的心就接近佛;這個比丘尼的心就愈接近佛。出家人,這個隨喜功德是很重要的,我們自己不行,我們謙卑,很好;但是,看到別人比我們有成就,我們贊歎。
相妄性真,諸位!禅宗裏面有一句話非常非常的重要,叫做解縛從心,無關余處,這一句話可是生死的關鍵、修行的關鍵。解,要解脫;[縛]就是束縛,要解脫跟束縛是從心下手,無關余處,跟相沒有關系;也不能說完全沒關系,意思就是不著相,相空,性就顯。所以,解縛從心,無關余處,你真的要入修行嗎?要入佛的叁昧嗎?要開佛的智慧嗎?要明心見性嗎?就是從心,無關余處,這是關鍵。所以,認識這一顆真心,比認識金錢還重要,認識金錢不一定會得到幸福,不一定啦,也許你有錢會很幸福;但是,認識了這顆真心,有錢、沒錢都幸福,我就知道這個是幻化的。什麼是佛?用最少的欲望,最少最少,最極少的,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用最少的欲望,只要能維持這個色身的能量就行,然後把精神領域、智慧升華到最高點。所以,佛無所求,一個人做到這樣子,哪一個不解脫?對不對?令知一一相妄性真,[即事即理也。初明幻化相即真竟]。
[卯二 會四科法即真]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爲什麼要加[虛妄],因爲本來不生,現在緣起你講生,告訴你:生當體即空,就是無生,所以,生是虛妄的。記得,假借因緣而生,就是妄生;假借因緣而生的,是虛妄而生;假借因緣而滅的,也是虛妄而滅。換句話說:這個世間,從人生跟宇宙觀當中,無一法不是幻化的,沒有一法不是緣起的。這個世間、人生,沒有一種東西它是永恒、實在的東西,都是不可靠的東西,只有靠自己的真心跟智慧。
[如是指法之辭,緊承上文,如是至虛幻之法,尚且相…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五陰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