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業力幻化的色身。所以,雖然是幻化的色身,你就必須要好好的處理,沒有辦法超越你的能力。說:我不看醫生!沒有辦法的就是要看,該怎麼處理就應當怎麼處理。
[迷、悟二字,約義乃在于心,約人即是聖、凡,約法即生死、涅槃。迷、悟在人,理中實無迷悟。此合上能例中,“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故無所得。此中數節之文,與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若合符節,其意會之自明。初總明即妄即真竟]。
[寅二 別明即妄即真 (分四)]
[卯初 會五陰即藏性]
[二 會六入即藏性]
[叁 會十二處即藏性]
[四 會十八界即藏性]
[卯初分二 辰初 總征 二 別釋 今初]
[阿難!雲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上總以取例,下別爲顯示。先顯示五陰,全妄即真。色、受、想、行、識五陰,本是世間有爲之法,一旦許即藏性,故須征起,而釋明耳]。這是二乘人所一直要丟棄的,而佛陀說:五陰身就是佛身。那就太珍惜了,原來我們這個色身就是佛,即身就是佛,身心就是佛,太不可思議了,就大大的轉折!二乘人認爲這是不淨、是苦的、是空的、是無常的、是要丟棄的。而佛陀說:這裏面有珍貴的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你就是佛,化消極爲積極,所以,大乘是非常積極的。
[陰者蓋覆義,蓋覆真性故。新譯爲五蘊,蘊者積聚義,積聚有爲故]。積聚就是五種合在一起,集色、受、想、行、識五種,叫做積聚。[今欲解釋,須取二譯,其義方足,謂積聚有爲,蓋覆真性。對下叁科,此爲迷心重,迷色輕者說也。本如來藏者:謂五陰之相雖妄,其性本真,如來藏即真心之別名。今再約義而解:“如”指真心不變之體],就是畢竟空,悟到畢竟空,真心就顯。[“來”指真心隨緣之用],方便來度化衆生,[不變常隨緣,隨緣常不變,故稱如來藏。藏者含藏,五陰一一諸法,悉在其中。妙真如性者:不可思議曰妙,以一體具足萬用,萬用不離一體。如下文所謂:“一爲無量,無量爲一。”譬如一金能成衆器,衆器不離一金。一真一切真,五陰皆真,一如一切如,五陰皆如,全相皆性,故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初總征竟]。
[辰二 別釋 分五]
[巳初 色陰]
[二 受陰] [叁 想陰]
[四 行陰]
[五 識陰]
[巳初分叁 午初 舉喻合法]
[二 就喻詳辨 叁 結妄歸真 今初]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惟一晴虛,迥無所有]。
[此喻明色陰即藏性,乃就自法爲喻。色即五根六塵,十一色法。清涼雲:形質可緣曰色],現在要把這個[色]下一個定義,什麼叫做色法?有形質可以讓我們攀緣的,爲根所緣,這個就是色法。[變礙爲義]。什麼叫變?因爲它會變化,[刹那無常,終歸變滅],所以會變。這個礙,它有質礙,爲義這個就是色法的定義。色法的定義就是:它會變化,刹那無常,同時會有質礙,這個就叫做色法。[現前形質,能爲障礙。先舉喻後法合]。先舉比喻,後再跟法來符合。[譬如世間有此一人,以清淨無翳之眼目,觀晴霁光明之虛空,惟一晴虛,迥然一無所有;此喻真本無妄。有人喻一念未動之本來人;清淨眼喻無妄真智;晴明空喻湛寂真理。一念未動以前,以真智照真理,理、智一如,惟是如來藏性,清淨本然,纖塵不立,豈有九界依正可得]?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然依報、正報都是幻。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于虛空,別見狂華,複有一切,狂亂非相]。解釋一下,前面的經文是眼睛好的人,清靜目,觀晴明空,惟一晴虛,迥無所有;現在不一樣,其人無故,這個人沒什麼緣故,就是最初一念妄動,不動目睛,眼睛直直的看,瞪以發勞,看久了疲勞了,産生幻相了。則于虛空,別見狂華,別見就是妄見,就是我們所講的見分;狂華就是相分,還是能所。在這個虛空無相當中,突然看到了;別見就是妄見,就是見分,狂華就是相分。複有一切,這樣能所一下去,一妄發,複有一切狂亂非相。狂亂就是不定,但是,畢竟是非相,非相就是空相,畢竟不是實在的。虛空當中本身就沒有華,是因爲你眼睛疲勞,瞪得太久了,發疲勞。
[此喻從真起妄]。這是爲了解釋開始,不得已的一種假設。[其人無故,不動目睛:喻最初無端,真如不守自性],所以,這個也是有語病,爲什麼?最初的最初又是什麼?比最初還初又是什麼?這個沒有辦法,爲了要解釋經典,總得要有一種假設讓它開始,因爲對衆生也只有這樣子,假設說有最初的無端;如果人家懷疑說:那最初的更最初又是什麼?還是最初啊!所以,這個最初無端就是就人類所能理解的範疇,用假設語有一個開始,其實是沒有,不存在的。真如不守自性,這一句仍然是有語病,爲了解釋,也不得不這樣做。
[不覺念起而有無明。瞪以發勞:瞪是直視貌,喻業識妄爲明覺;勞即勞見,喻轉相,轉本有之智光,爲能見之見分。《起信論》雲:以依不覺故心動],因爲沒有覺悟,所以心就動。[說名爲業,動則有見也]。[動]就動念,你有動念能所自己就會顯現,就會看。譬如晚上你做夢的時候,那就是你的意識動念沒有停止過,所以你在晚上夢境裏面看到很清楚,看到恐怖的還跑,再怎麼跑都在床鋪上。還夢到撿到錢,醒過來的時候,嘴巴還咧得笑呵呵,結果是空歡喜,對不對?爲什麼?意識動念,它就能所不斷,沒有辦法停止的。所以,我們的生命沒辦法結束,死了以後這意識心要繼續去轉,生命沒辦法停止,除非你學佛,才能了生死。
[則于虛空,別見狂華者:空原無華],就是在虛空當中本來就沒有華,因爲[瞪目妄現,此即論中所雲,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爲什麼?境界本來是空,它是緣起的東西,所以,境界就妄現。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就是境界妄現,我們以爲有一個星球,那是緣起聚在一起,太陽系毀滅的時候這些星球不存在了,碎爲微塵,也不存在。[故曰:“則于虛空,別見狂華。”別見即妄見也。虛空即業相]所現。所以虛空是什麼呢?就是一念真心妄動,透過無明所轉化出來的虛空,所以,虛空就是真心變現,因爲無明變現出來的,把真心轉化成無明,無明起動念就是虛空。所以,我們看了虛空,在《楞嚴經》裏面講:它是色法的一種,因爲色法千差萬別,而虛空是無相。所以在《楞嚴經》裏面虛空列爲色法,色跟虛空就是歸納成一種,色是有相,虛空是無相,就是這樣子。所以,虛空即是業相所現,[無同無異],無所謂同,也無所謂異。[晦昧空中];晦昧就是無明,無明夾雜在裏面轉化。所以,[狂華即相分之境]。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就是狂華(相分)。
[于無同異中],本來是一真,現在[熾然成異],我們現在不了解萬物本是一體,我們的色身,其實是四大——地、水、火、風所構成的,諸位!所有的動物、植物、礦物、星球,概略的分開,哪一種可以離開地水火風空見識?不是物質,就是精神。所以,在佛的角度來講,這四大——地、水、火、風、空、見、識(或者空、根、識)這七大,是整個宇宙的元素,不是物質就是精神。我這個色身現在活著了,有種種的元素;我死了這元素回歸大地,轉化成別人的元素,是不是?轉化別人的能量、元素。也許死了以後,埋葬在這個樹根的旁邊,變成樹的能量,所以,動物就變成植物;植物成長以後,動物再把它摘下來吃,植物也會變成動物的能量;植物跟動物死了以後,久了,或者是火山爆發,蓋下來埋葬下去,變成鈣化,變成礦物,就是動物、植物、礦物……它就是這樣子,元素都是地、水、火、風;地、水、火、風是我們的本體。
站在佛陀的角度的心看起來,動物、植物、礦物沒有一法不平等,爲什麼?因爲你身上的元素是一樣的。所以,佛陀的觀念是:人一出生,你就沒有權利去傷害任何人,在佛的角度,只要是人,他就是平等,你身上的四大,沒有比我四大好。所以,一切都是心的問題。從究竟義的角度來講、從元素的分配來講,元素地水火風只是多跟少,因爲業力的轉變,有分男跟女、健康的、殘障的、弱勢團體、白癡、黑人、白人;黑人白人不是地水火風嗎?他的元素跟白人不是一樣嗎?就算略有差別,還是地水火風啊!所以,什麼是佛?就是把一件事情看到最究竟之處,一點都不迷惑就是佛!叫佛去輕視一個黑人是不可能的、叫佛去輕視一條狗也不可能的,因爲狗它的元素跟人還是一樣。要佛到山上去,他也不會無緣無故拔一根草,也絕對不會無緣無故去破壞一棵樹。爲什麼?佛陀說:我身上的元素,這一棵樹木也有。譬如我們在海,我們看到大海,你看它就是大海;而佛陀說:我就是大海。爲什麼?大海裏面有鹽,一個人沒有鹽分,沒有吸取這個鹽分你怎麼活啊?大海裏面有人的元素啊!大海就是我,我就是大海。佛陀看到一座山就說:我就是這一座山,這一座山就是我。看到虛空,我就是虛空,虛空就是我。所以,山河大地都是自己的本體,因此普大地完全平等,這就是佛,究竟平等的心,沒有一念輕視任何人、瞧不起任何一種生物、動物、植物、礦物,都不會,就是佛的境界。狂華就是相分的境界,于無同異中,熾然成異,[此業識中之色陰成矣]。
[複有一切,狂亂非相者:上二句指細色,此二句指粗色],上面二句說:則于虛空,別見狂華;現在是粗了,變得更粗色,複有一切,狂亂非相,細色接下來就是粗糙的色,此二句是指粗色,[即虛妄身境,內外四大之色。內四大有生、老、病、死,外四大有生、住、異、滅],總歸就是生滅,內四大、外四大在佛看來一樣。[狂亂不定,畢竟皆空,故曰“非相”。非相即空相也,色、空皆眼根所對之法,故四空天,舜若多神,乃至二乘涅槃,所證偏空,妄解色滅,如見非相也]。
解釋一下:複有一切,狂…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五陰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