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五陰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二

  講題:五陰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日期:2009.5.24-2009.5.30

  片數:共4片(本片爲第2片)DVD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今天是端午節,諸位能夠這樣堅持聽經聞法,堅持就一定會有所獲得,一定的道理。師父對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大德堅持聽經聞法,表示贊歎、由衷的敬佩。

  [已二 受陰 (分叁)]

  我們上個禮拜講五陰的色陰,色陰的最後是,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我們今天要講受陰,色、受、想、行、識,爲什麼統統是非因緣、非自然性?

  [午初 舉喻合法]

  [二 就喻詳辨]

  [叁 結妄歸真 今初]

  經文,[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妄生澀滑,冷熱諸相]。

  先解釋一遍:阿難!我們要解釋這個受陰,本非因緣,非自然性,舉一個貼切的例子。譬如有一個人手足宴安,這個[宴安]就是逸樂苟安,不圖振作,它的本意是這樣。什麼叫做逸樂苟安,不圖振作呢?表示沒事的意思,在這裏表示沒事,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就是說:他的筋骨調和得非常好,就比喻真如不動,百骸調適。忽如忘生,這個[生]有叁層意義,第一、[生]表示突然忘記色身,這個色身的意思就是:因爲他生活得很好,沒有什麼苦,也沒有什麼樂,非常滿意。一個人通常滿意就不會發現這個身體的痛苦,所以,因爲沒有苦樂,所以,忘了身體的存在。忽如忘生,就是沒有種種的苦、樂、舍,所以,忘記了這個色身。這個[生]也當作存在,突然忘記了這個色身的存在,沒有任何事情發生,所以,這個[生]當作是存在。性無違順,[違]當然就是苦,心情苦,違背自己的心,當然就是苦,就像一般人如果違逆我們,心靈不舒服。色身遭受到重大的違逆、傷害,我們也是苦;順的話就是樂。其人無故,無故就是無端起妄,沒有什麼事,太閑了,這個人莫名其妙的就起妄想了。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以二手掌,這表法的,表示六根攀緣六塵,根塵相對,就比喻二手掌,這二手掌就是比喻生滅、不生滅。于空相摩,于二手掌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這個[澀]比喻作往生叁途;[滑]比喻人天道;[冷]表示二乘道,聲聞跟緣覺;[熱]的話就比喻權教菩薩,諸相。

  直接解釋一遍,說:阿難!就像有個人,手足逸樂苟安,不圖振作,身體調適得很好,突然忘記了自己的色身的存在,因爲沒有苦樂的刺激,所以忘記了。所以,性無違順,本來是沒有違順、苦樂種種的這個感受,這個人無端起妄,用二個手掌互相搓摩,在空相摩,于空相摩,就是根塵相對,因此産生了澀滑冷熱種種的感受諸相。[澀]比喻叁途,[滑]比喻人天,[冷]比喻二乘,[熱]就比喻權教菩薩。

  [此顯受陰即藏性]。表示受陰當體非因緣,非自然,就是藏性。[以下開一心法爲四陰]。開一個心法爲四陰——受、想、行、識,我們上次已經講過了。[受即遍行五心所中受心所],因爲它的覺受特別的強,[以領納爲義]。所有一切衆生,只要碰到一切事情,五根攀緣五塵,一定會有種種的領受、領納,所以,這個受心所,在五十一心所法特別的強,因此特別的列出來。

  [領納違(苦境)、順(樂境)、俱非(不苦不樂)、境相,而生苦、樂、舍],這個舍是[(苦樂雙舍即不苦不樂也)叁受],就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這比喻說,一切衆生所有的感受,不是苦受就是樂受,要不然就是舍受。[雖諸識中,皆有受心所,而前五識根境相對,受之用偏多,受之力最強,即以五識爲受陰。此文就自法爲喻,以身識領受觸塵之境],因爲用二手手掌搓摩。[但事出假設,又偏約身識,故得爲喻耳]。用身識來比喻,眼識、耳識、舌識、身識,用身識來爲自已作比喻。

  [譬如有人,即假設有此一人,手足宴然安靜,百骸調和順適],就是沒事兒。[此喻真如不動,性德自如。忽如忘生者:忽然忘其有生,即不知有身之謂也]。也就是忘記了色身的存在,因爲沒有太多的刺激。[大凡人生,有苦有樂,覺得有身,而受苦樂之境,若無苦樂,即不知有身。忘生,亦可作忘身解,尚且不覺有身,而安知有受耶?違是苦受,順是樂受,苦、樂兩無,並身亦忘,正屬舍受]。這個舍受在唯識學裏面講叫做癡受,或者是叫做無記受,也不能分辨苦、樂,也不能說他有覺性,因此叫做癡,癡受或者叫做無記受。[喻心體離念,無受陰故,以舍受難破],舍受難破就是沒有辦法覺察到。爲什麼難破呢?因爲難以覺察,不苦不樂就很難覺察,落入比較微細的癡受。[故下只約苦、樂]容易覺察到的[二受破]。

  [其人無故以二手掌,于空]就是在虛空,在虛空當中[相摩者:無故即無端起妄];無端起妄就是六祖講的:無端起知見,情存一念覺,甯越昔時迷。就是我們莫名其妙的就起知見,知見就是頭上安頭,本來真如自性心性不動,莫名其妙就加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是知見立知,知見本身是通達如如不動的涅槃妙性;可是我們現在不是,把真知轉換成妄知,所以叫做頭上安頭,就是六祖講的:無端起知見,莫名其妙的就頭上安頭,莫名其妙的就起無明,情存一念覺,我們想要修行,那就是妄,不知道行本來無可修。

  [二手于空相摩,即根塵相對],六根對六塵,[亦可指生滅不生滅和合],我還是告訴諸位,和合是絕對有語病的,不能作這樣如此解,平、等量齊觀,才可以講生滅跟不生滅和合,男跟女結婚就是等量齊觀,平等、分量一樣,才可以這樣講,記得!生滅如果跟不生滅和合,我們永遠沒辦法了生死,因爲和合就是:不是左邊高就是右邊高,這個一定要認清楚這個語病,大悟的人絕對不會這樣講。就像虛空,從來就不與諸相合;但諸相不能離開虛空,要如是體悟。因爲生滅是妄,不生滅是體,生滅是沒有體性的,不生滅它是有體性的,一定要了解,這二個不是平等的東西;生滅是不生滅的影子,投影而已,也就是意識心本身就是性所起的影像而已,並不是真實性的東西,所以,二者不能和合,卻不能相離,如是解,才是真正悟道的人講的話。

  [叁細俄興,六粗競作]。我們翻開《表解》,叁細,爲什麼呢?因爲這裏有一些初學佛法的人,這一堂課聽了以後,他就會還給師父,下一堂課來,他就會忘記。忘記以後再重新再提醒,沒辦法的事情。諸位看,無明不覺生叁細,境界爲緣長六粗。什麼叫做無明不覺生叁細呢?一就是業相,我們所講的相分;二就是轉相,就是我們所講的見分,把轉真智爲妄見;第叁叫做現相,就是妄現境界。境界爲緣長六粗,第一就是智相,這個智相不是智慧之相,是分別心的意思。第二、相續相,二六時中我法二執不斷,沒有辦法斷,相續相,你時時刻刻,任何一個衆生他開口,他一定是[我];就是修行了二十年,他對法上的執著還是很難破,總覺得自己很有修行,卡在一個[我]在修行。第叁、執取相;第四、計名字相;第五、起業相,就是造業了;第六就是業系苦相。

  我們業就像繩子,不只是蠶是作繭自縛,一切的衆生都是作繭自縛。佛陀說:單純是需要智慧的,生命的單純就接近于真理,我們因爲不能單純的過日子,他的苦就會跟在後面,本來我們好好的人生,我們把它搞得很複雜,單純的生命是需要智慧的,這是佛講的;但是,我們因爲沒有辦法過單純的生命,硬是要過複雜的生命,所以,我們的苦就一定會跟在後面,本來家庭好好的,對不對?他就外面又搞一個家庭,就變成很複雜了!這個錢夠用了,還是不少呢,還搞一些股票,投注下去,套牢了!衆生就是沒有辦法活在單純的世界裏面。如果我們能夠複雜的生命,轉變成單純的生活,能夠知足,能夠時時刻刻滿足,運用智慧,能夠把我們所有的欲望降到最低點,這個是有智慧的人,也懂得生命的藝術。

  所以,不只是蠶叫做作繭自縛,人就是作繭自縛的蠶,因爲我們不懂得把生命單純化,我們就是吐蠶絲,這個絲就是業,吐了貪心的這個絲,就是業的絲;吐了嗔恨心的絲,吐了愚癡的絲,我們一直作繭自縛,一直縛到死,仍然沒有辦法掙脫名、利、色叁關。人的一輩子,名、利、色,還有家庭,再來就是睡眠,占了一個人的生命99%的時間,還撥出一點點一點點時間來聽個《楞嚴經》,一聽就困了。所以,這個世間要講到修行還真是難,還撥出一點點的時間來聽經聞法,還覺得自己很偉大,衆生很難救的!

  則叁細俄興,[俄]就是突然,就興起了。六粗競作,[于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等觸,即妄現受陰之相]。所以,記得,一切法不受,叫做正受,這是佛講的;無論你接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統統是妄,因爲所有的受都是幻;但是,不是說沒有苦、沒有樂、沒有舍,不是這個意思,是說苦無實性,能放得下苦,不是世間沒有苦。如果你的世間沒有苦,又不是大愚癡!對不對?苦,但是苦無實性,所以,知道說苦是生滅的,就盡量忍,這個是佛的境界。我們一般苦就牢騷、抱怨、痛恨,就增加生命的第二重負擔。所以,沒有學佛的生命是輸二次的,學佛的生命觀剛好抵觸,我知道苦,苦無實性,忍下來進入第一義谛,苦化作心地的安祥,所以,沒有輸。可是,衆生苦已經輸一次了,在苦當中妄生恨,加上恨,恨老公抛棄我們;恨老婆跟人家跑掉,恨兒女不孝順。這個緣起法當中已經很苦了,還加一層恨,就輸了二次,生命種種的煎熬跟痛苦。所以,了解苦無實性,樂也是無實性,衆生你在追求快樂的當中,要了解它是生滅的東西。爲什麼六祖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不見一物,名爲見道?爲什麼?無論時間、空間、人事時地物,無一法非幻,沒有一樣事情不是幻化的;沒有一樣事情不是緣起的,緣起它就是如幻。你眼睛看出去的、耳朵聽到的,沒有一件事情,人事時地物,乃至時間、空…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五陰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