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题:五阴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日期:2009.5.24-2009.5.30
片数:共4片(本片为第2片)DVD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今天是端午节,诸位能够这样坚持听经闻法,坚持就一定会有所获得,一定的道理。师父对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大德坚持听经闻法,表示赞叹、由衷的敬佩。
[已二 受阴 (分三)]
我们上个礼拜讲五阴的色阴,色阴的最后是,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我们今天要讲受阴,色、受、想、行、识,为什么统统是非因缘、非自然性?
[午初 举喻合法]
[二 就喻详辨]
[三 结妄归真 今初]
经文,[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妄生涩滑,冷热诸相]。
先解释一遍:阿难!我们要解释这个受阴,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举一个贴切的例子。譬如有一个人手足宴安,这个[宴安]就是逸乐苟安,不图振作,它的本意是这样。什么叫做逸乐苟安,不图振作呢?表示没事的意思,在这里表示没事,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就是说:他的筋骨调和得非常好,就比喻真如不动,百骸调适。忽如忘生,这个[生]有三层意义,第一、[生]表示突然忘记色身,这个色身的意思就是:因为他生活得很好,没有什么苦,也没有什么乐,非常满意。一个人通常满意就不会发现这个身体的痛苦,所以,因为没有苦乐,所以,忘了身体的存在。忽如忘生,就是没有种种的苦、乐、舍,所以,忘记了这个色身。这个[生]也当作存在,突然忘记了这个色身的存在,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所以,这个[生]当作是存在。性无违顺,[违]当然就是苦,心情苦,违背自己的心,当然就是苦,就像一般人如果违逆我们,心灵不舒服。色身遭受到重大的违逆、伤害,我们也是苦;顺的话就是乐。其人无故,无故就是无端起妄,没有什么事,太闲了,这个人莫名其妙的就起妄想了。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以二手掌,这表法的,表示六根攀缘六尘,根尘相对,就比喻二手掌,这二手掌就是比喻生灭、不生灭。于空相摩,于二手掌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这个[涩]比喻作往生三途;[滑]比喻人天道;[冷]表示二乘道,声闻跟缘觉;[热]的话就比喻权教菩萨,诸相。
直接解释一遍,说:阿难!就像有个人,手足逸乐苟安,不图振作,身体调适得很好,突然忘记了自己的色身的存在,因为没有苦乐的刺激,所以忘记了。所以,性无违顺,本来是没有违顺、苦乐种种的这个感受,这个人无端起妄,用二个手掌互相搓摩,在空相摩,于空相摩,就是根尘相对,因此产生了涩滑冷热种种的感受诸相。[涩]比喻三途,[滑]比喻人天,[冷]比喻二乘,[热]就比喻权教菩萨。
[此显受阴即藏性]。表示受阴当体非因缘,非自然,就是藏性。[以下开一心法为四阴]。开一个心法为四阴——受、想、行、识,我们上次已经讲过了。[受即遍行五心所中受心所],因为它的觉受特别的强,[以领纳为义]。所有一切众生,只要碰到一切事情,五根攀缘五尘,一定会有种种的领受、领纳,所以,这个受心所,在五十一心所法特别的强,因此特别的列出来。
[领纳违(苦境)、顺(乐境)、俱非(不苦不乐)、境相,而生苦、乐、舍],这个舍是[(苦乐双舍即不苦不乐也)三受],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这比喻说,一切众生所有的感受,不是苦受就是乐受,要不然就是舍受。[虽诸识中,皆有受心所,而前五识根境相对,受之用偏多,受之力最强,即以五识为受阴。此文就自法为喻,以身识领受触尘之境],因为用二手手掌搓摩。[但事出假设,又偏约身识,故得为喻耳]。用身识来比喻,眼识、耳识、舌识、身识,用身识来为自已作比喻。
[譬如有人,即假设有此一人,手足宴然安静,百骸调和顺适],就是没事儿。[此喻真如不动,性德自如。忽如忘生者:忽然忘其有生,即不知有身之谓也]。也就是忘记了色身的存在,因为没有太多的刺激。[大凡人生,有苦有乐,觉得有身,而受苦乐之境,若无苦乐,即不知有身。忘生,亦可作忘身解,尚且不觉有身,而安知有受耶?违是苦受,顺是乐受,苦、乐两无,并身亦忘,正属舍受]。这个舍受在唯识学里面讲叫做痴受,或者是叫做无记受,也不能分辨苦、乐,也不能说他有觉性,因此叫做痴,痴受或者叫做无记受。[喻心体离念,无受阴故,以舍受难破],舍受难破就是没有办法觉察到。为什么难破呢?因为难以觉察,不苦不乐就很难觉察,落入比较微细的痴受。[故下只约苦、乐]容易觉察到的[二受破]。
[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就是在虚空,在虚空当中[相摩者:无故即无端起妄];无端起妄就是六祖讲的:无端起知见,情存一念觉,宁越昔时迷。就是我们莫名其妙的就起知见,知见就是头上安头,本来真如自性心性不动,莫名其妙就加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就是知见立知,知见本身是通达如如不动的涅槃妙性;可是我们现在不是,把真知转换成妄知,所以叫做头上安头,就是六祖讲的:无端起知见,莫名其妙的就头上安头,莫名其妙的就起无明,情存一念觉,我们想要修行,那就是妄,不知道行本来无可修。
[二手于空相摩,即根尘相对],六根对六尘,[亦可指生灭不生灭和合],我还是告诉诸位,和合是绝对有语病的,不能作这样如此解,平、等量齐观,才可以讲生灭跟不生灭和合,男跟女结婚就是等量齐观,平等、分量一样,才可以这样讲,记得!生灭如果跟不生灭和合,我们永远没办法了生死,因为和合就是:不是左边高就是右边高,这个一定要认清楚这个语病,大悟的人绝对不会这样讲。就像虚空,从来就不与诸相合;但诸相不能离开虚空,要如是体悟。因为生灭是妄,不生灭是体,生灭是没有体性的,不生灭它是有体性的,一定要了解,这二个不是平等的东西;生灭是不生灭的影子,投影而已,也就是意识心本身就是性所起的影像而已,并不是真实性的东西,所以,二者不能和合,却不能相离,如是解,才是真正悟道的人讲的话。
[三细俄兴,六粗竞作]。我们翻开《表解》,三细,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一些初学佛法的人,这一堂课听了以后,他就会还给师父,下一堂课来,他就会忘记。忘记以后再重新再提醒,没办法的事情。诸位看,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什么叫做无明不觉生三细呢?一就是业相,我们所讲的相分;二就是转相,就是我们所讲的见分,把转真智为妄见;第三叫做现相,就是妄现境界。境界为缘长六粗,第一就是智相,这个智相不是智慧之相,是分别心的意思。第二、相续相,二六时中我法二执不断,没有办法断,相续相,你时时刻刻,任何一个众生他开口,他一定是[我];就是修行了二十年,他对法上的执着还是很难破,总觉得自己很有修行,卡在一个[我]在修行。第三、执取相;第四、计名字相;第五、起业相,就是造业了;第六就是业系苦相。
我们业就像绳子,不只是蚕是作茧自缚,一切的众生都是作茧自缚。佛陀说:单纯是需要智慧的,生命的单纯就接近于真理,我们因为不能单纯的过日子,他的苦就会跟在后面,本来我们好好的人生,我们把它搞得很复杂,单纯的生命是需要智慧的,这是佛讲的;但是,我们因为没有办法过单纯的生命,硬是要过复杂的生命,所以,我们的苦就一定会跟在后面,本来家庭好好的,对不对?他就外面又搞一个家庭,就变成很复杂了!这个钱够用了,还是不少呢,还搞一些股票,投注下去,套牢了!众生就是没有办法活在单纯的世界里面。如果我们能够复杂的生命,转变成单纯的生活,能够知足,能够时时刻刻满足,运用智慧,能够把我们所有的欲望降到最低点,这个是有智慧的人,也懂得生命的艺术。
所以,不只是蚕叫做作茧自缚,人就是作茧自缚的蚕,因为我们不懂得把生命单纯化,我们就是吐蚕丝,这个丝就是业,吐了贪心的这个丝,就是业的丝;吐了嗔恨心的丝,吐了愚痴的丝,我们一直作茧自缚,一直缚到死,仍然没有办法挣脱名、利、色三关。人的一辈子,名、利、色,还有家庭,再来就是睡眠,占了一个人的生命99%的时间,还拨出一点点一点点时间来听个《楞严经》,一听就困了。所以,这个世间要讲到修行还真是难,还拨出一点点的时间来听经闻法,还觉得自己很伟大,众生很难救的!
则三细俄兴,[俄]就是突然,就兴起了。六粗竞作,[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等触,即妄现受阴之相]。所以,记得,一切法不受,叫做正受,这是佛讲的;无论你接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统统是妄,因为所有的受都是幻;但是,不是说没有苦、没有乐、没有舍,不是这个意思,是说苦无实性,能放得下苦,不是世间没有苦。如果你的世间没有苦,又不是大愚痴!对不对?苦,但是苦无实性,所以,知道说苦是生灭的,就尽量忍,这个是佛的境界。我们一般苦就牢骚、抱怨、痛恨,就增加生命的第二重负担。所以,没有学佛的生命是输二次的,学佛的生命观刚好抵触,我知道苦,苦无实性,忍下来进入第一义谛,苦化作心地的安祥,所以,没有输。可是,众生苦已经输一次了,在苦当中妄生恨,加上恨,恨老公抛弃我们;恨老婆跟人家跑掉,恨儿女不孝顺。这个缘起法当中已经很苦了,还加一层恨,就输了二次,生命种种的煎熬跟痛苦。所以,了解苦无实性,乐也是无实性,众生你在追求快乐的当中,要了解它是生灭的东西。为什么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为什么?无论时间、空间、人事时地物,无一法非幻,没有一样事情不是幻化的;没有一样事情不是缘起的,缘起它就是如幻。你眼睛看出去的、耳朵听到的,没有一件事情,人事时地物,乃至时间、空…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五阴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