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苍对每一个人都非常公平。但问题就是说:佛法是心法,当你缘起了这个四大,你懂不懂得学佛?能不能破除对内的执着?能不能跟内外平等的心来相应?这个是重点。如果我们生命一出生、一直无明、迷茫到死亡,到底我们所为何事?人的一辈子,他就是为了饮食、为了男女、为了繁衍后代,结束了一辈子的生老病死。所有的物种,你注意看动物频道;或者是国家地理频道;或者是Discovery频道,这个知识性的频道,或者Smart频道,都是这样,任何的昆虫、鸟类、动物、兽类,一辈子只有做二件事情,就是从白天一直找饮食,成长以后繁衍了后代,最后结束了生命,一切的众生、昆虫,都是做这种事情。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能够觉性、觉悟,能够学佛、能够超越一切表象,不为饮食困扰、不为男女困扰,而超越了一切假相。所以,当四大分散的时候,他完成了圆满。人为什么要学佛?就是迈向生命的圆满;要这样执着饮食跟男女,那就跟一般众生没有什么两样,跟昆虫也是这样子,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从今年忙到明年,从明年忙到死亡,双手一放,它就是空!因为我法二执阴隔了内跟外,所以,分内跟外。
[瓶内空喻识性,瓶外空喻藏性。由二执障蔽二空真理],二执就是我执还有法执,什么是我执?对人生观的迷茫。什么是法执?对宇宙观的迷茫。我执也可以说对这个地水火风构成的缘起的假的色身,牢实不可破,什么统统要占有,什么统统不满,什么统统嫉妒,这个[我]的痛苦就天天时时刻刻存在。什么是法执?扩大来讲,可以说对修行人来讲,对法上来执着,就是自己觉得自己所修的法是最殊胜的,别人比不上的,这个就是对法上的执着。各个宗派就是这样子,才会产生纷争,我修净土宗这个法,它就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为了弘扬净土;禅宗讲即心即佛,然后八大宗派,大小二乘,像水火不容,在我修学佛道三十年来讲,这个是很可笑的一件事情!八大宗派一定有它的交集,你总不能讲般若失去净土,讲净土失去般若;讲了般若失去了涅槃妙性,讲涅槃妙性失去了净土,诸位,这个不是佛法!藏传、北传、南传,共一个佛祖,八大宗派共一颗佛心,如果你所讲的,不是佛心性流露出来的,你叫做外道,不叫做学佛。我看不出佛法有什么东西可以争,这个我实在想不通!
为什么这个道场会攻击那个道场?这个法门会攻击那个法门,这个法师的徒弟会攻击那个法师的徒弟?到底我们是在学佛还是在学魔?如果是由佛陀心性流露出来的本来面目,佛当时在世,有八大宗派吗?佛当时在世有大小二乘吗?有吗?佛当时在世有南传、北传、藏传吗?诸位!因为地理位置,文化的进入,而且佛教要生存,佛教来到了汉传,要融入儒家的思想、融入道家的思想,变成一种汉传的特有文化,唱诵啊、法会啊、水陆啊、拜忏啦、放生啊,佛在世哪有这个?你到西藏去看,佛法来到西藏,融入西藏的文化,西藏本身就有很多神秘的。所以,大藏经里面一些咒语,这不是全部佛说的,密教部里面很多是融入西藏的当时的文化,而存留下来的。佛法为了要在西藏生存,融入西藏的文化,所以,西藏就变成藏传特有的文化,你看,带着面具表演,佛在世哪有这个?佛在世哪有这样子?可是,密宗也是三密相应啊,总是说:身、口、意清净。所以,融入当时候西藏的文化,也是希望进入大圆满。
诸位!什么叫做大手印?无印就是大手印,虚空就是最大的手印。什么是本尊?你的心就是本尊,要不然心外哪里有法?你的本尊是文殊师利菩萨吗?是阿弥陀佛?是观世音菩萨吗?你观到阿弥陀佛现前,那个就是你的自性佛,本尊就是你的心性,你的心性就是自性。什么叫做大圆满?如来藏性就是大圆满。其实法法是相通的,只有愚痴的众生,分里分外、分这个分那个。我修学佛道三十年,八大宗派会归心性,没有可以斗争。六祖讲的我最喜欢:诤与道相违,诤,你在跟谁诤啊?好!你说:我这个净土法门最了不起!那你有没有了解佛陀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是什么意思?法门有高跟下吗?要看因缘嘛。你这里念南无阿弥陀佛,西藏的人不认识这一句佛号的伟大啊!六字佛号出乾坤,西藏的人,阿弥陀佛为本尊,念佛的人少,人家念什么?念唵嘛呢叭弥吽,莲花中的摩尼宝珠,你到西藏看,大家都念唵嘛呢叭弥吽。对不对?因为他对汉传的文化不是很了解,所以,念六字大明咒,也能了生死。
为什么叫做最殊胜的?心悟解脱就是最殊胜的。卡在一个观念,我是最好的、最直接、最了当的!否定其它的,这完全是束缚!佛在经典里面讲:若自以为高,贬低别人,智者名为束缚,叫做桎梏。就是把自己捆死,殊不知佛法里面,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空里有二吗?我请问你,空有二吗?就像虚空,虚空它就是绝对,小乘讲空,我们称他小乘,他不这样认为。乘没有大小,根器有利钝;法无大小,根器有利钝;法无高下,缘有深浅。我们如果了解佛的这一颗心,二六时中都超越主观跟客观的时候,他很尊重别人,我并不一定硬要改变你啊!碰到一个不同的师父、不同的徒弟、不同的宗派,我没有一定要去改变你。为什么?你因缘不具足,怎么改变你呢?我反而同情那一些执着净土法门最殊胜的,批判禅宗不实在,好谈、好高骛远、不着边际,从来不了解禅宗的道理是什么。
那一天电视上有一个上师,他就说:密宗是最上乘的,醍醐啊!它是八大宗派最殊胜的!他这样讲有他的依据,不过对汉传实在不了解,你要依据你的时、空间,你的背景;我们一定要了解,理性的了解,每一个宗派,都有它经典的依据;都有它的文化的传承;都有它的时空的不同性,不能执自己是最殊胜的东西。这个就会由二障障蔽二空的真理。就讲到这个地方,一定要跟大家好好的勉励,凡是佛陀的弟子,要了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众生在诤那个什么法门殊胜,吹噓、自我膨胀,你笑一笑就好!八大宗派融入;如果没有融入心性,八大宗派讲得通吗?
就举一个例子,台湾如果现在有一个人念南无阿弥陀佛,美国也有一个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同时念。我们每天讲西方接引导师阿弥陀佛,好!我们西方作西方解,台湾这个刚好在日落要往生,美国这个也念佛,也好刚同一个时间要往生。我们说日落的地方是西方,台湾这个念佛要往生的时候,太阳西下那个方向叫做西方,好!神识要往西方走,诸位!美国跟台湾那个同时念佛,二个人同一个时间死,我们台湾叫做往生西方,因为在太阳西下,那美国要往生哪一方?要往生东方啊!那西方极乐世界到底在哪里?你一定要了解,东方不可作东方解,西方不可作西方解,东方是心性上的东方,西方是心性上的西方,如是解才叫做正解,这样才是有智慧的人。如果台湾跟美国同时死亡,我们说求生极乐世界西方,那美国人就是叫做求生东方,西方有一定的位置吗?东方有一定的位置吗?当然没有啊!我们学佛要理性的看待一切事情,才不会跟众生一样,一直在这个我执、法执里面起争执,争到头破血流。有智慧的人,是很怜愍这样的人的,很可怜!八大宗派,各有文化的传承,书籍的依据,那因为有时空性的东西,不一样!你说:我一定要修这个行,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去小乘看一看,都是修四念处,他哪里认识阿弥陀佛?你去泰国、去柬埔寨、去缅甸,它那边披着袈裟,所有的比丘,只观无常、观缘起,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哪一个比丘不是这样修?你讲:你这样不对!念南无阿弥陀佛才是最殊胜的。他不认识阿弥陀佛啊!你到泰国去看,看哪一个比丘,他根本就不认识阿弥陀佛,你叫他念什么佛?这个就是告诉诸位:执着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自己障碍自己的道业自己不知道。所以,总而言之,就是好好的修自己的行,其余的没我们的事,这样子就解决了,OK!静静的修行,其余的与我们无关,这个就是懂得修行的人。
[依惑造业,依业受报,如瓶擎空行,将藏性裹入身中,而成识性,致使藏性、识性,不隔而隔,究之内空、外空,固无二空,藏性、识性本来一性]。诸位,八大宗派会归同一个心性。所以,八大宗派矛盾是人在矛盾,真理并没有在矛盾。诤来诤去都是人的问题,跟佛有什么关系?都是人自己搞出来的,跟佛有什么关系?
[瓶擎空行一句,当约迷位、修位,二种解释。先约迷位:业牵识走,舍身受身,轮回六道之家,有人喻三界内众生,依善恶不动(禅定也)三业,受苦、乐等报。第八识为总报主],所以,第八意识被牵着走,[随业受生。业报身喻瓶;瓶内空喻识性;由惑业故,转藏性成识性],藏性就是真如藏性,因为范围大;识性就变成执着的识性,范围小,只是讲身内的识性。藏性如虚空,识性就像内在的空。
[随业所牵轮回六道。本道]就是像人道,[为此国,余五道为他国,如擎空远饷也。饷者田野送饭曰饷,即馈送义。次约修位:瓶喻业识,塞其两孔,喻起二执,满中擎空,喻二执未破,识性受局,地、水、火、风之中。千里远饷,喻佛道长远,发心修行趣向,当历信、住、行、向,及四加行、十地、等觉诸位,犹如千里路程。他国喻常寂光土,开孔喻二执已断,二空已证,转八识成四智,则全识性是藏性,如瓶内空,即瓶外空,一空无二空也]。一空,佛法就是绝对。所以,记得,万法会归心性就是正法,法由佛陀的心性流露出来,回归到佛陀的心性,这个如是的解,万法不离佛的心性,所以,心性就是究竟第一义谛、就是正法,凡所有说法,必须跟究竟第一义谛结合,如果不是这样,就不是佛说。
[《指掌》问:此识去后来先,为受报之主]。去后先来,离开是最后,投胎是先来,为受报之主。[古德谓业牵识走,如瓶擎空行;舍身受身,如用饷他国];我们现在就是这样,这个色身坏了、烂了,又去另外一个国土又受身。[似甚有理。今约转有漏入无漏释之,而有何理可据?答:此识固为报之主,亦是成佛之源,故前文呼为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而后文识阴尽处,则曰超诸位尽,入于如来妙庄严海]。
有一个法师问:请问师父,哪一种人可以生死自在?我跟他讲:破识阴,则生死就自在。色、受、想、行、识,我们生死不自在,就是这个识阴不破。[况此识即是六根中性,而是经所以独为推重者,正以其用为因地心,决定成佛故。是知此经,不取舍身受身之功,但取修因克果之力,为顺佛意,故作此配。下破悉照后义]。
[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以法合。孤山曰:瓶喻妄业,空喻妄识,业牵识走],这个[识]要写:第八识,只牵着第八意识走。[如瓶擎空行;舍身受身,如用饷他国]。
[《正脉》云:愚谓但约现身,尤益日用,身即喻瓶,空乃喻识],比喻作识,[千里万里,但是身之往来,识常不动,以总摄识性周遍矣]!这个是祖师大德,《楞严经正脉》是这样注解,所以,各有各的见解。[又曰:非破识阴无体无性,但破其无去无来耳]。识阴本无来去,说来是妄,说去是妄;说增是妄,说减是妄,所以,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不离本处,即得菩提,就是这个道理。识并没有来去、生灭。[识阴无有去来,亦复如瓶空相似。初举喻合法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五阴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