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蒼對每一個人都非常公平。但問題就是說:佛法是心法,當你緣起了這個四大,你懂不懂得學佛?能不能破除對內的執著?能不能跟內外平等的心來相應?這個是重點。如果我們生命一出生、一直無明、迷茫到死亡,到底我們所爲何事?人的一輩子,他就是爲了飲食、爲了男女、爲了繁衍後代,結束了一輩子的生老病死。所有的物種,你注意看動物頻道;或者是國家地理頻道;或者是Discovery頻道,這個知識性的頻道,或者Smart頻道,都是這樣,任何的昆蟲、鳥類、動物、獸類,一輩子只有做二件事情,就是從白天一直找飲食,成長以後繁衍了後代,最後結束了生命,一切的衆生、昆蟲,都是做這種事情。人之所以偉大在于他能夠覺性、覺悟,能夠學佛、能夠超越一切表象,不爲飲食困擾、不爲男女困擾,而超越了一切假相。所以,當四大分散的時候,他完成了圓滿。人爲什麼要學佛?就是邁向生命的圓滿;要這樣執著飲食跟男女,那就跟一般衆生沒有什麼兩樣,跟昆蟲也是這樣子,從早上一直忙到晚上;從今年忙到明年,從明年忙到死亡,雙手一放,它就是空!因爲我法二執陰隔了內跟外,所以,分內跟外。
[瓶內空喻識性,瓶外空喻藏性。由二執障蔽二空真理],二執就是我執還有法執,什麼是我執?對人生觀的迷茫。什麼是法執?對宇宙觀的迷茫。我執也可以說對這個地水火風構成的緣起的假的色身,牢實不可破,什麼統統要占有,什麼統統不滿,什麼統統嫉妒,這個[我]的痛苦就天天時時刻刻存在。什麼是法執?擴大來講,可以說對修行人來講,對法上來執著,就是自己覺得自己所修的法是最殊勝的,別人比不上的,這個就是對法上的執著。各個宗派就是這樣子,才會産生紛爭,我修淨土宗這個法,它就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爲了弘揚淨土;禅宗講即心即佛,然後八大宗派,大小二乘,像水火不容,在我修學佛道叁十年來講,這個是很可笑的一件事情!八大宗派一定有它的交集,你總不能講般若失去淨土,講淨土失去般若;講了般若失去了涅槃妙性,講涅槃妙性失去了淨土,諸位,這個不是佛法!藏傳、北傳、南傳,共一個佛祖,八大宗派共一顆佛心,如果你所講的,不是佛心性流露出來的,你叫做外道,不叫做學佛。我看不出佛法有什麼東西可以爭,這個我實在想不通!
爲什麼這個道場會攻擊那個道場?這個法門會攻擊那個法門,這個法師的徒弟會攻擊那個法師的徒弟?到底我們是在學佛還是在學魔?如果是由佛陀心性流露出來的本來面目,佛當時在世,有八大宗派嗎?佛當時在世有大小二乘嗎?有嗎?佛當時在世有南傳、北傳、藏傳嗎?諸位!因爲地理位置,文化的進入,而且佛教要生存,佛教來到了漢傳,要融入儒家的思想、融入道家的思想,變成一種漢傳的特有文化,唱誦啊、法會啊、水陸啊、拜忏啦、放生啊,佛在世哪有這個?你到西藏去看,佛法來到西藏,融入西藏的文化,西藏本身就有很多神秘的。所以,大藏經裏面一些咒語,這不是全部佛說的,密教部裏面很多是融入西藏的當時的文化,而存留下來的。佛法爲了要在西藏生存,融入西藏的文化,所以,西藏就變成藏傳特有的文化,你看,帶著面具表演,佛在世哪有這個?佛在世哪有這樣子?可是,密宗也是叁密相應啊,總是說:身、口、意清淨。所以,融入當時候西藏的文化,也是希望進入大圓滿。
諸位!什麼叫做大手印?無印就是大手印,虛空就是最大的手印。什麼是本尊?你的心就是本尊,要不然心外哪裏有法?你的本尊是文殊師利菩薩嗎?是阿彌陀佛?是觀世音菩薩嗎?你觀到阿彌陀佛現前,那個就是你的自性佛,本尊就是你的心性,你的心性就是自性。什麼叫做大圓滿?如來藏性就是大圓滿。其實法法是相通的,只有愚癡的衆生,分裏分外、分這個分那個。我修學佛道叁十年,八大宗派會歸心性,沒有可以鬥爭。六祖講的我最喜歡:诤與道相違,诤,你在跟誰诤啊?好!你說:我這個淨土法門最了不起!那你有沒有了解佛陀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是什麼意思?法門有高跟下嗎?要看因緣嘛。你這裏念南無阿彌陀佛,西藏的人不認識這一句佛號的偉大啊!六字佛號出乾坤,西藏的人,阿彌陀佛爲本尊,念佛的人少,人家念什麼?念唵嘛呢叭彌吽,蓮花中的摩尼寶珠,你到西藏看,大家都念唵嘛呢叭彌吽。對不對?因爲他對漢傳的文化不是很了解,所以,念六字大明咒,也能了生死。
爲什麼叫做最殊勝的?心悟解脫就是最殊勝的。卡在一個觀念,我是最好的、最直接、最了當的!否定其它的,這完全是束縛!佛在經典裏面講:若自以爲高,貶低別人,智者名爲束縛,叫做桎梏。就是把自己捆死,殊不知佛法裏面,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空裏有二嗎?我請問你,空有二嗎?就像虛空,虛空它就是絕對,小乘講空,我們稱他小乘,他不這樣認爲。乘沒有大小,根器有利鈍;法無大小,根器有利鈍;法無高下,緣有深淺。我們如果了解佛的這一顆心,二六時中都超越主觀跟客觀的時候,他很尊重別人,我並不一定硬要改變你啊!碰到一個不同的師父、不同的徒弟、不同的宗派,我沒有一定要去改變你。爲什麼?你因緣不具足,怎麼改變你呢?我反而同情那一些執著淨土法門最殊勝的,批判禅宗不實在,好談、好高骛遠、不著邊際,從來不了解禅宗的道理是什麼。
那一天電視上有一個上師,他就說:密宗是最上乘的,醍醐啊!它是八大宗派最殊勝的!他這樣講有他的依據,不過對漢傳實在不了解,你要依據你的時、空間,你的背景;我們一定要了解,理性的了解,每一個宗派,都有它經典的依據;都有它的文化的傳承;都有它的時空的不同性,不能執自己是最殊勝的東西。這個就會由二障障蔽二空的真理。就講到這個地方,一定要跟大家好好的勉勵,凡是佛陀的弟子,要了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衆生在诤那個什麼法門殊勝,吹噓、自我膨脹,你笑一笑就好!八大宗派融入;如果沒有融入心性,八大宗派講得通嗎?
就舉一個例子,臺灣如果現在有一個人念南無阿彌陀佛,美國也有一個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同時念。我們每天講西方接引導師阿彌陀佛,好!我們西方作西方解,臺灣這個剛好在日落要往生,美國這個也念佛,也好剛同一個時間要往生。我們說日落的地方是西方,臺灣這個念佛要往生的時候,太陽西下那個方向叫做西方,好!神識要往西方走,諸位!美國跟臺灣那個同時念佛,二個人同一個時間死,我們臺灣叫做往生西方,因爲在太陽西下,那美國要往生哪一方?要往生東方啊!那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在哪裏?你一定要了解,東方不可作東方解,西方不可作西方解,東方是心性上的東方,西方是心性上的西方,如是解才叫做正解,這樣才是有智慧的人。如果臺灣跟美國同時死亡,我們說求生極樂世界西方,那美國人就是叫做求生東方,西方有一定的位置嗎?東方有一定的位置嗎?當然沒有啊!我們學佛要理性的看待一切事情,才不會跟衆生一樣,一直在這個我執、法執裏面起爭執,爭到頭破血流。有智慧的人,是很憐愍這樣的人的,很可憐!八大宗派,各有文化的傳承,書籍的依據,那因爲有時空性的東西,不一樣!你說:我一定要修這個行,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去小乘看一看,都是修四念處,他哪裏認識阿彌陀佛?你去泰國、去柬埔寨、去緬甸,它那邊披著袈裟,所有的比丘,只觀無常、觀緣起,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哪一個比丘不是這樣修?你講:你這樣不對!念南無阿彌陀佛才是最殊勝的。他不認識阿彌陀佛啊!你到泰國去看,看哪一個比丘,他根本就不認識阿彌陀佛,你叫他念什麼佛?這個就是告訴諸位:執著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自己障礙自己的道業自己不知道。所以,總而言之,就是好好的修自己的行,其余的沒我們的事,這樣子就解決了,OK!靜靜的修行,其余的與我們無關,這個就是懂得修行的人。
[依惑造業,依業受報,如瓶擎空行,將藏性裹入身中,而成識性,致使藏性、識性,不隔而隔,究之內空、外空,固無二空,藏性、識性本來一性]。諸位,八大宗派會歸同一個心性。所以,八大宗派矛盾是人在矛盾,真理並沒有在矛盾。诤來诤去都是人的問題,跟佛有什麼關系?都是人自己搞出來的,跟佛有什麼關系?
[瓶擎空行一句,當約迷位、修位,二種解釋。先約迷位:業牽識走,舍身受身,輪回六道之家,有人喻叁界內衆生,依善惡不動(禅定也)叁業,受苦、樂等報。第八識爲總報主],所以,第八意識被牽著走,[隨業受生。業報身喻瓶;瓶內空喻識性;由惑業故,轉藏性成識性],藏性就是真如藏性,因爲範圍大;識性就變成執著的識性,範圍小,只是講身內的識性。藏性如虛空,識性就像內在的空。
[隨業所牽輪回六道。本道]就是像人道,[爲此國,余五道爲他國,如擎空遠饷也。饷者田野送飯曰饷,即饋送義。次約修位:瓶喻業識,塞其兩孔,喻起二執,滿中擎空,喻二執未破,識性受局,地、水、火、風之中。千裏遠饷,喻佛道長遠,發心修行趣向,當曆信、住、行、向,及四加行、十地、等覺諸位,猶如千裏路程。他國喻常寂光土,開孔喻二執已斷,二空已證,轉八識成四智,則全識性是藏性,如瓶內空,即瓶外空,一空無二空也]。一空,佛法就是絕對。所以,記得,萬法會歸心性就是正法,法由佛陀的心性流露出來,回歸到佛陀的心性,這個如是的解,萬法不離佛的心性,所以,心性就是究竟第一義谛、就是正法,凡所有說法,必須跟究竟第一義谛結合,如果不是這樣,就不是佛說。
[《指掌》問:此識去後來先,爲受報之主]。去後先來,離開是最後,投胎是先來,爲受報之主。[古德謂業牽識走,如瓶擎空行;舍身受身,如用饷他國];我們現在就是這樣,這個色身壞了、爛了,又去另外一個國土又受身。[似甚有理。今約轉有漏入無漏釋之,而有何理可據?答:此識固爲報之主,亦是成佛之源,故前文呼爲菩提涅槃,元清淨體。而後文識陰盡處,則曰超諸位盡,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有一個法師問:請問師父,哪一種人可以生死自在?我跟他講:破識陰,則生死就自在。色、受、想、行、識,我們生死不自在,就是這個識陰不破。[況此識即是六根中性,而是經所以獨爲推重者,正以其用爲因地心,決定成佛故。是知此經,不取舍身受身之功,但取修因克果之力,爲順佛意,故作此配。下破悉照後義]。
[識陰當知,亦複如是]。
[以法合。孤山曰:瓶喻妄業,空喻妄識,業牽識走],這個[識]要寫:第八識,只牽著第八意識走。[如瓶擎空行;舍身受身,如用饷他國]。
[《正脈》雲:愚謂但約現身,尤益日用,身即喻瓶,空乃喻識],比喻作識,[千裏萬裏,但是身之往來,識常不動,以總攝識性周遍矣]!這個是祖師大德,《楞嚴經正脈》是這樣注解,所以,各有各的見解。[又曰:非破識陰無體無性,但破其無去無來耳]。識陰本無來去,說來是妄,說去是妄;說增是妄,說減是妄,所以,若論佛法,一切現成;當相即道,見處即真,不離本處,即得菩提,就是這個道理。識並沒有來去、生滅。[識陰無有去來,亦複如瓶空相似。初舉喻合法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五陰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