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五陰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叁

  講題:五陰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日期:2009.5.24-2009.5.30

  片數:共4片(本片爲第3片)DVD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午二 就喻詳辨]

  [阿難!如是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

  如是虛空,也就是用瓶子,(似)頻伽鳥,從彼地拿到此地來,瓶子裏面裝有虛空。

  [如是虛空,指已到他國之空,喻佛地無垢識;非彼方來者,非從凡夫同居土帶來;非此方入者,非到佛地,始入無漏身中也]。因爲本自具足,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以識性周遍,本無去來,有何出入?但隨緣異稱],隨種種的因緣,而第八意識有種種的名字,叫做隨緣異稱。[因位有賴耶],在因地上,有的名字叫做阿賴耶識,[異熟之名],另外一個名詞叫做異熟識。這個我們都教過,異類而熟、異時而熟、變異而熟,異熟識。在因地的位置上來討論,有的名字叫做阿賴耶識;有的名字叫做異熟識,種種不同的名稱。如果是果地,就是佛地來講的話,[果地擅],這個[擅]就是只有、獨,唯獨獨[無垢],只有它叫做無垢清淨識,無垢就是無垢清淨識。[庵摩之號],就是庵摩羅識,庵摩羅識就是第九識。唯識的學說,有一派,像玄奘大師,他們總認爲第八意識已經包括了清淨的一面了,不需要再立第九識。有一派認爲,第八識還有少許的染汙、不純,所以,還要更深一層的立第九識,這二派的學說。

  無論是無垢清淨識,或者叫做庵摩羅識,這個統統是指如來藏性。解釋一下:庵摩羅識就是第九識,翻譯成中文叫做無垢清淨識,意思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是清淨的,是遠離迷惑,而本自清淨的心,因此舍論宗認爲:轉阿賴耶識之迷,而回歸到覺悟之清淨的階位,就中做庵摩羅識。所以,地論宗或者是天臺宗也有采取此一說,就是立第九識;但是,玄奘大師的系統,認爲第八識已經包括了清淨的一面,所以,不再另立第九識。因此我們現在所講的第八意識,阿賴耶識,全部都是玄奘大師,唯識系統出來的。目前來講,在臺灣或者是中國大陸,大部分都只討論到第八意識,僅止一此,很少還在立一個第九識再去討論,很少這樣子。除了地論宗,或者是天臺宗某些有討論,其他都一律以第八意識(阿賴耶識)爲最終的討論。所以,果地擅無垢阿摩之號,就是只有佛、佛果獨自有,[擅]就是只有他有,獨自有無垢清淨識、庵摩羅識。

  [其性一也。若向此處薦得親切,則即識性,而悟藏性矣]!這個比喻就是說:我們這個色身,因爲有我法二執,所以,在我們這個色身叫做識性,在外面的整個虛空叫做藏性。如果破除了我法二執,識性的內空,跟外面的藏性,是一、平等的,不是二。我們之所以把內跟外分開,正因爲我們有我法二執,就像我們這個瓶子一樣,這個瓶子有一個形狀,這個形狀,因爲我法二執,把這個形狀固定住了。意思就是六道輪回無論你怎麼變,這個瓶子拿到哪裏,識性跟藏性都沒有什麼增減,瓶子只是移來移去而而已;瓶子移來移去,就比喻作六道輪回,這個身體會變來變去,一下子畜生,一下子人,一下子天道,但是裏面的識性,外面的藏性是沒有增減的。我現在舉一個例子,看看你能不能從這個例子裏面去體悟?

  如果你能從這個例子去體悟,你立刻就能了解這一段在講什麼。在座諸位,如果說明天你們從家裏拿一個類似頻伽瓶的瓶子,開兩個孔的,從家裏打開,裝入虛空,再把瓶子塞起來,二孔統統塞起來。從你家帶到講堂來,再把瓶子打開,統統倒出虛空來,現在請問你:你從你家把瓶子打開來,裝你家的虛空,請問你家的虛空有沒有減少?請問這麼多人來到講堂,把你瓶子裏面的虛空倒出來,講堂的虛空有沒有增加?沒有!答對了。你們慢慢就能領悟這個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意思是說我們雖然我法二執有了這個色身,分內在的識性、外面的藏性,雖然看起來是兩個;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們打破了我執跟法執,其實並沒有任何的東西增加或減少。意思是當你成佛的時候,並不是清淨無垢識讓你增加,沒有的,是本來就具足的,只是恢複原狀而已。所以,我們一定要理解這一段的比喻是什麼,看下去的話就能夠了解。

  [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于本瓶地,應少虛空]!

  就是師父剛剛比喻的。如是,阿難!如果是彼方來的,這個虛空是另外一個地方來的,那麼,在本瓶中,本瓶比喻你家,既貯空去,把它裝了一個虛空,帶走了,于本瓶地,應少虛空,就是在你家應當少了一個虛空。就是這個意思,剛剛已經比喻了,那麼,底下你就看得懂了。

  [如是虛空,本無去來],這一句如果你能領悟,萬事OK了,生死就了!師父已經跟你講過了:體非群相,而不拒群相之發揮,如來藏性就是像虛空,類似;但是,千萬不要把虛空當作是我們的真心,虛空它只是比喻而已。如是虛空,本無去來,[若謂瓶內之空,從彼方擎來,則本置瓶之地(即處也)],當處了,[瓶中既貯得一瓶虛空去,于本瓶所來之地,應少一瓶虛空]?就像從你家把瓶打開,裝了一個虛空來,那麼,你家按照道理,是應當少一個虛空。[喻無漏識若從凡夫同居土帶來],這個是四土裏面的凡夫,叫做凡夫同居土帶來。[則同居土應少識性,則犯識性不周之過]。如果[不少],並沒有缺少這個虛空,這表示非彼方把那個虛空帶到這裏來,是很明顯的。[則非彼方]虛空[來明矣]。意思就是你那邊也沒有減少你家的虛空,講堂也沒有增加虛空。你這個六道輪回怎麼轉,怎麼投胎,變成畜生、叁途,乃至于天、人、阿修羅,這個識性、藏性都沒有任何的增減,只是業在轉來轉去而已。

  [昔報恩慧明上座,有新到僧],有新到的出家衆,[問曰:近離何處來?]近離何處來就是:離此地有多遠來?是從何處而來?[僧曰:都城。]也就是人住的比較多的都城,我從人住的比較多的地方,就是都城來。這個慧明上座就說了,[明曰:上座]就是尊稱他了,說:你啊![離]就是離開,離開人多的[都城到此山],到我這個人少的山上來。[則都城欠上座],你那個地方就缺了一位上座了。[此山]就是這裏人少的本山,[剩上座],剩就是多出來一個上座了。現在問你:[剩則心外有法],如果有多出來,則心外有法;因爲心性本來無一法可得。如果[欠則心法不周],不周加一個[圓]就更清楚,如果有欠缺,那麼,這個心法就不周圓了。多就是心外有法;少則心法不周圓。[說得道理即住],你能說得上、接得上,我就讓你住。[不會即去]。如果不能領會這一句話,我現在所講的:[即去]就應當離開,意思就是:還不夠資格來挂單。在座諸位,你碰到慧明上座,你別想挂單,住旅社會比較快!到那邊,他問你二句,你一句也答不出來,你只能說:我再回去問我師父一下!這樣就來不及了啦!那你就知道以前開悟人的心境,一問沒有見性,他就是沒辦法,沒有辦法![僧無語],沒見性,[與此同旨]。有的人講:師父,這個如果您碰到,您怎麼回答?才不告訴你呢,告訴你,你會亂學,還裝懂,裝見性,是不是啊?這個是秘密。

  [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

  如果虛空是在這個地方入,那麼,我們開了這個孔,因爲頻伽鳥這個形狀的瓶子有二孔,那麼,開孔把瓶子的虛空倒出來,應見空出,應該可以看到虛空跑出來。

  [若謂空非彼方來],當然[定從此方入,若從此方入者,則開孔例瓶時,應先見前空從瓶中而出,前既不出,知此空非此方入矣!喻無漏識,若到佛果,始入無漏身上],則破我法二執,[則破二執,轉無漏時,應先見有漏識出]才對啊![有漏既無出,無漏亦不入]。就是在凡夫的有漏,並沒有減少,在無漏的聖者也沒有增加,這一句就是這個意思。[祗因二執有無],就是因爲你的我執跟法執有沒有。所以,修學佛道的人,從日常當中一直放下,對這個四大緣起的色身不再那麼執著,對這個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所建立的法的名相不再那麼執著;或者是對自己所擁有的法,學了很多的佛法的知識領域也不執著,也不起驕傲的心,諸位,我說這個人就是真正邁向佛道的人。

  邁向佛道的人,無生、無喜、無诤、無計較、無比較、無來無去、無我、無人、無生、無相、無念、無住、無覺、無受、無一切法,就是一直往佛道前進的人;往佛道前進的人,了解沒有一法。諸位!六祖講:東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念佛當求生何處?這一句話,答案盡在此中,這個不見性,就根本不曉得六祖在講些什麼?爲什麼這樣問?六祖講:假使東方人念佛,你還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可以求生,求生西方,你既然立定一個東方跟西方,求生西方,當然就是東方人念的嘛!假使東方人念佛求生西方,那麼,六祖問:西方人念佛求生何處?他已經在西方了,那個西方人你叫他念佛求生哪裏呢?六祖這一句話什麼意思?東方不作東方解;西方不作西方解,東方是心性裏面的東方,莫固定;西方莫作西方解,莫定位叫做西方。東方表陽光,西方表歇即是菩提,完全是心性回歸當下這一念的。

  師父爲什麼告訴你說:你的一輩子叁本書一定要看,第一本就是《金剛經》,這是佛說的,不管你修哪個宗派,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思想,你不開是絕對不行的。師父已經講過了八片的VCD,或者DVD。第二本叫做《六祖壇經》,爲什麼《六祖壇經》一定要看,非看不行?這是見性大法,六祖號稱東方如來,見性大法,你沒有辦法去看那麼多的叁藏十二部經典,《六祖壇經》你就非看不行,因爲那是見性大法,見性大法才能了悟佛的心性是什麼。諸位,佛的心,沒有辦法體悟、了悟,你不要講修行,你根本沒有辦法修行!

  有一個居士來,我問他:你哪來?他說:我北部來。我說:你怎麼修?他說:我每天念一句佛號、誦一部經典,淨土宗的書,我這樣叫做專修。我說…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五陰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