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五陰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叁▪P2

  ..續本文上一頁:我現在請問你,你念佛、誦經的時候有沒有打妄想?他說:有。這十五年有沒有生過氣?他說:還是有。我說:誦經的時候有沒有誦到一半,想到不愉快的事情,妄想牽製你的正念?他說:還是有。這十五年裏面,你會不會看到某一個人很不順,聽到某一句話很不愉快,而內心不高興,十五年都如如不動?他說:沒辦法!我說:你這個不叫專修,叫做夾雜煩惱而修。什麼叫做專修?不起妄念叫做專,你這個叫做夾雜煩惱而修,夾雜煩惱誦少部經典也不能稱爲專;不起妄念,一部經典都不必念這個叫做專,專注在心性裏面,這不是專嗎?不是經典誦少一點叫做專,是沒有妄念叫做專,弄清楚啊!佛法是心法。

  如果說我借重一句佛號、一部經典,攝受我的心,這個叫做[專注],那麼,這個是對的,我專注,這[專注]而已喔,這不叫做專修,修要與心性相應的。我專注、我少誦,因爲我沒有那麼多時間,我[專注],這個名詞講得通;但是,講[專修],這個名詞講不通,你有煩惱,能稱專修嗎?所以,就算我們修淨土法門,也應當了悟心性,念佛念得從心性出,沒有煩惱;我們誦《彌陀經》、誦《無量壽經》、誦淨土五經,誦經誦得很有智慧;從智慧心性流露出來的誦經,不著語言、文字相,如是誦經,這可真是專修,因爲沒有妄想。

  因此我們一定要了解,[因果名異,實非識有出入也]。所以我們就了解,東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念佛求生何處?六祖在告訴你什麼?東方本空,西方本空,回歸當下,才是真正了解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下、上的人。[昔陸亘大夫問南泉]禅師:[古人瓶中養一鵝,日漸長大,出瓶不得。今者不得毀瓶,不得損鵝,作麼生出得!泉召大夫!陸便應諾。泉曰:“出也。”陸從此開解。二就喻詳辨竟]。我們解釋一遍,昔有一個叫做陸亘xuan的大夫,說:昔際亘大夫問南泉禅師,說古人瓶中,這個瓶子就是業識,養了一只鵝,這只鵝就是六根對六塵貪染的欲望沒有止境,一直執著、貪染;[日漸長大],在旁邊寫:我執、法執不斷,日漸長大,看什麼執著什麼,愈來愈強,叫做日漸長大。所以,我們從小的執著小;到了年輕的時候,執著愈大,到了年紀大了不學佛就冥頑不靈,就像石頭一樣。學佛要趁年輕!所以,如果你有因緣要度你的兒子、度你的女兒來聽經聞法。爲什麼?從小他就要培養善根,今天來聽一個例子也好,聽一句法也好,這個八識田中的金剛種子種下去,這個小朋友慢慢長大以後,他會感謝媽媽,有一天他會感謝爸爸帶我來聽經聞法。因爲我們成長當中,他就會知道,所有的療傷止痛必須借重佛教的智慧,他就不會走極端。像世間人動不動就跑去自殺;動不動就潑汽油;動不動就殺人、砍人,他就會比較有理性。所以,這個學佛,就會過一輩子快樂幸福的日子。

  日漸長大,這個我執、法執,如果不學佛他就會這樣子,一直長大。出瓶不得,擺脫不了業識叫做出瓶不得,擺脫不了業識。今者不得毀瓶,現在也沒辦法毀掉業識,也不得損鵝,因爲一個人一定有六根、五根身,還有外面的六塵,他一定的啊!對不對?不得損鵝,也不可以把這個鵝殺死,一個人怎麼可以把這個人殺死呢?作麼生得出,意思就是說:要如何讓這一只鵝出來?這一只鵝其實總歸到最後,它就是業識,就是執著。好!南泉禅師畢竟是個大悟的禅師,這個簡單![泉]就是南泉禅師,就叫了一聲說:陸亘!泉召,[召]就是叫一聲,南泉禅師就叫一聲:陸亘!陸亘陸大夫就回答:啊!便應諾,這什麼意思?應諾就是當下無分別心的回答,這一念就是,不假思索、不假分別的第一念,就是自性心,這個就是!意思就是說:學佛人應當于第一念回歸心性,再下去就變成意識了。第二念就愈來愈執著,愈想他就愈氣,愈想就愈氣,人就是這樣子。而且這第一念的瞬間其實就是本性;但是,問題來了,這一念的現前的安祥的時間太短了,回來的時候,他就會愈想愈氣,晚上睡不著。

  我們那個第一念的保任的時間,在禅宗裏面:保任的時間,極短!因爲我們接下來那個執著、分別、不滿、批判,就一直接著、接踵而來,因爲衆生他沒有心性的功夫。所以,南泉禅師召這個陸亘,陸亘回答:啊,這一念無分別的回答,就是本來面目,出也,出也,就用這一念,用這一念無執著、無分別心,現前當下這一念,就是本來面目,你就出,業識拘束不得你,南泉禅師就:出也,出也!這一只鵝跑出來了。那我們現在啊,那一只鵝怎麼會跑得出來?那一只根本就是呆頭鵝,叫了老半天,他也不曉得在叫什麼!是不是?叫那個呆頭鵝:往這邊這邊!他往裏面愈來愈鑽,鑽牛角尖,衆生就是:你叫他不要去想,他就愈想就愈鑽牛角尖,這個就是衆生相,鑽到自己得憂郁症;或者是恨別人,恨到自己得憂郁症,很痛苦!所以,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爲我們沒有智慧,愚癡!所以,停留在那種我執、法執的觀念裏面太強,而且那個觀念勝過理性。譬如說這個人給你壞印象,他有一天他要來你面前忏悔了,他到你面前來,不管他怎麼真的忏悔、假的忏悔,他給你這十年來的印象已經很不好的時候,再到你面前來,真心要向你忏悔,你的內心還是不舒服;真不想看到這種人!

  人的這個先入爲主的概念,已經取代了我們的本性。所以,衆生生命是一種觀念,這個觀念轉不過來,就會死得很慘,因爲停留在過去的時空、意識型態裏面。可是,聖人他不是這樣,聖人他悟道,用解脫的心生活,用大自在的心、用慈悲的心生活,他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他絕對不會回想過去,也不會卡在某一種觀念,一直掙脫不出來;也沒有現在,現在六根、六塵本來是幻;也無所謂的未來,所以,他完全唯是一個真心在生活,真心就是絕對。百千萬人贊歎他,他如如不動;百千萬人毀謗他,他也不會受到影響;這個人對他有仇,他看到他(仇人),他也能放得下;這個人對他有恩,那一定會報。所以,生命是一種觀念,超越就在現前當下這一念當中,會用功跟不會用功就會差很多!所以,來聽《楞嚴經》的人,一定會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同時在你的生命當中,得到了真正的體悟佛的心,你會過著永遠幸福跟快樂的安祥的日子。諸位!一個人擁有智慧,他的安祥日子有多麼的快活?

  舉一個例子,今天如果二個人,一個學佛很深,一個沒有學佛,到山上裏面去拜訪老朋友,假設說,到老朋友那個地方設備很簡陋,在座諸位!這個學佛的人,一到晚上,打地鋪隨便一鋪,他就能夠睡得著,因爲他無所求。他知道緣起如幻的,只是借這個色身歇一下,明天就要走了,畢竟來老朋友這個地方。這個沒有學佛的人,學佛不深的、享受習慣的人待不下來,他就會反彈了;哇!這個什麼都沒有,地上連一個最基本的水泥地都沒有!這個棉被很臭,廁所是釘二個板子,還會有彈性,萬一掉下去怎麼辦?每天他會爲這個食衣住行煩惱,來參訪朋友的心,沒有辦法拿出誠懇的心,他住不下來的!所以,佛陀在經典裏面講,說知足者,有的人有智慧,知足的人,就是雖然打地鋪臥在地上,就像處在天堂一樣的快樂;如果沒有智慧,不懂得知足的人,就算你跑到天堂去,也不稱遂、也不稱意,你也不會滿意!所以,快樂跟幸福要建立在智慧,要建立在真正的知足,這是一個關鍵。所以,爲什麼大家要來學佛呢?像臺灣,師父到二、叁十所大學去演講,以前我們去大學上課的時候人很多,像臺大上課,或者清華大學上課,這學生很多,像逢甲大學的話,一講課就二、叁百個人。現在我們很麻煩,爲什麼?網絡也發達、科技也發達,所以,現在如果到大學去上課的話,學生比較少,要辦起佛學社來會很辛苦!爲什麼?現在外面的誘惑力太強,佛法這種枯燥無味的,沒有人要;不過知識份子研究佛法的還是有。

  知識份子發現世間的種種生活,沒有辦法解決內心裏面的郁悶跟煩惱,所以,現在爲什麼憂郁症的人最多,得病的人多,生活顛倒!白天睡覺,晚上睡不著,接觸陽光的時間太短,沒有;接觸陰暗的時間很長,這一定的,人如果沒有走向陽光,他的內心裏面憂郁的機會會很大!作息顛倒,電視節目做整天的,睡不著,開始一直看電視,白天陽光起來了,不跟著起來。我告訴你:古時候的人,沒聽說過憂郁症這個名詞,爲什麼?種田,叁、四點就要起來啊,要走一大段路,去田裏灌溉,以前的人交通不方便,硬是走路,走路就健身,沒錢穿鞋子就打赤腳,打赤腳刺激那個穴道。古時候的人活到八、九十歲比比皆是,空氣好,沒有煩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生活跟著太陽走。現在顛倒了,現在的人跟著月亮走,跟著月亮走是陰啊,跟著太陽走是陽啊;跟著月亮走就病,不相信你試試看。

  譬如說你上夜班的,從晚上八點上到明天早上八點,晚上都不睡覺。你白天開始睡覺,像上這樣的班的,我告訴你:這種生命是撐不久的,得憂郁症的機會是90%,他跟著月亮走啊!我們一定要很清楚,所以,現在不得憂郁症的人很難,非常難,生活顛倒,物質的世界豐盛了!學佛也很難,我就覺得說:你們真不簡單!端午節還來上課,還真難得!現在年輕人你看看,哪幾個年輕人要來坐在這個地方啊?煮綠豆湯給他喝,他都不要來!真的!現在學佛太難了,又枯燥無味。

  譬如說現在人的嘴巴很刁,學佛的佛弟子也是,來這裏聽到法師開示了,假設說了,我們到別的地方聽聽,如果法師上臺,講了二、叁個鍾頭,聽不出所以然,他就:哼!這個在家自己看網絡多好,真的!現在的佛弟子水平愈來愈高,所以,我常常勉勵這些出家衆,你千萬不要一天整天只有做佛事,你的水平很快就被在家居士趕上去了!爲什麼?在家居士沒有做佛事,他閑著沒事就一直看經典、看DVD、看佛教節目,結果他的水平愈來愈高;出家衆每天忙于佛事,每天念經,經教不通,心性沒有悟明,所以…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五陰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