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五阴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二▪P3

  ..续本文上一页一讲到酸梅,口中自然出水,没有吃到酸梅,只是听到而已,口中自然流出口水。思蹋悬崖,蹋就是足践,就是脚站在这个悬崖边,只是用想的而已喔!前面只是用谈的,没有吃到酸梅;现在只想到站在悬崖的旁边,足心酸涩;我们自己做梦就梦过,跑~~突然从悬崖掉下去,突然就醒过来了!每一个人都会做过这种梦。如果晚上水喝多了,晚上就一直急着要找厕所~~没有吗?大家都有这个经验是不是?

  [此显想阴即藏性]。想阴当体即空就是藏性。[想亦遍行心所之一,以缘虑为义],以攀缘思虑来作定义,什么叫想?想就是攀缘外境,同是思虑。也可以讲缘虑为义,这个也讲说对内,单一的,缘虑就是;对内攀缘那个能思虑的,叫做想。如果把二个字分开来,会攀缘思虑的,这个叫做想;那么单一的,如果说缘虑,也就是从内部来讲,这个思虑,它能够缘到内在里面的,想的比较深叫做思,所以,用[想]包括一切。[能安立自境分齐]。自境分齐,譬如说:眼对色来安,眼安色尘;耳安声尘;缘虑就是意识所安。意识安什么?意识就是安想,就是安缘虑,叫做自境分齐。安立自境分齐,也就是说:六根都有自己的范围,分齐就是自己的范围。眼对这个明、暗,还有色、空这个范畴。耳朵才对动静,自己安自己的范畴,那么这个意识心就安什么?安缘虑。

  [诸识虽皆能安立自境,而意识偏强,以能缘虑三世境故],能缘过去,能缘现在,能缘未来。[即以意识为想阴。此亦就自法为喻,单取意识之悬远想像。譬如有人,亦假设一人,谈说酢梅(以梅酸如酢故以称之),口中自然水出。酢梅是所想之境],并不是真正吃到了酢梅、酸梅。[梅虽未食,但谈说悬想,即能令口中出水,故下文云,想阴是融通妄想]。为什么要讲融通呢?融通内外,色、声、香、味、触,融通里面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融内外叫做融通妄想。

  [昔日曹操出兵,兵行失路],走错路了,迷路了,[口渴无水。乃下令曰:大家速行,过去不远有大梅林,梅子甚多,可以摘食。兵闻梅想梅],曹操的兵就想到要吃酸梅,[口中水出,操有权宜],曹操有权宜,[知望梅可止渴。又谭子云:有言臭腐之状,则辄有所哕;闻珍羞之名,则妄有所咽者],这什么意思呢?[有]就是有的人,[言]就只是说一说而已。有的人这个嘴巴只是说一说;哎呀!这个臭豆腐很臭啊!或者是这个尸体很臭啊,腐烂了!只是讲而已。譬如:检察官、法医到谋杀的现场,这个人已经死了一个礼拜了,尸体臭不可闻,一般人没有因缘接触尸体,恶臭、流脓。这检察官、法医就说:我们干这个职业的,老是跟这个尸体接触,很臭。旁边的妻儿一听到,哇!就跑到后面去。则辄有所哕,这个[哕]就是呕吐的时候只发出声音,而吐不出东西来,干呕的意思。只听到这个尸体很臭很臭,呕吐的时候只发出声音;但是吐不出东西,叫做哕。如果这个色身这么可爱,死的时候为什么那么臭?所以,佛陀在《阿含经》讲:这个色身要存烧想,你所可爱的东西,放一把火烧了,要常常这样观想,叫做烧想。就是你觉得世间上什么最可爱的,佛陀教我们:你观想一下,放一把火烧了试试看,烧后成灰,那到底可不可爱?那个可爱,你所有对这个相上的执着,你会冷却三分。爱得死去活来,发生一场火灾,看到尸体被烧到焦黑,那个可爱、那个美都没有了,没有了!这个世间,看到究竟处就不会迷惑。

  才闻到珍馐,哎呀!这个很香啊,香喷喷!尤其我们现在电视节目,美食专家,要炒几分钟、要什么浸泡、要加入什么佐料,听到这个珍馐不得了!还没有吃到就妄有所咽,好象吃到了。最近在广告这个粽子,粽子里面是包什么什么的,谈了以后,好象是很想去吃一颗。有一个小姐说一天吃三颗粽子,眼睛上长了针刺,因为那糯米做的东西,还是不能吃太多。以前我妈妈说,偷看人家大便的时候会长针刺,结果不需要,吃粽子就会长针刺,长针眼。[非妄而何也?思踏悬崖,足心酸涩者:悬崖未登],还没有登到悬崖,[只思践踏,而足心酸涩。与酢梅未食但谈说,而口中水出,可以类推而知,同一例也]。

  [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此法合。前举二喻,皆自法为喻,都是意识悬想之境],为什么悬想?不是亲临其境,你也没有吃到酸梅,也没有真正站到悬崖边,统统没有!所以,[举体虚妄],我们的想举体是虚妄。[一切想阴]都是这样。[当知亦复如谈说酢梅,思踏悬崖,同一虚妄。一喻顺境之想,一喻逆境之想。初举喻合法竟]。顺境,吃到这个酸梅是顺境。站在悬崖旁边就逆境,统统是妄想。

  [午二 就喻详辨]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阿难!如是酢[梅之]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意思是说:为什么会跑出口呢?阿难,如是酢梅之说,产生口水,绝对不是从梅而生出口水,也绝对不是单一个口就会生出口水。

  [酢说文字不足,应云酢梅之说,所引之水,不从酢梅而生,非从口入而出,此双开两途,以明想妄非实]。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先解释一下:如是口中,为什么产生了水?阿难!这种情形是怎么产生的呢?好!你来究竟分析一下,到底这个口中之水,第一个,若梅生者,如果只有酸梅产生的,梅合自谈就是酸梅自己说话了:我很酸喔!如果这个口水是单一的酸梅所产生的,那么,酸合自谈,又何必待人说?我们都知道,酸梅不会自己说:我很酸!一定要人说,何待人说?是不是?所以,这个酸梅不会自己产生口水的。好!第二个角度,若从口出,如果说这个口中的水,是口中自已产生口水的,自合口闻,那么,你这个嘴巴,自己就会听闻到酸梅,酸梅,嘴巴自己就能够听闻,自合口闻,口闻就是嘴巴有听闻的能力;我们都知道,能听闻一定是耳朵,嘴巴不能听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如果这个口水是嘴巴自己出的,不必借重于耳朵,好!那么,就是自合口闻,那么,嘴巴自己听闻就好了,又何需待耳朵听闻说:嗯!酸梅是酸的,口水才流出来。意思就是:单口不出口水,只有嘴巴,不能产生口水。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这个水,如果只有从耳朵听闻,耳朵听闻,就自己会产生水,那么,耳朵为什么不会流出口水?你也从来没有看过耳朵会流出口水。所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这在表达什么?一切法无生,缘起而生,缘起生,就是一切法无生,缘生就是妄想生,就是妄生,虚妄而生。

  诸位!梅不自生,口不自生,耳不自生。再讲一遍:单一梅不生口水,单口不生口水,单耳不生口水,三个加起来产生口水,却是妄,每一个单一分析却是无生,无生加无生加无生,其实仍然是无生。那么,缘生,其实空性就是无生,所以,缘生就是幻,这个重点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口水是缘生,缘生其实就是无生。单一去分析、剖析每一个相,其实当体即空,就是无生。那么,无生,虚妄缘生就是无生,这个在强调这个。

  [梅生口入,皆指水言。如是口中之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若谓此水从酢梅而生,则梅合当自谈,自出其水,何待人说而后口中水出耶?梅不谈,则此水不从梅生也,明矣]。酸梅不会自己说:我很酸!叫做梅不谈;这个文字太简单了,实在简单,因为简单到实在看不懂。梅不谈,意思就是酸梅不会自己说:我很酸!要看这个,还是要有一点功夫。

  [若谓此水从口入而出者,则闻酢梅者,应合是口,何须更待耳闻],如果说口中水是嘴巴自己跑出来的,则闻酢梅者,应合是口,那么,听到这个酸梅,应该是口自己讲自己闻,[待]就是借重于,这个[待]用[等待],力道不大,要[借重于],又何需更待、更借重于耳朵来闻?这个就完全符合注解的意思,又何必借重于耳朵的闻呢?[而后口中水出耶?口不闻],口当然不能如耳之能闻。[则此水非徙口入也,明矣]。因为口也不生口水。[若触耳闻酢梅,故有水出者],如果这个触动了耳闻,这个[触]就是触动。若触动了耳闻,这个酢梅所以才有水出者,[则此水何不从耳中流出],为什么听了以后,却这个口水从口中流出来呢?[而转从口中流出耶]?意思是:单耳也不能出口水;那么梅、酢梅不能出口水;单口不能出口水;单耳也不能出口水。要梅、口、耳缘起,一切法本来无生,现在缘生;所以,缘生如幻,缘生就是无生,无生,缘起如幻,好象有那么一回事儿,好像真的有东西很好吃;又好象有那种东西很难吃,我们被绑死在好吃、不好吃的烦恼里面。[耳不出,则此水非耳所致也],这个水不是耳朵所致,[又明矣]。

  [思踏悬崖,与说相类]。

  前面举酢梅,这个例子已经很足够了,推论到说单单用想像的思踏,一个人一想到站在这个悬崖边,快掉下去的时候。与说相类,与口说,[说]就是口说,口说什么呢?酢梅,相类就是相类似,相似类就是可以类推,[相]就是相似;[类]就是可以类推,意思就是在这里不重复讲的意思。思踏悬崖,与说相类。

  [思想自身,足踏万丈悬崖之上,足心酸涩,与口说酢梅相似,可以类推。若合上文如是崖想所生酸涩,不从崖生,非从足入。若崖生者,崖合自思,何待人想,若从足入,自合足想,何待心思?若独心思,此酸涩何不心中而出?若知此水与他酸涩,二处皆无所从来,则幻妄称相也,明矣。二就喻详辨竟]。所以,你眼睛看、耳朵闻,一切尽是幻,幻当体即空,心性如如不动,即是真。

  [午三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而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准上可知,此结相妄性真]。诸位!相妄性真,这个道出修行的根本,就是不可以在相上妄加种种的言语、种种的推论、种种的诤论、种种的阐释,就是在相…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五阴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