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講到酸梅,口中自然出水,沒有吃到酸梅,只是聽到而已,口中自然流出口水。思蹋懸崖,蹋就是足踐,就是腳站在這個懸崖邊,只是用想的而已喔!前面只是用談的,沒有吃到酸梅;現在只想到站在懸崖的旁邊,足心酸澀;我們自己做夢就夢過,跑~~突然從懸崖掉下去,突然就醒過來了!每一個人都會做過這種夢。如果晚上水喝多了,晚上就一直急著要找廁所~~沒有嗎?大家都有這個經驗是不是?
[此顯想陰即藏性]。想陰當體即空就是藏性。[想亦遍行心所之一,以緣慮爲義],以攀緣思慮來作定義,什麼叫想?想就是攀緣外境,同是思慮。也可以講緣慮爲義,這個也講說對內,單一的,緣慮就是;對內攀緣那個能思慮的,叫做想。如果把二個字分開來,會攀緣思慮的,這個叫做想;那麼單一的,如果說緣慮,也就是從內部來講,這個思慮,它能夠緣到內在裏面的,想的比較深叫做思,所以,用[想]包括一切。[能安立自境分齊]。自境分齊,譬如說:眼對色來安,眼安色塵;耳安聲塵;緣慮就是意識所安。意識安什麼?意識就是安想,就是安緣慮,叫做自境分齊。安立自境分齊,也就是說:六根都有自己的範圍,分齊就是自己的範圍。眼對這個明、暗,還有色、空這個範疇。耳朵才對動靜,自己安自己的範疇,那麼這個意識心就安什麼?安緣慮。
[諸識雖皆能安立自境,而意識偏強,以能緣慮叁世境故],能緣過去,能緣現在,能緣未來。[即以意識爲想陰。此亦就自法爲喻,單取意識之懸遠想像。譬如有人,亦假設一人,談說酢梅(以梅酸如酢故以稱之),口中自然水出。酢梅是所想之境],並不是真正吃到了酢梅、酸梅。[梅雖未食,但談說懸想,即能令口中出水,故下文雲,想陰是融通妄想]。爲什麼要講融通呢?融通內外,色、聲、香、味、觸,融通裏面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融內外叫做融通妄想。
[昔日曹操出兵,兵行失路],走錯路了,迷路了,[口渴無水。乃下令曰:大家速行,過去不遠有大梅林,梅子甚多,可以摘食。兵聞梅想梅],曹操的兵就想到要吃酸梅,[口中水出,操有權宜],曹操有權宜,[知望梅可止渴。又譚子雲:有言臭腐之狀,則辄有所哕;聞珍羞之名,則妄有所咽者],這什麼意思呢?[有]就是有的人,[言]就只是說一說而已。有的人這個嘴巴只是說一說;哎呀!這個臭豆腐很臭啊!或者是這個屍體很臭啊,腐爛了!只是講而已。譬如:檢察官、法醫到謀殺的現場,這個人已經死了一個禮拜了,屍體臭不可聞,一般人沒有因緣接觸屍體,惡臭、流膿。這檢察官、法醫就說:我們幹這個職業的,老是跟這個屍體接觸,很臭。旁邊的妻兒一聽到,哇!就跑到後面去。則辄有所哕,這個[哕]就是嘔吐的時候只發出聲音,而吐不出東西來,幹嘔的意思。只聽到這個屍體很臭很臭,嘔吐的時候只發出聲音;但是吐不出東西,叫做哕。如果這個色身這麼可愛,死的時候爲什麼那麼臭?所以,佛陀在《阿含經》講:這個色身要存燒想,你所可愛的東西,放一把火燒了,要常常這樣觀想,叫做燒想。就是你覺得世間上什麼最可愛的,佛陀教我們:你觀想一下,放一把火燒了試試看,燒後成灰,那到底可不可愛?那個可愛,你所有對這個相上的執著,你會冷卻叁分。愛得死去活來,發生一場火災,看到屍體被燒到焦黑,那個可愛、那個美都沒有了,沒有了!這個世間,看到究竟處就不會迷惑。
才聞到珍馐,哎呀!這個很香啊,香噴噴!尤其我們現在電視節目,美食專家,要炒幾分鍾、要什麼浸泡、要加入什麼佐料,聽到這個珍馐不得了!還沒有吃到就妄有所咽,好象吃到了。最近在廣告這個粽子,粽子裏面是包什麼什麼的,談了以後,好象是很想去吃一顆。有一個小姐說一天吃叁顆粽子,眼睛上長了針刺,因爲那糯米做的東西,還是不能吃太多。以前我媽媽說,偷看人家大便的時候會長針刺,結果不需要,吃粽子就會長針刺,長針眼。[非妄而何也?思踏懸崖,足心酸澀者:懸崖未登],還沒有登到懸崖,[只思踐踏,而足心酸澀。與酢梅未食但談說,而口中水出,可以類推而知,同一例也]。
[想陰當知,亦複如是]。
[此法合。前舉二喻,皆自法爲喻,都是意識懸想之境],爲什麼懸想?不是親臨其境,你也沒有吃到酸梅,也沒有真正站到懸崖邊,統統沒有!所以,[舉體虛妄],我們的想舉體是虛妄。[一切想陰]都是這樣。[當知亦複如談說酢梅,思踏懸崖,同一虛妄。一喻順境之想,一喻逆境之想。初舉喻合法竟]。順境,吃到這個酸梅是順境。站在懸崖旁邊就逆境,統統是妄想。
[午二 就喻詳辨]
[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
阿難!如是酢[梅之]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意思是說:爲什麼會跑出口呢?阿難,如是酢梅之說,産生口水,絕對不是從梅而生出口水,也絕對不是單一個口就會生出口水。
[酢說文字不足,應雲酢梅之說,所引之水,不從酢梅而生,非從口入而出,此雙開兩途,以明想妄非實]。
[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先解釋一下:如是口中,爲什麼産生了水?阿難!這種情形是怎麼産生的呢?好!你來究竟分析一下,到底這個口中之水,第一個,若梅生者,如果只有酸梅産生的,梅合自談就是酸梅自己說話了:我很酸喔!如果這個口水是單一的酸梅所産生的,那麼,酸合自談,又何必待人說?我們都知道,酸梅不會自己說:我很酸!一定要人說,何待人說?是不是?所以,這個酸梅不會自己産生口水的。好!第二個角度,若從口出,如果說這個口中的水,是口中自已産生口水的,自合口聞,那麼,你這個嘴巴,自己就會聽聞到酸梅,酸梅,嘴巴自己就能夠聽聞,自合口聞,口聞就是嘴巴有聽聞的能力;我們都知道,能聽聞一定是耳朵,嘴巴不能聽聞;這一句的意思就是如果這個口水是嘴巴自己出的,不必借重于耳朵,好!那麼,就是自合口聞,那麼,嘴巴自己聽聞就好了,又何需待耳朵聽聞說:嗯!酸梅是酸的,口水才流出來。意思就是:單口不出口水,只有嘴巴,不能産生口水。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這個水,如果只有從耳朵聽聞,耳朵聽聞,就自己會産生水,那麼,耳朵爲什麼不會流出口水?你也從來沒有看過耳朵會流出口水。所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這在表達什麼?一切法無生,緣起而生,緣起生,就是一切法無生,緣生就是妄想生,就是妄生,虛妄而生。
諸位!梅不自生,口不自生,耳不自生。再講一遍:單一梅不生口水,單口不生口水,單耳不生口水,叁個加起來産生口水,卻是妄,每一個單一分析卻是無生,無生加無生加無生,其實仍然是無生。那麼,緣生,其實空性就是無生,所以,緣生就是幻,這個重點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口水是緣生,緣生其實就是無生。單一去分析、剖析每一個相,其實當體即空,就是無生。那麼,無生,虛妄緣生就是無生,這個在強調這個。
[梅生口入,皆指水言。如是口中之水,不從梅生,非從口入;若謂此水從酢梅而生,則梅合當自談,自出其水,何待人說而後口中水出耶?梅不談,則此水不從梅生也,明矣]。酸梅不會自己說:我很酸!叫做梅不談;這個文字太簡單了,實在簡單,因爲簡單到實在看不懂。梅不談,意思就是酸梅不會自己說:我很酸!要看這個,還是要有一點功夫。
[若謂此水從口入而出者,則聞酢梅者,應合是口,何須更待耳聞],如果說口中水是嘴巴自己跑出來的,則聞酢梅者,應合是口,那麼,聽到這個酸梅,應該是口自己講自己聞,[待]就是借重于,這個[待]用[等待],力道不大,要[借重于],又何需更待、更借重于耳朵來聞?這個就完全符合注解的意思,又何必借重于耳朵的聞呢?[而後口中水出耶?口不聞],口當然不能如耳之能聞。[則此水非徙口入也,明矣]。因爲口也不生口水。[若觸耳聞酢梅,故有水出者],如果這個觸動了耳聞,這個[觸]就是觸動。若觸動了耳聞,這個酢梅所以才有水出者,[則此水何不從耳中流出],爲什麼聽了以後,卻這個口水從口中流出來呢?[而轉從口中流出耶]?意思是:單耳也不能出口水;那麼梅、酢梅不能出口水;單口不能出口水;單耳也不能出口水。要梅、口、耳緣起,一切法本來無生,現在緣生;所以,緣生如幻,緣生就是無生,無生,緣起如幻,好象有那麼一回事兒,好像真的有東西很好吃;又好象有那種東西很難吃,我們被綁死在好吃、不好吃的煩惱裏面。[耳不出,則此水非耳所致也],這個水不是耳朵所致,[又明矣]。
[思踏懸崖,與說相類]。
前面舉酢梅,這個例子已經很足夠了,推論到說單單用想像的思踏,一個人一想到站在這個懸崖邊,快掉下去的時候。與說相類,與口說,[說]就是口說,口說什麼呢?酢梅,相類就是相類似,相似類就是可以類推,[相]就是相似;[類]就是可以類推,意思就是在這裏不重複講的意思。思踏懸崖,與說相類。
[思想自身,足踏萬丈懸崖之上,足心酸澀,與口說酢梅相似,可以類推。若合上文如是崖想所生酸澀,不從崖生,非從足入。若崖生者,崖合自思,何待人想,若從足入,自合足想,何待心思?若獨心思,此酸澀何不心中而出?若知此水與他酸澀,二處皆無所從來,則幻妄稱相也,明矣。二就喻詳辨竟]。所以,你眼睛看、耳朵聞,一切盡是幻,幻當體即空,心性如如不動,即是真。
[午叁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而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准上可知,此結相妄性真]。諸位!相妄性真,這個道出修行的根本,就是不可以在相上妄加種種的言語、種種的推論、種種的诤論、種種的闡釋,就是在相…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五陰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