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观察看看,人数如果很少一律都坐楼下,楼上不要……我们替常住省钱,还要开冷气、电视、电灯,这是十方的钱,血汗的钱,我们还是要珍惜,懂得因果,都到楼下来坐就好了,楼下的位子还有剩,对不对?如果人多再开二楼。)把这四法归纳来说,便是一切恶法需要断除的,应该拿出最大的勇气来断除,至于还未生起的恶法,同样要以大无畏的精神予以遏止;在另一方面,还未生起的功德善法,要想办法使之生起,已经生起的功德善法,要继续不断地使之增加。不论断恶生善,都要精进勇猛地去做,不是马虎可以完成的。但在这里,有一个字须要注意的,就是正字。(要正,)因为勤劳,是通于善恶的,如不是如法如律的精勤,不持不可以说为善,相反的,还是极大的罪恶,(极大的罪恶,所以有的伤害到佛教,还认为他为了正义,这是极大的罪恶,他自己认为他在为善,他不知道他是在伤害,伤害佛教,)所以修学佛法的人,定要以四正勤为断恶生善的动力。 (再来,)【神足(就是四如意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这是所修的四神足,亦有译为四如意足的,(这是修禅、定的一种重要的,)即欲、(这个欲不是欲望的欲,这个欲是希望的,进入一个定的开始,欲,欲,欲神足,就是坚定自己的想法,我们要修定,欲,欲神足;)勤、(就是精进修定;)心、(观照;)观四者。(欲、勤、心、观四者,)这是侧重在定方面修学的,如能依此修去,就可得到神通。神通是果,四法是因,所以此中有着因果关系。为什么修此才得如意足?《智度论》说:在行者修习四正勤时,由于内心小小散乱,现以欲等(这是表示是个欲等就是包括四个,欲、勤、心、观等)定法摄心,(定心摄心,)所以名为如意足。譬如美妙饮食,放少少盐是没有味的,得到恰到好处的盐量,则其味足而如意了。有人这样说道:讲到定,在四念处及四正勤中已有,为什么不名如意足?当知彼二行门虽已有定,因为智慧及精进力强,而定力极为薄弱,行者不得如意愿,所以不名如意足。(譬如说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你要不要学佛?要。要不要了生死?要。为什么?所受有没有如意呢?不如意。为什么?定力不够伏不下那个烦恼,心情七上八下,不服、不满、不能相应,他想要了生死很想要用功,为什么所行不如意呢?因为没有办法降伏那颗心,他没有定力伏住那个不满,所以克服不了,克服不了,有智慧、精进力强没有用,他没有定力,所以定力是很重要的一环,临命终你要念佛,你一定要念到能定,你才有办法一心不乱,这个就是定,对不对?任何事情要在定力里面定,他才有办法成就世出世间法,所以我们要有定力,要有定力,你有定力所做如意,为什么?动摇不了你,它才不会动摇我们,我们才不会跟着情绪修行,情绪高涨,情绪低落,修行人用情绪来修行,他没有办法修行,所以要用定力,)以此神足庄严,便能恒令身心,获得轻安快乐,且其轻安快乐,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 【五根庄严故,】此下是明所修的五根:一、【深信坚固,】是信根。(这个最重要,)谓我们所起的信念,要深刻诚恳,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很坚定地而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对三宝不要有成见,不要有成见,要放下,放下,哪一间道场好坏跟我们没有关系,我常跟他们说:你没有那种体力,你一个人要跑几间道场。我常常跟他们说:你如果看这间道场很妥当,看这个善知识很妥当,你就是跟着他,一个人一生,如果跟随一个善知识始终不变,那个人保证解脱,一个人一生如果跟随一个善知识始终不变,保证解脱。为什么?最大的善知识到最后就是他自己,他对师父有信心什么人最好?他本身最好。《金刚经》讲的: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他本身就是得到最大的利益,你对我有信心于我有何助益?没有。对谁有帮助?对你有帮助。信心清净,我对三宝信心清净,坚固不坏,我就是接近实相了,即生实相,就是这样子,你对师父没有信心,是伤害到你的法身慧命,不是伤害到我,我对你们是很有信心的,对不对?为什么?不增也不减,简单讲你的生死与我无关,是不是?所以我们的信心清净、坚固,对每一个修行人都是有好处的,有好处的。)二、【精神匪懈】是精进根。谓我们对于所修的道法,要精进勇猛的,勤求不息的,努力行去,绝对不可有一时一刻地懈怠。三、【常无迷妄】是念根。谓我们对于所修的道法,要念兹在兹的(念兹在兹就是念念不忘,念念不忘,)唯此一念,更没有其他的念头夹杂在里面,以免忘失自己所修的道法。四、【寂然调顺】是定根。谓我们从一心不乱中,使身心寂然不动,令诸根安然调顺。五、【断诸烦恼】是慧根。谓我们虽修如上诸行,假定没有智慧,烦恼还是不能断的,现因进一步地从定发慧,所以便能以智慧力断除一切烦恼。(断除一切烦恼。) 【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这是所修的五力,力是力量,其内容就是五根所说的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的内容既是一个,为什么要分开来说?《婆沙》(就是《婆沙论》,这个《婆沙论》叫做《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略称为《大毘婆沙论》或者叫做《婆沙》,或者叫做《婆沙论》,总共有两百卷,唐朝的玄奘大师翻译的,收在《大正藏》第二十七册,是部派佛教教理的集大成,部派佛教,就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再来就是大乘的思想,最后就是密宗的思想,是分四个阶段,部派佛教分裂状态,部派。它里面有说,在《婆沙论》一百四十一卷,)百四十一(上面加一个字,加“卷”,《婆沙》卷百四十一,就是一百四十一卷这样子,不然你突然看到《婆沙》百四十一,你会看不懂,所以《婆沙》加一个卷,就是《婆沙论》第一百四十一卷,)这样分别地告诉我们:“能生善法故名为根,(能生善法这个叫做根,)能破恶法故名为力。(增加力量,)有说:不可倾倒(这个倒画叉,这个“倒”画叉,档可倾动)名(叫做)根,能摧伏他名力,有说,势用增上义是根,不可屈伏义是力。(势用增上义这是根,势用增上,不可屈伏义是力。)若以位别:下位名根,上位名力;若以实义,一一位中,皆具二种”。如简单地说: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名之为力。如所种树,经过浇水施肥,而于土中生根,虽说根已发生,但还没有力量,一经大风吹袭,很快便被吹倒,设若年久根深,于中发生力量,大风就不易吹倒。对于上面的五根,如果继续地去修,(就会产生定力,)发生强大的力量,就可众怨尽灭,无有能破坏的了。佛法行者,如果真实修行,有了相当工夫,天魔外道以及过去怨敌,便会来破坏你,扰乱你,打击你,使你不能安心地修行,这时就要看你本身修行的力量如何了?如你修持的力量强,便可对付他,使诸众怨尽灭,不能破坏你的修持,是即从五根中所发生出来的力量。假定自己的工夫不够,那就要为魔怨所扰,再也不能如法修行了。由于这样的关系,所以别说五力。(个别、另外来说五力,五力。) 【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这是所修的七觉支。(七觉支。)一、择法觉支,(选择这个好的,选择好的。)谓于一切法中,分别抉择善法、不善法、无记法,(无记就是非善非恶名为无记。譬如说我们顺手拿着这个杯子起来,你不能说是善是恶,我们这样看过去这个墙壁,无意义地看过这个墙壁,你不能说这是善是恶,在没有很特意的举动之下,这个统统叫做无记。这个统统叫做无记。我到公园走一走,这个也是无记,不是说有什么善什么恶,他在公园看到一只狗,拿棍子起来打它这是恶,恶的观念,这就是恶,那只狗和你无怨无仇,你拿棍子打它做什么?恶的念头就是上来了,那个叫做恶的念头,接下来看一看很对不起它,买一块面包补偿它,这个算是善的念头,善的念头,对不对?所以说:择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并且了达诸法自性的不可得,(自性不可得就是说,没有一种永恒的体性,就像《俱舍论》里面讲的一句话,就是说所有的缘起都是无量的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所以本无自性一切法不可得,意思是说所有的法都是由微尘,极微尘颗粒所构成的一个假相,包括我们这个色身,包括我们这个色身,也是颗粒微尘化学的元素,所造成的假相而已,不是真实的东西。)名为择法觉支。二、精进觉支,谓于所应修学的诸法,精进勇猛,不懈不废地去修。三、喜觉支,谓于如法修行中,获得真实智慧,从真智慧中生喜,名为喜觉支。四、轻安觉支,谓于禅定的实践中,所发出的身心轻安。五、念觉支,谓对于所修善法,忆念不忘。六、定觉支,谓于所修定法,不散不乱,名之为定。七、行舍觉支,谓于一切法,不著不依止,(不依止就是没有能所,不著就是没有颠倒没有执著,不依止就是绝对的意思,不依止就是没有能没有所,没有能依靠没有所依靠的东西,没有能所叫做不依止,)亦不见是舍心,(是不著,不见,没有著舍心,亦不见是舍心,也没有说看到一个这样的东西,没有,当体即空,)是名行舍觉支。这七者为什么都叫觉支?当知觉即菩提,所以有时称为七菩提分。支与分都是条件的意思,或者说为因素。谓诸行者,若要证到菩提,获得觉悟,必须依照这七个条件去做,由这七大因素,一定可以获得觉悟,证入菩提,所以名为七觉支。既然证悟菩提,对一切法无不通达,当然便能常善觉悟一切诸法。吾人现在所以不能觉悟一切诸法,原因就在未能依照七觉支去如法实践。 【正道(就是八正道,如果多一个“八”那就是很清楚了,八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这是所修的八正道。(八正道当然是对八邪道所讲的,也不能著有一个八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站在修学佛法的立场说,八正道确是最极重要的法门。佛曾对须跋陀罗说过:一个人能否证到四沙门果,(就是四果阿罗汉,…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