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P71

  ..續本文上一頁,要觀察看看,人數如果很少一律都坐樓下,樓上不要……我們替常住省錢,還要開冷氣、電視、電燈,這是十方的錢,血汗的錢,我們還是要珍惜,懂得因果,都到樓下來坐就好了,樓下的位子還有剩,對不對?如果人多再開二樓。)把這四法歸納來說,便是一切惡法需要斷除的,應該拿出最大的勇氣來斷除,至于還未生起的惡法,同樣要以大無畏的精神予以遏止;在另一方面,還未生起的功德善法,要想辦法使之生起,已經生起的功德善法,要繼續不斷地使之增加。不論斷惡生善,都要精進勇猛地去做,不是馬虎可以完成的。但在這裏,有一個字須要注意的,就是正字。(要正,)因爲勤勞,是通于善惡的,如不是如法如律的精勤,不持不可以說爲善,相反的,還是極大的罪惡,(極大的罪惡,所以有的傷害到佛教,還認爲他爲了正義,這是極大的罪惡,他自己認爲他在爲善,他不知道他是在傷害,傷害佛教,)所以修學佛法的人,定要以四正勤爲斷惡生善的動力。 (再來,)【神足(就是四如意足,)莊嚴故,恒令身心輕安、快樂。】這是所修的四神足,亦有譯爲四如意足的,(這是修禅、定的一種重要的,)即欲、(這個欲不是欲望的欲,這個欲是希望的,進入一個定的開始,欲,欲,欲神足,就是堅定自己的想法,我們要修定,欲,欲神足;)勤、(就是精進修定;)心、(觀照;)觀四者。(欲、勤、心、觀四者,)這是側重在定方面修學的,如能依此修去,就可得到神通。神通是果,四法是因,所以此中有著因果關系。爲什麼修此才得如意足?《智度論》說:在行者修習四正勤時,由于內心小小散亂,現以欲等(這是表示是個欲等就是包括四個,欲、勤、心、觀等)定法攝心,(定心攝心,)所以名爲如意足。譬如美妙飲食,放少少鹽是沒有味的,得到恰到好處的鹽量,則其味足而如意了。有人這樣說道:講到定,在四念處及四正勤中已有,爲什麼不名如意足?當知彼二行門雖已有定,因爲智慧及精進力強,而定力極爲薄弱,行者不得如意願,所以不名如意足。(譬如說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子,你要不要學佛?要。要不要了生死?要。爲什麼?所受有沒有如意呢?不如意。爲什麼?定力不夠伏不下那個煩惱,心情七上八下,不服、不滿、不能相應,他想要了生死很想要用功,爲什麼所行不如意呢?因爲沒有辦法降伏那顆心,他沒有定力伏住那個不滿,所以克服不了,克服不了,有智慧、精進力強沒有用,他沒有定力,所以定力是很重要的一環,臨命終你要念佛,你一定要念到能定,你才有辦法一心不亂,這個就是定,對不對?任何事情要在定力裏面定,他才有辦法成就世出世間法,所以我們要有定力,要有定力,你有定力所做如意,爲什麼?動搖不了你,它才不會動搖我們,我們才不會跟著情緒修行,情緒高漲,情緒低落,修行人用情緒來修行,他沒有辦法修行,所以要用定力,)以此神足莊嚴,便能恒令身心,獲得輕安快樂,且其輕安快樂,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 【五根莊嚴故,】此下是明所修的五根:一、【深信堅固,】是信根。(這個最重要,)謂我們所起的信念,要深刻誠懇,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很堅定地而不動搖自己的信念。(對叁寶不要有成見,不要有成見,要放下,放下,哪一間道場好壞跟我們沒有關系,我常跟他們說:你沒有那種體力,你一個人要跑幾間道場。我常常跟他們說:你如果看這間道場很妥當,看這個善知識很妥當,你就是跟著他,一個人一生,如果跟隨一個善知識始終不變,那個人保證解脫,一個人一生如果跟隨一個善知識始終不變,保證解脫。爲什麼?最大的善知識到最後就是他自己,他對師父有信心什麼人最好?他本身最好。《金剛經》講的:信心清淨,即生實相。他本身就是得到最大的利益,你對我有信心于我有何助益?沒有。對誰有幫助?對你有幫助。信心清淨,我對叁寶信心清淨,堅固不壞,我就是接近實相了,即生實相,就是這樣子,你對師父沒有信心,是傷害到你的法身慧命,不是傷害到我,我對你們是很有信心的,對不對?爲什麼?不增也不減,簡單講你的生死與我無關,是不是?所以我們的信心清淨、堅固,對每一個修行人都是有好處的,有好處的。)二、【精神匪懈】是精進根。謂我們對于所修的道法,要精進勇猛的,勤求不息的,努力行去,絕對不可有一時一刻地懈怠。叁、【常無迷妄】是念根。謂我們對于所修的道法,要念茲在茲的(念茲在茲就是念念不忘,念念不忘,)唯此一念,更沒有其他的念頭夾雜在裏面,以免忘失自己所修的道法。四、【寂然調順】是定根。謂我們從一心不亂中,使身心寂然不動,令諸根安然調順。五、【斷諸煩惱】是慧根。謂我們雖修如上諸行,假定沒有智慧,煩惱還是不能斷的,現因進一步地從定發慧,所以便能以智慧力斷除一切煩惱。(斷除一切煩惱。) 【力莊嚴故,衆怨盡滅,無能壞者。】這是所修的五力,力是力量,其內容就是五根所說的信、進、念、定、慧。五根五力的內容既是一個,爲什麼要分開來說?《婆沙》(就是《婆沙論》,這個《婆沙論》叫做《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略稱爲《大毘婆沙論》或者叫做《婆沙》,或者叫做《婆沙論》,總共有兩百卷,唐朝的玄奘大師翻譯的,收在《大正藏》第二十七冊,是部派佛教教理的集大成,部派佛教,就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再來就是大乘的思想,最後就是密宗的思想,是分四個階段,部派佛教分裂狀態,部派。它裏面有說,在《婆沙論》一百四十一卷,)百四十一(上面加一個字,加“卷”,《婆沙》卷百四十一,就是一百四十一卷這樣子,不然你突然看到《婆沙》百四十一,你會看不懂,所以《婆沙》加一個卷,就是《婆沙論》第一百四十一卷,)這樣分別地告訴我們:“能生善法故名爲根,(能生善法這個叫做根,)能破惡法故名爲力。(增加力量,)有說:不可傾倒(這個倒畫叉,這個“倒”畫叉,檔可傾動)名(叫做)根,能摧伏他名力,有說,勢用增上義是根,不可屈伏義是力。(勢用增上義這是根,勢用增上,不可屈伏義是力。)若以位別:下位名根,上位名力;若以實義,一一位中,皆具二種”。如簡單地說:五根增長,不爲煩惱所壞,名之爲力。如所種樹,經過澆水施肥,而于土中生根,雖說根已發生,但還沒有力量,一經大風吹襲,很快便被吹倒,設若年久根深,于中發生力量,大風就不易吹倒。對于上面的五根,如果繼續地去修,(就會産生定力,)發生強大的力量,就可衆怨盡滅,無有能破壞的了。佛法行者,如果真實修行,有了相當工夫,天魔外道以及過去怨敵,便會來破壞你,擾亂你,打擊你,使你不能安心地修行,這時就要看你本身修行的力量如何了?如你修持的力量強,便可對付他,使諸衆怨盡滅,不能破壞你的修持,是即從五根中所發生出來的力量。假定自己的工夫不夠,那就要爲魔怨所擾,再也不能如法修行了。由于這樣的關系,所以別說五力。(個別、另外來說五力,五力。) 【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這是所修的七覺支。(七覺支。)一、擇法覺支,(選擇這個好的,選擇好的。)謂于一切法中,分別抉擇善法、不善法、無記法,(無記就是非善非惡名爲無記。譬如說我們順手拿著這個杯子起來,你不能說是善是惡,我們這樣看過去這個牆壁,無意義地看過這個牆壁,你不能說這是善是惡,在沒有很特意的舉動之下,這個統統叫做無記。這個統統叫做無記。我到公園走一走,這個也是無記,不是說有什麼善什麼惡,他在公園看到一只狗,拿棍子起來打它這是惡,惡的觀念,這就是惡,那只狗和你無怨無仇,你拿棍子打它做什麼?惡的念頭就是上來了,那個叫做惡的念頭,接下來看一看很對不起它,買一塊面包補償它,這個算是善的念頭,善的念頭,對不對?所以說:擇善法、不善法、無記法,)並且了達諸法自性的不可得,(自性不可得就是說,沒有一種永恒的體性,就像《俱舍論》裏面講的一句話,就是說所有的緣起都是無量的顆粒微塵所構成的,所以本無自性一切法不可得,意思是說所有的法都是由微塵,極微塵顆粒所構成的一個假相,包括我們這個色身,包括我們這個色身,也是顆粒微塵化學的元素,所造成的假相而已,不是真實的東西。)名爲擇法覺支。二、精進覺支,謂于所應修學的諸法,精進勇猛,不懈不廢地去修。叁、喜覺支,謂于如法修行中,獲得真實智慧,從真智慧中生喜,名爲喜覺支。四、輕安覺支,謂于禅定的實踐中,所發出的身心輕安。五、念覺支,謂對于所修善法,憶念不忘。六、定覺支,謂于所修定法,不散不亂,名之爲定。七、行舍覺支,謂于一切法,不著不依止,(不依止就是沒有能所,不著就是沒有顛倒沒有執著,不依止就是絕對的意思,不依止就是沒有能沒有所,沒有能依靠沒有所依靠的東西,沒有能所叫做不依止,)亦不見是舍心,(是不著,不見,沒有著舍心,亦不見是舍心,也沒有說看到一個這樣的東西,沒有,當體即空,)是名行舍覺支。這七者爲什麼都叫覺支?當知覺即菩提,所以有時稱爲七菩提分。支與分都是條件的意思,或者說爲因素。謂諸行者,若要證到菩提,獲得覺悟,必須依照這七個條件去做,由這七大因素,一定可以獲得覺悟,證入菩提,所以名爲七覺支。既然證悟菩提,對一切法無不通達,當然便能常善覺悟一切諸法。吾人現在所以不能覺悟一切諸法,原因就在未能依照七覺支去如法實踐。 【正道(就是八正道,如果多一個“八”那就是很清楚了,八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這是所修的八正道。(八正道當然是對八邪道所講的,也不能著有一個八正道,)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站在修學佛法的立場說,八正道確是最極重要的法門。佛曾對須跋陀羅說過:一個人能否證到四沙門果,(就是四果阿羅漢,…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