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P72

  ..續本文上一頁)就看他是否依照八正道去修。依八正道行的,便得四沙門果,不依八正道行的,就不得四沙門果。經中又將八正道分爲世間的與出世間的兩種,如不能修出世間的八正道,依世間的八正道去行也好。于(其當)中,最重要的是正見,修好世間的正見,那你在百生、千生中,總在天上人間走來走去,(你如果有正知正見,)再也不會墮落到惡道中去。(所以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簡單說就是說,今天我是有正念的法師,今天我到基督教、天主教,無論是回教乃至乩童,我走到哪裏就是和他們混在一起,我都不會迷失,因爲我有正念,我所用的方法都叫做方便善巧,我有正念。一個沒有正念的人來到佛教,他雖然身穿出家衣服,受叁壇大戒也是邪魔外道,那就是佛門的外道。爲什麼?他沒有正見,沒有正見。他說的不是正法,只是穿出家衣服那種是可怕。爲什麼?會迷惑人,會迷惑人,所以你看他如果對佛法的體驗不是很深,所講的不是法叫做故事,你注意看統統是故事,人家如果寫信來問,都講故事。回答人家都是現實當中母子如何、神位如何,地理風水如何,種種的家庭環境如何、煩惱……,說來說去說不到法,你摸不著頭緒,你不知道他在講什麼,如果講就是在回答人家的問題,世間法,世間法。道本無形,何假言說。道本來就是無形的,哪裏是你用嘴巴可以說的,對不對?講得出來就不是道,因此我們要了解,你說他穿著出家衣服在講經,那也只能說勸善,叫做勸善。哪有講到這個道。道是無形的,本自不生滅的那才叫做道,所以說法有很多,問題是跟錯了人走錯了路,怎麼死你都不知道,你又自己沒有那種智慧,所以說,其實我們現在講話也是有矛盾,說你要親近善知識,你要有正知正見,其實這一句問題很大,對于一個初學者,他知道什麼叫做善知識,我問你:他知道什麼?是什麼東西?他知道什麼?他知道什麼是正知正見?他覺得他講得很有道理,對不對?你如果講到他說得不好,他說你嫉妒人家,對不對?是不是?他說你嫉妒人家,其實明眼人知道,什麼是正知正見?對于初學者他說什麼叫做正知正見?他根本搞不清楚什麼叫正知正見,他完全不知道什麼叫正知正見是什麼東西?他不知道。所以說起來也很困難。說你要親近善知識要有正見,我告訴你這兩句就是很難了,這兩句就是很難了,所以說佛法急不得,第一就是要久,要很長的時間,內行的看六道,外行的看熱鬧,你如果有正見,保證你不會墮入叁惡道,因爲你所做的統統有正知正見,你了解什麼是因果法。)所以經說:“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這句話你注意看,“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他有正知正見,增上就是你給他的外緣,譬如說我們現在大家聽經聞法,打死不退,我們現在的共修也是很感人,我們現在的共修有叁、四百人,可以說整年度都這樣子,有增加沒有減少,)縱經百千生,不墮于惡道。”(你有正知正見,你經過百千生都不墮于惡道,)不但世間以正見爲主,就是出世亦以正見爲宗。正見修成功了,便可得正智慧常現在前。正見或智慧,是佛法的眼目,得到了這個,就可在佛法的大道上前進,不致有墮坑落塹(這個念qiàn,塹就是深坑)的危險!所以正見是八正道的領導者,一旦見正,(知見正確,)其余一切皆正,如見不正,一切自也不正。(所以我告訴諸位:這個法師有沒有修行,你暫時放下,你要聽聽看他所講的法正不正,依法不依人這就對了,人家如果跟你講你師父的好話和壞話,這個都不重要,你就是依據他……,告訴他一句話,依法不依人。一句話就是解決了,他講的法正不正?正,你就必須依他。譬如說一個人看起來很善良,老實、過午不食乃至修苦行,說出來的都是邪知邪見,能跑你都要趕緊跑,深更半夜都得逃走,怎麼死的你都不知道,把你牽往地獄去,表面看起來很有修行,講出來的知見都有偏差,你跟著他就糟糕了,修行不是看表面的,看他的知見,看他的知見正不正。)本于正見而作正思惟,端正其意志,直向解脫道前進。正語,就是不說虛诳語等,了知這些皆從不實顛倒取相分別生。正業,就是身體上的行爲活動,合于規律,不再造作殺盜淫等的罪業。正命,就是如法地獲得生活的所需,不以不正當的方法,謀取生命的生存。正精進,就是努力于斷惡修善。正念,就是沒有不正當的念頭存在,一心一意的正念現前。(正念現前。我們人的念頭很容易受人影響,很容易受人影響,非常地容易受人影響。)正定,就是于定不著(不執著一個頓點,)不味(不味也是執著的一種,)不作依止,(就沒有能所,)而常安住在靜定中。行者依此八正道行,便可得真解脫,得正智慧現前。 丁四 止觀、方便 止莊嚴故,悉能滌除(就是掃除,洗淨叫做滌,滌除,)一切結使;(結使就是煩惱的別名,打結,打結,結使,你的頭腦打結就是結使,煩惱的別名。)觀莊嚴故,(能觀照,)能如實知諸法自性;(諸法自性就是無自性。)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爲、無爲樂。(這個爲就是有爲,無爲底下加一個之,速得成滿有爲、無爲之樂。這樣意思更清楚。爲就是有爲、無爲,有爲、無爲之樂,統統用種種的止跟觀。) 佛法行者,不但要修叁十七菩提分法,還要修止觀、方便諸行門。止爲止息,一般人們,內心總是具有妄想,終日東想西想的,不是想這個,就是想那個,從來沒有停息過,(所以我們常常說:)所謂心猿意馬,妄想紛飛,就是指此。(一顆心好像猴子,意好像馬,妄想就紛飛就是指這個,)爲什麼會如此?問題在于沒有止的工夫。(心定不下來那沒有辦法,你看現在的年輕人你就知道,他們一時一刻都定不下來,國家要他們不要飙車,他們就拼命地飙車,飙車,飙車,也是在飙車,叫他不要吸毒,他還是吸毒,他的心只叫他止住就沒辦法了,所以人的一生當中沒有佛法實在是很可憐也很悲哀,這一生如果來世間,沒聽到正法、佛法,這一生是白活的,白白地來到這個世間,爲什麼?也是一抷(póu)黃土,人來自于塵土回歸塵土,沒有留下什麼東西,佛陀告訴我們:你來到這個世間,不曾經擁有過任何東西,也不曾經失去過任何東西。佛陀說:我們來到這個世間,不曾經擁有過任何東西,也不曾經失去過任何東西,爲什麼?你不曾帶任何東西來,你也不曾帶任何東西走,就這樣,起點、終點都不可得。)現在所謂修止,就是用一種方便,將不息(沒有辦法停止,)向外奔馳的一念心停止下來,使它不再向外活動,名之爲止。真正把止工夫修好,定能發生這種作用。然而如何修法?謂集中全部精神力量系于一境,(綁在一個境界上,)如將心念系于無常相上,一旦發現它跑開了,便立刻把它捉回來。最初修的時候,當然相當困難,(但是修行要久,)但若久久修習,(你看久久那兩個字就是告訴你,我們一切都要時間,修行,它就是要時間,)使得心意調柔,自然就聽招呼,你要它安住在這境上,它便安住在這境上,決不會再向外馳放的。到了這個時候,便可【悉能滌除一切結使】。(就像演培法師這樣往生就很自在,新加坡的信徒來講,說:農曆年有人去跟演培法師拜年,演培法師就當面告訴他:明年不用來拜年了,明年不用來拜年了,一年前他就知道明年不在了,他就跟信徒說:我能夠活到跟佛陀的年齡,我已經很滿足了。他說:我如果活到跟佛陀的年齡八十歲,我就很滿足了,真的,八十歲就往生了,聽說往生的時候很自在,自知時至。今年來拜年他就跟你說了,明年不用再來拜了,明年不用再來拜年了,他時間……,活到佛陀的年齡,所說的都有兌現,所以不簡單,因爲什麼?他的心定得住,所以自知時至。)結使,在此都指煩惱而言。煩惱本來是很活躍的,現在由于止的力量,逐漸將其壓製下去,甚而予以滌除。 【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這是明所修觀。止是不分別的,觀是有分別的,即以如實觀慧,觀察一切諸法,知其無實自性,無自性即是空。衆生不了諸法本空,以爲各各有實自性,所以于中妄生執著。現因善巧修觀慧故,了達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空性,不可得,沒有一樣真實的東西,譬如說毛巾,沒有實在一樣這種毛巾,永遠的這種東西,它不過是短暫的連續性的存在,你現在說它是毛巾,這是假設的名字,)再也不在上面,妄起實有執著,是爲觀莊嚴的功用。(我們如果了解一切法不可得。這個世間你就是佛,你會活得很快活,怎麼會不快活?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是真的,如夢幻泡影,你想想看這個世間,我們透視、觀照無常、無自性,你看哪一樣……,他執著、痛苦、顛倒,你放不下,哪有這樣,什麼你都看得開。) 【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爲、無爲樂】,(就是有爲、無爲之樂,)這是明修方便所得的利益。不論做什麼事,都不能離開方便,有適當的方便,其事就可順利地完成,沒有適當的方便,其事就很難得到成功。世間法如是,修出世法亦然,此中所說方便,就是通常說的善巧方便,亦即以無所得爲方便,(記住!這幾個字很重要,無所得就是心中很清楚空性,體悟空性相應,做什麼統統叫做方便,沒有什麼叫做對,絕對的對,沒有什麼叫做絕對的不對,內心不起煩惱,處理一切事情這樣就叫做圓滿。不是說,我處理得所有的人都滿意,那是不可能的,釋迦牟尼佛他都沒有辦法處理得大家都滿意,提婆達多每天都要他死,佛陀以無所得的心領導僧團,領導僧團,該做的他都做完了,其他不滿的就不是佛陀的事情了。我們這這樣就好了,做我們該做的工作,你要做得大家都滿意,不可能,拼死了你也不可能。)如是方便,實即智慧的別名。將這方便修好,就可很快地成滿爲無爲樂。有爲樂,即世間的快樂;無爲樂,即出世的快樂。不論你想成就世間的有爲樂,或者你想成就出世的無爲樂,都得依照方便去修,假定沒有方便,所謂爲無爲樂…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