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皆難得以成滿。不過方便要能善用,才能從中得到利益,假定不善運用方便,反而可能産生流弊,所以善巧方便,就成爲行者最重要的行門。 丙叁 結廣 龍王!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十力加一個智,十智力,佛的十種智慧的力量,這個我們在《十四講表》都講得很清楚了,以經典裏也都有解釋過了,)無畏、(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就是佛跟菩薩,不同于二乘人的十八不共法,)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應勤修學! 這是總結指廣的一段文。依十善業而行六度乃至方便的道理說明以後,佛陀又對【龍王】說:你應【當知】道:【此】中所說的【十善業,】不但可以完成上面所說的種種,【乃至能】夠使【令】佛果位上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因爲這樣的關系,【是故汝等】對此十善業道【應勤修學!】十力、四無所畏等,是佛的無上法,不特一般人所不能得,就是出世的叁乘聖者亦不能得,唯佛與佛乃能獲得的,所以說爲佛果位上所有的。 十力:一、處非處智力;(這個因爲我們已經講過,所以就讀一遍,需要解釋的簡單講一下就好。處非處就是哪裏是善處,哪裏不是善處,叁善道是好的。非處,叁惡道是壞的不應該去,這是處非處。)二、業(無量衆生的業,)異熟智力;(就是果報,他的果報。)叁、靜慮等至智力;(這個靜慮解脫等持,靜慮就是定力的意思,定力,他有種種的定力。)四、根上下智力;(了知一切衆生的根器,上下。)五、種種勝解智力;六、種種界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隨念智力;九、宿住死生智力;(他這裏是寫死生,)十、漏盡智力。(斷煩惱,這個因爲都已經講過了,我們今天不在名相上一直解釋,如果在名相上一直解釋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我們也沒有時間,念一遍,如果你忘記了,可以去查《佛學大辭典》,我們不在這個地方再打轉,再浪費時間,因爲這個以前都講過了。)如是十種,爲什麼都稱力?我在《俱舍論頌講記》中說:“謂佛的大智,對于一切的所知境,已經獲得無礙,要想知道什麼,就能知道什麼,甚而至于極久之時,極遠之處,(也沒有說不知道的,)也沒有說是不了知的,所以名之爲力。諸余聖者,雖亦能知境界,但不能夠無礙,所以不名爲力。”《智度論》說:“是十力皆以無礙解脫爲根本,無礙解脫爲增上”。與《俱舍論》說的“于境無礙故”的意思差不多。本此可知,力名能有所辦,用是十種力,增益智慧故,可以破論議師,可以摧伏不順,于諸法中而得自在。 四無所畏:一、正等覺無畏。如佛自言:“我于諸法正等覺者,若有世間沙門、梵志、天魔梵等,依法立難,(立難就是問難,依法來問難,就是故意刁難,)言佛如來于如是法非正等覺,無有是處,(他絕對說法,讓他們每一個都能安穩、了解,)設當有者,(如果有這種人要問難,刻意的問佛陀之難,)我于是事,正見無畏,(因爲他是大徹大悟的聖者,佛是究竟的覺者他當然是無畏,對不對?他說什麼他也不怕,他是真正的不是假冒的,如果佛是冒牌的他當然會害怕,他是真正的怎麼會怕,)故得安隱無怖無畏”。二、漏永盡無畏。(漏就是煩惱,煩惱都盡了,)如佛自言:“我于諸漏(一切煩惱我法二執,)已得永盡,若沙門等,依法立難,(就是問難,)言佛于漏未得永盡,佛爲通釋,無怖畏故”。(無怖畏故。)叁、說障法無畏。“佛說染法必能爲障,(佛說染法一定會障礙,)若外道難言,染非能障,佛爲通釋,無怖畏故”。四、說出苦道(怎麼樣能夠脫離這個苦)無畏。“佛說修道必能出苦,(我們今天學佛做什麼?就是要離苦得樂,我常常這樣講,今天不要說跳出六道輪回,我今天如果沒有在大學時代聽到佛法,今天日子不知道怎麼過,也不知道該怎麼過,就傻傻地坐著看電視,看TVBS新聞報導,然後再煮個點心吃,整天就是這樣子,白天上班賺錢、娶妻、生子,接著要做什麼?生命沒有目的,沒有目標,都不知道,對不對?沒有學佛貪嗔癡去除得了嗎?五欲六塵放得下嗎?不要說六道輪回,說我現在受到佛的恩就無量無邊了,現在就很快活了,很快活,真的,有學佛聽經聞法了解人生宇宙,萬象皆空,緣生緣滅,緣起性空的道理,體悟到這一點就受用不盡了,受用不盡了。以前一直執著的,現在放得下了,對不對?所以說我們不必說六道輪回,說現在學佛就使我們很快活了。)若外難言,道非出苦,佛爲通釋,無怖畏故”。此四無畏,主要是爲顯示自利利他:前二是有關于自利的,後二(後面兩個)是有關于利他的。如《智度論》說:“初二無畏爲自功德具足故,後二無畏爲具足利益衆生故”。 十八不共法:(是十八種不共通之法,意思就是不共通于聲聞跟緣覺,唯有佛、菩薩,特有的十八種功德法,簡單講二乘人沒有,二乘人沒有叫做十八不共法,佛、菩薩不與二乘人共,總共有十八種二乘人望塵莫及。)一、諸佛身無失。二、口無失。叁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己舍。(底下加一個心,沒有一樣他不知道,佛很清楚知道什麼都可以舍。所以無不知己舍心,這個是自己的己,無不知己舍底下加一個心,意思就是佛知道他這個舍心,平等已經達到究竟,世間沒有一樣佛陀放不下的,包括他要犧牲他的生命,佛陀就是如如不動,所以佛陀找到真正的道場,不動名道場,心性如如不動名爲真道場,你要找道場嗎?找這個道場,如如不動才是真正的道場,不是離開講堂跑去那裏,跑去那裏,跑來跑去你找不到的,心如果不安,你走到天涯海角都是一樣的,都是一樣的。)七、欲無減。八、精進無間。(無間就是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間。(無間就是無減的意思。)十一、解脫無間。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就是身口意都運用智慧。)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本來前面所說的十力、四無所畏,再加大悲及叁念住,(等十八法。叁念住是小乘的十八不共法,叁念住就是說對于恭敬聽法的人,我們安住于平等心對待他,這是第一點,于恭敬聽聞者住平等心,第一念住。第二念就更于不恭敬聽聞者住平等心,他在聽經聞法沒有恭敬聽我們開示,我們也是安住平等心。第叁念:對于恭敬聽聞與不恭敬聽聞住平等心,統統安住平等心,就是不要去管對方恭敬不恭敬,我們自己要平等心,學佛就是從我們自己的問題,所以什麼問題你都把它歸咎于這是我內心的問題,我們內心如果有分別、有我執、顛倒,這個世間事情就會産生,要記住!世間事情的産生,就是我們的功夫不夠,所有的生生滅滅的是是非非、善善惡惡,都是因爲我們的不夠,今天我們如果是六祖,今天我們如果是佛祖,安住在空性、無相,世間沒有這種東西,恩恩怨怨、扯來扯去,統統沒有,應念化爲無上的正覺,何以故?能所、畢竟空寂,無量無邊的世界化爲唯心所造,無量無邊的衆生化爲同體大悲,你看他會煩惱什麼東西,他也不覺得他是犧牲,他也不覺得他是委屈,爲什麼?不可得。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學佛學到最高的究竟的極處,就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沒有分別,沒有煩惱。)在小乘佛法中,亦說名爲十八不共法,但以大乘佛法看,這不是真不共法,因聲聞、辟支佛亦有分的,現在說的十八法是真不共法,獨佛能盡遍知,叁乘聖者不能盡知遍知,始終沒有其少分的,所以名爲真不共法。 乙五 明十善業殊勝 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複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鹹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正說分中共分五段,前面已經講了四段,現在來講最後一段,顯示十善業的最極殊勝。十善業行,一般以爲是世間行,是很容易修學的,沒有什麼了不起,殊不知這種看法,完全是大錯特錯。前面說過,此十善業,看來簡單,行來不易,真能將這做得清淨,什麼功德都可出生,所以我們常說:“十善爲五乘之基”。現在這段文,正是開顯這一深義。 佛爲使我人了解其真義,特舉喻對【龍王】說:【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城邑,就是大的城市,如南京城,北平城,西安城,開封城等。聚落,就是小的村莊,如管家莊,王家莊,張家莊,李家莊等。我們試看,是諸城邑聚落,有那一座是建立在虛空中的?有那一座不是依于大地而得安住的?誰都知道,城邑聚落,都是依于大地而成立的,假使沒有大地,根本就沒有城邑聚落可得,這是世間的事實,不容吾人否認的。再如:【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宇宙間的一切藥材、花卉、草木、叢林,乃至各式各樣的植物之類,我們試看:有那一樣不是依于大地而得生長的?從來就沒有見到一種植物是生在虛空中的,(那怎麼活得了,)假定沒有大地,可說一切藥草卉木叢林,沒有一樣得以生長的。 當知現在所說的【此十善道】,亦如大地一樣,所以說【亦複如是】。如說我們爲什麼會來做人的?將來爲什麼又得生于天上的?推究起來,還不是由于行十善業所得的結果,所以說【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不修戒善而得生于人天者,無有是處。 世間人天的有漏之果,固然是由于十善業行,出世的叁乘聖者之果,乃至最高的無上佛果,同樣是由十善業所成就,所以說【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鹹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這些道理,在前面都已說過了,如依十善業而修菩薩六度行,乃至說此十善業能令一切佛法圓滿,是最大明證。 甲叁 流通 佛說此經已,娑竭龍王及諸大衆: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流通,…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