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P72

  ..续本文上一页)就看他是否依照八正道去修。依八正道行的,便得四沙门果,不依八正道行的,就不得四沙门果。经中又将八正道分为世间的与出世间的两种,如不能修出世间的八正道,依世间的八正道去行也好。于(其当)中,最重要的是正见,修好世间的正见,那你在百生、千生中,总在天上人间走来走去,(你如果有正知正见,)再也不会堕落到恶道中去。(所以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简单说就是说,今天我是有正念的法师,今天我到基督教、天主教,无论是回教乃至乩童,我走到哪里就是和他们混在一起,我都不会迷失,因为我有正念,我所用的方法都叫做方便善巧,我有正念。一个没有正念的人来到佛教,他虽然身穿出家衣服,受三坛大戒也是邪魔外道,那就是佛门的外道。为什么?他没有正见,没有正见。他说的不是正法,只是穿出家衣服那种是可怕。为什么?会迷惑人,会迷惑人,所以你看他如果对佛法的体验不是很深,所讲的不是法叫做故事,你注意看统统是故事,人家如果写信来问,都讲故事。回答人家都是现实当中母子如何、神位如何,地理风水如何,种种的家庭环境如何、烦恼……,说来说去说不到法,你摸不着头绪,你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如果讲就是在回答人家的问题,世间法,世间法。道本无形,何假言说。道本来就是无形的,哪里是你用嘴巴可以说的,对不对?讲得出来就不是道,因此我们要了解,你说他穿着出家衣服在讲经,那也只能说劝善,叫做劝善。哪有讲到这个道。道是无形的,本自不生灭的那才叫做道,所以说法有很多,问题是跟错了人走错了路,怎么死你都不知道,你又自己没有那种智慧,所以说,其实我们现在讲话也是有矛盾,说你要亲近善知识,你要有正知正见,其实这一句问题很大,对于一个初学者,他知道什么叫做善知识,我问你:他知道什么?是什么东西?他知道什么?他知道什么是正知正见?他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对不对?你如果讲到他说得不好,他说你嫉妒人家,对不对?是不是?他说你嫉妒人家,其实明眼人知道,什么是正知正见?对于初学者他说什么叫做正知正见?他根本搞不清楚什么叫正知正见,他完全不知道什么叫正知正见是什么东西?他不知道。所以说起来也很困难。说你要亲近善知识要有正见,我告诉你这两句就是很难了,这两句就是很难了,所以说佛法急不得,第一就是要久,要很长的时间,内行的看六道,外行的看热闹,你如果有正见,保证你不会堕入三恶道,因为你所做的统统有正知正见,你了解什么是因果法。)所以经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这句话你注意看,“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他有正知正见,增上就是你给他的外缘,譬如说我们现在大家听经闻法,打死不退,我们现在的共修也是很感人,我们现在的共修有三、四百人,可以说整年度都这样子,有增加没有减少,)纵经百千生,不堕于恶道。”(你有正知正见,你经过百千生都不堕于恶道,)不但世间以正见为主,就是出世亦以正见为宗。正见修成功了,便可得正智慧常现在前。正见或智慧,是佛法的眼目,得到了这个,就可在佛法的大道上前进,不致有堕坑落堑(这个念qiàn,堑就是深坑)的危险!所以正见是八正道的领导者,一旦见正,(知见正确,)其余一切皆正,如见不正,一切自也不正。(所以我告诉诸位:这个法师有没有修行,你暂时放下,你要听听看他所讲的法正不正,依法不依人这就对了,人家如果跟你讲你师父的好话和坏话,这个都不重要,你就是依据他……,告诉他一句话,依法不依人。一句话就是解决了,他讲的法正不正?正,你就必须依他。譬如说一个人看起来很善良,老实、过午不食乃至修苦行,说出来的都是邪知邪见,能跑你都要赶紧跑,深更半夜都得逃走,怎么死的你都不知道,把你牵往地狱去,表面看起来很有修行,讲出来的知见都有偏差,你跟着他就糟糕了,修行不是看表面的,看他的知见,看他的知见正不正。)本于正见而作正思惟,端正其意志,直向解脱道前进。正语,就是不说虚诳语等,了知这些皆从不实颠倒取相分别生。正业,就是身体上的行为活动,合于规律,不再造作杀盗淫等的罪业。正命,就是如法地获得生活的所需,不以不正当的方法,谋取生命的生存。正精进,就是努力于断恶修善。正念,就是没有不正当的念头存在,一心一意的正念现前。(正念现前。我们人的念头很容易受人影响,很容易受人影响,非常地容易受人影响。)正定,就是于定不著(不执著一个顿点,)不味(不味也是执著的一种,)不作依止,(就没有能所,)而常安住在静定中。行者依此八正道行,便可得真解脱,得正智慧现前。 丁四 止观、方便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就是扫除,洗净叫做涤,涤除,)一切结使;(结使就是烦恼的别名,打结,打结,结使,你的头脑打结就是结使,烦恼的别名。)观庄严故,(能观照,)能如实知诸法自性;(诸法自性就是无自性。)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这个为就是有为,无为底下加一个之,速得成满有为、无为之乐。这样意思更清楚。为就是有为、无为,有为、无为之乐,统统用种种的止跟观。) 佛法行者,不但要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还要修止观、方便诸行门。止为止息,一般人们,内心总是具有妄想,终日东想西想的,不是想这个,就是想那个,从来没有停息过,(所以我们常常说:)所谓心猿意马,妄想纷飞,就是指此。(一颗心好像猴子,意好像马,妄想就纷飞就是指这个,)为什么会如此?问题在于没有止的工夫。(心定不下来那没有办法,你看现在的年轻人你就知道,他们一时一刻都定不下来,国家要他们不要飙车,他们就拼命地飙车,飙车,飙车,也是在飙车,叫他不要吸毒,他还是吸毒,他的心只叫他止住就没办法了,所以人的一生当中没有佛法实在是很可怜也很悲哀,这一生如果来世间,没听到正法、佛法,这一生是白活的,白白地来到这个世间,为什么?也是一抷(póu)黄土,人来自于尘土回归尘土,没有留下什么东西,佛陀告诉我们:你来到这个世间,不曾经拥有过任何东西,也不曾经失去过任何东西。佛陀说:我们来到这个世间,不曾经拥有过任何东西,也不曾经失去过任何东西,为什么?你不曾带任何东西来,你也不曾带任何东西走,就这样,起点、终点都不可得。)现在所谓修止,就是用一种方便,将不息(没有办法停止,)向外奔驰的一念心停止下来,使它不再向外活动,名之为止。真正把止工夫修好,定能发生这种作用。然而如何修法?谓集中全部精神力量系于一境,(绑在一个境界上,)如将心念系于无常相上,一旦发现它跑开了,便立刻把它捉回来。最初修的时候,当然相当困难,(但是修行要久,)但若久久修习,(你看久久那两个字就是告诉你,我们一切都要时间,修行,它就是要时间,)使得心意调柔,自然就听招呼,你要它安住在这境上,它便安住在这境上,决不会再向外驰放的。到了这个时候,便可【悉能涤除一切结使】。(就像演培法师这样往生就很自在,新加坡的信徒来讲,说:农历年有人去跟演培法师拜年,演培法师就当面告诉他:明年不用来拜年了,明年不用来拜年了,一年前他就知道明年不在了,他就跟信徒说:我能够活到跟佛陀的年龄,我已经很满足了。他说:我如果活到跟佛陀的年龄八十岁,我就很满足了,真的,八十岁就往生了,听说往生的时候很自在,自知时至。今年来拜年他就跟你说了,明年不用再来拜了,明年不用再来拜年了,他时间……,活到佛陀的年龄,所说的都有兑现,所以不简单,因为什么?他的心定得住,所以自知时至。)结使,在此都指烦恼而言。烦恼本来是很活跃的,现在由于止的力量,逐渐将其压制下去,甚而予以涤除。 【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这是明所修观。止是不分别的,观是有分别的,即以如实观慧,观察一切诸法,知其无实自性,无自性即是空。众生不了诸法本空,以为各各有实自性,所以于中妄生执著。现因善巧修观慧故,了达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性,不可得,没有一样真实的东西,譬如说毛巾,没有实在一样这种毛巾,永远的这种东西,它不过是短暂的连续性的存在,你现在说它是毛巾,这是假设的名字,)再也不在上面,妄起实有执著,是为观庄严的功用。(我们如果了解一切法不可得。这个世间你就是佛,你会活得很快活,怎么会不快活?这个世间没有一样是真的,如梦幻泡影,你想想看这个世间,我们透视、观照无常、无自性,你看哪一样……,他执著、痛苦、颠倒,你放不下,哪有这样,什么你都看得开。)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就是有为、无为之乐,)这是明修方便所得的利益。不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离开方便,有适当的方便,其事就可顺利地完成,没有适当的方便,其事就很难得到成功。世间法如是,修出世法亦然,此中所说方便,就是通常说的善巧方便,亦即以无所得为方便,(记住!这几个字很重要,无所得就是心中很清楚空性,体悟空性相应,做什么统统叫做方便,没有什么叫做对,绝对的对,没有什么叫做绝对的不对,内心不起烦恼,处理一切事情这样就叫做圆满。不是说,我处理得所有的人都满意,那是不可能的,释迦牟尼佛他都没有办法处理得大家都满意,提婆达多每天都要他死,佛陀以无所得的心领导僧团,领导僧团,该做的他都做完了,其他不满的就不是佛陀的事情了。我们这这样就好了,做我们该做的工作,你要做得大家都满意,不可能,拼死了你也不可能。)如是方便,实即智慧的别名。将这方便修好,就可很快地成满为无为乐。有为乐,即世间的快乐;无为乐,即出世的快乐。不论你想成就世间的有为乐,或者你想成就出世的无为乐,都得依照方便去修,假定没有方便,所谓为无为乐…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