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劝修念佛法门讲义▪P5

  ..续本文上一页不得苦。世间那有十足之人。若有不足。则必有求。所求顺遂。自必称心。喜形于色、若求不得。竟生懊恼。日坐愁城。此等都是痴迷不觉。当知得失有定。贫富在天。岂不闻:“世事忙忙似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乃色、受、想、行、识。五种烦恼之火。焚烧众生之心。烦恼若重。如火炽盛之貌。或依内根外尘。所起烦恼。属色阴。或依五识。领纳五尘。所起烦恼。属受阴。或依意识。想念法尘。所起烦恼。属想阴。或依七识。恒审思量。所起烦恼。属行阴。或依八识。微细流注。所起烦恼。属识阴。前七种苦是别。别指一种而言。此一种苦是总。总括诸苦而说。真是世事万般皆是苦。何如及早念弥陀。

  以上八苦。但就人道略说。无论智愚贤不肖。皆不能免。所谓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若发愿修来世。再来做人。还是吃苦。岂不是打错了愿头。我平日教人念佛。一定要求生净土。方能离苦得乐。弥陀净土。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超过诸佛国土。念佛之人。不但不可愿来生。再来人间享福。并不可愿身后。生天受乐。以天福亦有终尽。“八万劫总是空亡。三千界悉从沦没。”永嘉禅师云:“布施持戒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当知求生净土。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省庵大师云:“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附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故劝念佛之人。莫求天上人间福报。如以明珠。而贸一食一衣之饱暖。岂不可惜。应当愿生净土。如弥陀经。佛劝发愿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第七念佛能断烦恼

  烦恼之为害甚大。自有根本烦恼。发生枝末烦恼。本末重重。头数无量。世人多将烦恼二字错解了。以遇逆境。心不愉快。叫做烦恼。不知烦恼二字。乃粗细迷惑心之总名。如贪心、嗔心、痴心、疑心、慢心、邪见心。是六种根本烦恼。能生一切枝叶烦恼。如懈怠心、放逸心、昏沉心、散乱心、无惭心、无愧心、谄曲心、嫉妒心等。皆是枝末烦恼。共有八万四千之多。以是昏烦之法。而能恼乱众生真性。故名为烦恼。

  烦恼是苦因。生死为苦果。苦因不断。苦果决不能离。一切众生。皆依烦恼惑。而造种种业。由此惑业为因。定招生死果报。所以发心修行。就是要断烦恼。而了生死。烦恼是众生内心之病。或外身有病。可请中西医士。用各种药品疗治。而得痊愈。惟此烦恼心病。中西医士。皆束手无策。一切药品。皆不生效力。只有我佛医王。所说念佛法药。能治烦恼心病也。

  烦恼虽多。总分不出二种。一为我执烦恼。二为法执烦恼。三界之内。六道众生。二执烦恼全具。何谓我执烦恼。即一切众生。都执此身。以为实我。不知诸法本来无我。这个身心。乃是五阴积聚所成。安有实我可得耶。

  先就外身研究无我。外身属色阴。是地水火风。四大色法和合而有。皮肉筋骨。归地大。痰泪精血。归水大。周身暖热。归火大。鼻息出入。一切动转。归风大。四大历历可指。外身除知四大。何者是我。

  次就内心研究无我。内心属受想行识四阴。四阴、不出八个识。前五识。领受五尘外境。是受阴。第六识。想像法尘内境。是想阴。第七识。念念迁流。是行阴。第八识。执持寿命。是识阴。八识界限分明。内心舍此八识。何者是我。

  此中四阴之解。乃指八识。而与诸家不同。诸家以受想行三阴。指遍行五心所中。受想思三心所。识阴总指八个识。余意心法。共有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何以独取三心所。而配三阴。故不循旧解。今乃以受阴指前五识。因其受力偏强故。想阴指第六识。因其想力最胜故。行阴指第七识。因其恒审思量故。识阴独指第八识。因其执持寿命故。四阴分指八个识。可包心王心所。一切心法在内。受想思三心所。亦复不遗。

  今于现在身心之中。仔细推求。皆无有我。又复推求过去。而当父母未生以前。若是有我。我在何处。又复推求未来。眼光落地。命终之后。若是有我。我作何相。过现未来。三际求我。无我可得。众生不了无我之理。迷执身心。以为实我。是为我执烦恼。能障我空真理。此属内心第一种大病。

  何谓法执烦恼。即一切众生。都执世间所有。诸法以为实法。不知诸法本来不实。如空中华。如梦中境。无体可得。须知空本无华。病眼妄见。梦中之境。睡者妄现。何尝是真实。世间所有诸法。亦复如是。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众生迷执诸相。以为实法。是为法执烦恼。能障法空真理。此属内心第二种大病。众生所执我法。二种烦恼。都由虚妄想念。分别而生。若无方便对治之法。则二执毕竟无由断除。故我释迦如来。观机施教。说此念佛法门。教人称念弥陀名号。以一念、而除众念。妄念既除。烦恼自断。一句佛号。如金刚王宝剑。烦恼妄念。喻如劫贼。贼若来时。宝剑即举。贼当自退。念佛之法。亦复如是。贪心烦恼起时。即一心念佛。而贪心自息。嗔心痴心等起时。悉皆如是。专念弥陀。一心不乱。则一切烦恼。自可断除尽净矣。

  世人多有不信念佛法门。都说称念一句佛名。有何用处。不知一句弥陀名号。具有不可思议神力。能治一切烦恼心病。如阿伽陀药。能医众病。世间之药。尚有殊胜功用。以一药能愈众病。何况万德佛名。念之岂不成益。余每当逆境之来。心生烦恼。遂即经行念佛。四步一声佛号。四步一声佛号。循环往复。念之数匝。渐觉心地清凉。热恼自息。又有时事多心扰。更深不能成寐。亦专称佛号。历时少顷。即心神安定。便能睡著。无诸梦想。又当写经之时。一笔一句佛号。一笔一句佛号。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写久亦不觉辛苦。故每教弟子写经念佛。依教而行者。颇不乏人。因此而念佛进步。能得真实受用。少起烦恼。由是均信念佛。是有莫大之功效。人人果能信此念佛一法。专心称念。无有间断。念到心空境寂。烦恼自然无自而生。

  或曰:念佛求生西方。贪求极乐世界之乐。此是贪心用事。贪是根本烦恼中。第一种烦恼。贪心不除。何得谓为念佛。能断烦恼耶。答曰、贪之名虽同。而贪之实不同。世人贪著世间尘劳之乐。乐必招苦。此贪即是生死本。今念佛贪求净土极乐之乐。乐能离苦。此贪乃为解脱法。我佛教人念佛。正是透机之教。观见众生。贪恋世间。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念念不舍。以苦为乐。故教人、念念念佛。求出娑婆。求生净土。而得享受极乐之乐。乃为真乐。

  佛以念佛求生净土。离苦得乐。投合众生厌苦贪乐之心理。乃是以贪止贪之方法。以贪求极乐之一贪。而除贪求尘劳之诸贪。若无此贪。则诸贪无由顿除。譬如止静之声。若无此声。不能遏止诸声。例如众人之中。喧哗混杂。一人高声喊云。大家不要说话。其声一出。众声自止。今贪求极乐之贪。亦复如是。不独无损。而且大益。余平日、或见清净园林楼阁。心生爱慕。即转念西方。行树罗网。七宝楼阁。胜妙多矣。不必贪此。赶快一心念佛。求生彼国。或闻可爱之声。即念西方。宝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或显诸香。即念西方。宝莲行树。香风时来。六时无间。或见美食好衣。即念西方。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自然美妙。故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诸境。因羡慕西方极乐胜境。而贪心渐息。

  今细将娑婆世界。研究一番。具足众苦。实属可厌。无一可贪。即以修行论之。娑婆难修。极乐易进。以两土苦乐对比。乃略举十种。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则花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二者、此土有难闻佛法苦。彼土有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苦。彼土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苦。彼土有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六者、此土有难免三途苦。彼土有永离恶道。名且不闻之乐。七者、此土有世缘障道苦。彼土有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苦。彼土有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苦。彼土有一生补处。速证菩提之乐。以此而观。贪求念佛往生。此贪为大贪。即此一贪。可断贪嗔痴等。一切烦恼之心病。但望人人。都能贪求往生极乐。则对娑婆五尘欲境。自然不贪。虽同是贪心。实未可以一概论也。余曾有劝修净土一偈云:“百岁光阴能几何。劝君及早念弥陀。莫贪五浊娑婆界。极乐莲邦胜得多。”

   第八念佛速了生死

  世间大苦。莫甚于生死。有生则有身。有身则众苦所集。老子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吾若无身。夫复何患。”佛云:“身为众苦之本。”以此身即是生死苦果。无量劫来。舍身受身。不知经了多少生死。轮回六道。易报改形。头出头没。无由了脱。今得人身。须当猛省。切莫因循错过。辜负此生。古德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欲度此身。须假修行。六道之中。余道难修。一天道、天中著乐。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殊胜。被境所迷。不思修行。如世间富贵之人。修行二字。竟不喜闻。二阿修罗道。修罗嗔心方炽。多好斗诤。不肯修行。三地狱道、地狱依业受罪。神识昏迷。不能修行。四饿鬼道、饿鬼饥火交然。呼号求食。不得修行。五畜生道、畜生愚痴成性。但知食睡。不识修行。裴相国云:“整心虑。趣菩提。惟人道为能耳。”我等既得人身。若不修行。未免辜负所生。生死何时得了。

  生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约外身说。指身形有…

《劝修念佛法门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大乘起信论讲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