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三▪P3

  ..续本文上一页网看,哇!她觉得佛法真是好,才学佛六个月喔!所有四周围的包括亲朋好友,都说她的脸全部变了,变得非常好!她先生晚回来,她也不生气;儿女再怎么样,她也不生气,六个月,而且四周围的人一直赞叹她说:你变了,你真的变了!她变成和蔼可亲,忍辱,这个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不是像我们一个已经往生的比丘,人家讲说:法师!师父讲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这个比丘一听以后,误解了我的意思,后来因为他的行为举止变了,人家一直劝他,说:你别想改变我,师父讲的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你改变你自己就好!我就跟他讲:我的意思好象不是这样子,为什么我讲的这么下面,你解读的跟我好象颠倒?差很多!这个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说: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便知道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

  [此显大用无限。如汝下,即事验遍]。

  [已四 双拂二计]

  经文,[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解释一遍:一切众生,佛菩萨示现那是例外,佛菩萨循自作业,一切众生循恶业。循种种的业发现,世间无知,不知道这个业性本空,这里要注意,不知道业性本空,本来就是如来藏,没有能所、没有缘起,也不是无因生,众生不了解这个。因为循业发现,不知道业性本空,本如来藏,没有能所,是绝对的本体,悟入像佛一样的境界,得大自在的妙用,众生没办法,所以,完全被四大地水火风空卡住了。循业发现,世间人不知道这个是如来藏性所影现出来的地水火内空,惑为因缘。诸位,为因缘迷惑,因缘有基本的元素,基本的那个最小的元素,就是微尘相,你如果要承认缘起法、因缘法,就必须承认有微尘的这个实性,也就是所谓邻虚尘;佛陀说,这个邻虚尘仍然无自性,本来还是空。所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自然]就是无因,因为外道连因缘都不了解,哪里了解如来藏性?这些因缘法有根、尘产生了识,或者是外道的无因,完全出自于哪里?皆是识心,分别计度,意思就是一切众生不能离开妄想、颠倒的意识心;一切众生不能离开执着的意识心;一切众生不能离开无因的意识心;一切众生都没有办法离开颠倒、妄想分别的意识心,都没有办法!这个识心如果好用,这世间来讲的话叫做可贵的经验,最好的发挥到极处,文化的种种经验、语言的经验,把这些科学、物理种种的经验,这些统统叫做识心计度。只要你有所分析就叫做识心。

  诸位!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的地方在这里。我这里讲的,如果你悟得出来,就见性,就在当下,悟不出来就很麻烦。譬如你们二个人在讨论对方,甲说对方很有钱,乙就说这个人个性很古怪,甲乙看到一个人就一直在讲,一直交叉、一直分析,一直讨论,累积种种的经验一直讨论某一件事情,这就叫做意识心,皆是识心。佛法不是这样,他不能一直继续分析,你要进入佛的领域,单刀直入就告诉你:这个人不存在,没有东西可以讨论!你知道吗?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行,名为佛行;不住一法,名为正法,就是你所讨论的这个缘起的相,它当体就是空,没有东西可以讨论,单刀直入就超越一切表相,契入如来藏性。世间法就是识心,分别计度;出世法就是超越这些识心计度,烦恼。识心就是我们所讲的执着、分别、讨论。

  佛陀在经典里面讲:二种事情,一切众生没有办法超越。一、语言、音声一切众生难以超越。我们每天都必须借重语言、音声过日子,我们依靠这个来沟通,所以,这第一点,很难超越!第二点,每天发生的事情很难忘怀。二种事情是一切众生最难超越,最难断的,就是语言、音声;每天发生的事情很难去体悟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切众生差不多今天发生的事情,就一直放在内心里面耿耿于怀,认为有东西可以讨论,有东西可以讲,有东西可以计较,有他,这个对象可以烦恼,一切众生就是这样过日子。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所循之业,有漏无漏之别;所现之大,亦有染净不同。迷位众生现染,修位众生现净,一一无非随业所感。交光法师,假立问答,发挥循业之理甚详,而与学者,大有启发]。与学者就是有心研读《楞严》的是大有启发。[问:悟人既须循业,佛循业否]?开悟的人还需要依照他的业力去循业,佛要依据业力吗?[答:在因位循之],因位就不是佛,就是在修行的过程,这个人必须循业。[却即菩萨],这个人只要入于圆修的菩萨位,就是见性的菩萨。[因满果发之后],因就是圆满的因,向着果前进,因地也满了,果也产生了,这个叫做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就是满了,因向着果统统圆满了。[但惟随心],因为他就是佛的境界。[尚无量之可应,何有业之可循?惟除示现,无实业也]。佛就是示现。[故知称体作用,无不自在,惟佛能之]。所以,我们不能讲佛是随业而来的、是循来而来的,是不对的!佛是循愿而来的,缘由愿而来的。诸佛菩萨是愿力来投胎转世要救众生的,如果没有佛来示现、来证悟成佛,在这个世界,有哪一个有办法活得快乐自在?

  [问:现见菩萨作用自在,何言惟佛能之?答:菩萨修行未毕,正由循业所发,故今非拣其不能作用自在],[拣]就是分别,现在不是说那些不能自在作用的人,拣其就是现在是讨论什么?[但拣其非是不循业耳]。非是不循业,就是没有一个不循业,包括菩萨仍然要循业。所以,现在不是讨论说那一些不能得到作用自在的凡夫,而是说包括那一些菩萨都必须循业,是在讲这个是重点。[然惟圆实菩萨,所循大自在业,所发十玄妙用,与果人敌体相似]。所发的十玄妙用,像华严的十玄,与果人敌体相似,果人就是佛果;[敌]就是全体,是相似的。惟圆实,圆实菩萨就是见性的菩萨,圆教见性、大悟的菩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初住位即入佛位,是那种圆实菩萨,就是藏、通、别、圆,是圆教的菩萨,不是藏:藏头佛;通教佛;别教佛;是圆教的,圆教的初住菩萨就等同佛。这样子所循大自在业,所发十玄妙用,与果人敌体相似。

  [又所应之知,即解悟也;所循之业,则修行也。若惟务修行,而不求圆解,则三祇六度,终无实果];这句话一切的修行人要特别注意,这句话一针(语)道出,一切修行人没有佛的正见休想成道,修行,知见决定一切;处世,态度决定一切。现在的人一讲起来就是关起门来拜佛、念佛、诵经,什么经都不听、什么善知识开示也不听,他就是:我这样叫做拼,我要努力的拼向极乐世界!那可不一定!若惟务修行,就是没有解、没有佛的正见,而不求圆解,圆解是什么意思?大开圆解就是见性,意思就是不懂得用本性修行,不用本性修行,则三祇,三大阿僧祇劫,广修六度,终无实果,因为那不是成佛的因,你永远不能成佛!你可以知道见性有多么重要,开佛的正见,你才有办法成就佛道。

  [正以知自局,而量自有限也]。正以少知而自局限,而量而自有限,[限]就是特别的限住自己。一个人刚愎自用,起大我慢,这个是很可怕的!再来,一切的法师,自己没有见性,而教导那些徒弟说:你们不要听其他的法师的,只要听我的就好;你们不要去别人的道场,只要在这个道场就好!在座诸位!若大悟,或者是那个道场已经大悟见性,那没有话讲;如果本身无大悟,没有见性,就叫徒弟不要去外面参、不要去外面学,然后就听我的!问题是:听你的,你有没有佛的知见啊?在我这里,我不能这样讲。在座诸位!如果哪一个法师,或者道场讲的究竟义,符合佛义,是见性大法,你都不用客气,一定要去亲近。法法平等,这是佛的本意。不可以拘泥于感性学佛,我们要做理性的主人,不应当做感性的奴隶,我们是要求真理,不是求人情世故;我在这里,我上人比较安心、快乐。问题就是:你上人不能给你解脱啊,那你怎么办?佛陀告诉我们,你千万不要相信权威,权威有时候也会错误的。你一定要认为他是绝对善良的、是绝对真实的、是绝对美好的,那时候,你才心服口服的去相信他,真理面前不讲人情世故,因为那是解脱很重要的知见啊!

  在座诸位,我已经很清楚的告诉你了:有因缘,你觉得这里不错就来这里;师父绝对没有给你任何的束缚、任何的压力,没有的!因为我们开示的要符合佛的知见,要绑死你们是不对的,你们一定要好好回归你们的理性,自己用自己的本性去分辨,什么是正法、什么是恶知见、什么是坏佛正见,你应当用自己的智慧冷静的去判断。

  [若但专务多闻],只有闻。[而不策圆修],如果不向着圆修,见性的修叫做圆修,圆修就是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就是果,果不离因,叫做圆修。为什么?因圆,果也圆啊,叫做圆修。[则恒沙妙理,祇益戏论];帮不上忙,所以,你听经闻法,记得!要回归你的心性,要脚踏实地的,说放下就真的去放下。[正以业不循,而果终不发也]。如果你圆修的业不循的话,圆修的果就不发。[以此而圆解圆修,不可不相应矣]。若以此圆解圆修,不可能不相应。[世间浅智众生,见此循业发现之近由,遂惑为因缘;世间无智众生,昧此循业发现之根源,遂惑为自然;此等皆是识心分别计度,情有理无,故曰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四风大竟]。

  这段比较难,我再把经文直接就贯串起来,为了利益更多的众生,师父就不厌其烦,直接解释。风大,阿难!风性是没有体性的,动跟静不一定,所以是无常。你平常整理大衣的时候,入于大众之中,大衣的角会触动旁边的人,那你有感觉到有微风的出现,这个清凉的风会吹向对方、彼人之面。此风为复,这个风到底是从袈裟里面跑出来?还是自己由虚空产生风?来吹向彼人面?阿难!此风如果出自你的袈裟的角,那么你变成披风,那么,大衣就会一直摇荡。为什么?就会离开你的身体。我现在正在…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