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叁▪P3

  ..續本文上一頁網看,哇!她覺得佛法真是好,才學佛六個月喔!所有四周圍的包括親朋好友,都說她的臉全部變了,變得非常好!她先生晚回來,她也不生氣;兒女再怎麼樣,她也不生氣,六個月,而且四周圍的人一直贊歎她說:你變了,你真的變了!她變成和藹可親,忍辱,這個是一個很有志氣的人!不是像我們一個已經往生的比丘,人家講說:法師!師父講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這個比丘一聽以後,誤解了我的意思,後來因爲他的行爲舉止變了,人家一直勸他,說:你別想改變我,師父講的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你改變你自己就好!我就跟他講:我的意思好象不是這樣子,爲什麼我講的這麼下面,你解讀的跟我好象顛倒?差很多!這個隨衆生心,應所知量,說: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便知道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間,甯有方所。

  [此顯大用無限。如汝下,即事驗遍]。

  [已四 雙拂二計]

  經文,[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解釋一遍:一切衆生,佛菩薩示現那是例外,佛菩薩循自作業,一切衆生循惡業。循種種的業發現,世間無知,不知道這個業性本空,這裏要注意,不知道業性本空,本來就是如來藏,沒有能所、沒有緣起,也不是無因生,衆生不了解這個。因爲循業發現,不知道業性本空,本如來藏,沒有能所,是絕對的本體,悟入像佛一樣的境界,得大自在的妙用,衆生沒辦法,所以,完全被四大地水火風空卡住了。循業發現,世間人不知道這個是如來藏性所影現出來的地水火內空,惑爲因緣。諸位,爲因緣迷惑,因緣有基本的元素,基本的那個最小的元素,就是微塵相,你如果要承認緣起法、因緣法,就必須承認有微塵的這個實性,也就是所謂鄰虛塵;佛陀說,這個鄰虛塵仍然無自性,本來還是空。所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自然]就是無因,因爲外道連因緣都不了解,哪裏了解如來藏性?這些因緣法有根、塵産生了識,或者是外道的無因,完全出自于哪裏?皆是識心,分別計度,意思就是一切衆生不能離開妄想、顛倒的意識心;一切衆生不能離開執著的意識心;一切衆生不能離開無因的意識心;一切衆生都沒有辦法離開顛倒、妄想分別的意識心,都沒有辦法!這個識心如果好用,這世間來講的話叫做可貴的經驗,最好的發揮到極處,文化的種種經驗、語言的經驗,把這些科學、物理種種的經驗,這些統統叫做識心計度。只要你有所分析就叫做識心。

  諸位!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在這裏。我這裏講的,如果你悟得出來,就見性,就在當下,悟不出來就很麻煩。譬如你們二個人在討論對方,甲說對方很有錢,乙就說這個人個性很古怪,甲乙看到一個人就一直在講,一直交叉、一直分析,一直討論,累積種種的經驗一直討論某一件事情,這就叫做意識心,皆是識心。佛法不是這樣,他不能一直繼續分析,你要進入佛的領域,單刀直入就告訴你:這個人不存在,沒有東西可以討論!你知道嗎?不見一物,名爲見道;不行一行,名爲佛行;不住一法,名爲正法,就是你所討論的這個緣起的相,它當體就是空,沒有東西可以討論,單刀直入就超越一切表相,契入如來藏性。世間法就是識心,分別計度;出世法就是超越這些識心計度,煩惱。識心就是我們所講的執著、分別、討論。

  佛陀在經典裏面講:二種事情,一切衆生沒有辦法超越。一、語言、音聲一切衆生難以超越。我們每天都必須借重語言、音聲過日子,我們依靠這個來溝通,所以,這第一點,很難超越!第二點,每天發生的事情很難忘懷。二種事情是一切衆生最難超越,最難斷的,就是語言、音聲;每天發生的事情很難去體悟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一切衆生差不多今天發生的事情,就一直放在內心裏面耿耿于懷,認爲有東西可以討論,有東西可以講,有東西可以計較,有他,這個對象可以煩惱,一切衆生就是這樣過日子。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所循之業,有漏無漏之別;所現之大,亦有染淨不同。迷位衆生現染,修位衆生現淨,一一無非隨業所感。交光法師,假立問答,發揮循業之理甚詳,而與學者,大有啓發]。與學者就是有心研讀《楞嚴》的是大有啓發。[問:悟人既須循業,佛循業否]?開悟的人還需要依照他的業力去循業,佛要依據業力嗎?[答:在因位循之],因位就不是佛,就是在修行的過程,這個人必須循業。[卻即菩薩],這個人只要入于圓修的菩薩位,就是見性的菩薩。[因滿果發之後],因就是圓滿的因,向著果前進,因地也滿了,果也産生了,這個叫做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就是滿了,因向著果統統圓滿了。[但惟隨心],因爲他就是佛的境界。[尚無量之可應,何有業之可循?惟除示現,無實業也]。佛就是示現。[故知稱體作用,無不自在,惟佛能之]。所以,我們不能講佛是隨業而來的、是循來而來的,是不對的!佛是循願而來的,緣由願而來的。諸佛菩薩是願力來投胎轉世要救衆生的,如果沒有佛來示現、來證悟成佛,在這個世界,有哪一個有辦法活得快樂自在?

  [問:現見菩薩作用自在,何言惟佛能之?答:菩薩修行未畢,正由循業所發,故今非揀其不能作用自在],[揀]就是分別,現在不是說那些不能自在作用的人,揀其就是現在是討論什麼?[但揀其非是不循業耳]。非是不循業,就是沒有一個不循業,包括菩薩仍然要循業。所以,現在不是討論說那一些不能得到作用自在的凡夫,而是說包括那一些菩薩都必須循業,是在講這個是重點。[然惟圓實菩薩,所循大自在業,所發十玄妙用,與果人敵體相似]。所發的十玄妙用,像華嚴的十玄,與果人敵體相似,果人就是佛果;[敵]就是全體,是相似的。惟圓實,圓實菩薩就是見性的菩薩,圓教見性、大悟的菩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初住位即入佛位,是那種圓實菩薩,就是藏、通、別、圓,是圓教的菩薩,不是藏:藏頭佛;通教佛;別教佛;是圓教的,圓教的初住菩薩就等同佛。這樣子所循大自在業,所發十玄妙用,與果人敵體相似。

  [又所應之知,即解悟也;所循之業,則修行也。若惟務修行,而不求圓解,則叁祇六度,終無實果];這句話一切的修行人要特別注意,這句話一針(語)道出,一切修行人沒有佛的正見休想成道,修行,知見決定一切;處世,態度決定一切。現在的人一講起來就是關起門來拜佛、念佛、誦經,什麼經都不聽、什麼善知識開示也不聽,他就是:我這樣叫做拼,我要努力的拼向極樂世界!那可不一定!若惟務修行,就是沒有解、沒有佛的正見,而不求圓解,圓解是什麼意思?大開圓解就是見性,意思就是不懂得用本性修行,不用本性修行,則叁祇,叁大阿僧祇劫,廣修六度,終無實果,因爲那不是成佛的因,你永遠不能成佛!你可以知道見性有多麼重要,開佛的正見,你才有辦法成就佛道。

  [正以知自局,而量自有限也]。正以少知而自局限,而量而自有限,[限]就是特別的限住自己。一個人剛愎自用,起大我慢,這個是很可怕的!再來,一切的法師,自己沒有見性,而教導那些徒弟說:你們不要聽其他的法師的,只要聽我的就好;你們不要去別人的道場,只要在這個道場就好!在座諸位!若大悟,或者是那個道場已經大悟見性,那沒有話講;如果本身無大悟,沒有見性,就叫徒弟不要去外面參、不要去外面學,然後就聽我的!問題是:聽你的,你有沒有佛的知見啊?在我這裏,我不能這樣講。在座諸位!如果哪一個法師,或者道場講的究竟義,符合佛義,是見性大法,你都不用客氣,一定要去親近。法法平等,這是佛的本意。不可以拘泥于感性學佛,我們要做理性的主人,不應當做感性的奴隸,我們是要求真理,不是求人情世故;我在這裏,我上人比較安心、快樂。問題就是:你上人不能給你解脫啊,那你怎麼辦?佛陀告訴我們,你千萬不要相信權威,權威有時候也會錯誤的。你一定要認爲他是絕對善良的、是絕對真實的、是絕對美好的,那時候,你才心服口服的去相信他,真理面前不講人情世故,因爲那是解脫很重要的知見啊!

  在座諸位,我已經很清楚的告訴你了:有因緣,你覺得這裏不錯就來這裏;師父絕對沒有給你任何的束縛、任何的壓力,沒有的!因爲我們開示的要符合佛的知見,要綁死你們是不對的,你們一定要好好回歸你們的理性,自己用自己的本性去分辨,什麼是正法、什麼是惡知見、什麼是壞佛正見,你應當用自己的智慧冷靜的去判斷。

  [若但專務多聞],只有聞。[而不策圓修],如果不向著圓修,見性的修叫做圓修,圓修就是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因就是果,果不離因,叫做圓修。爲什麼?因圓,果也圓啊,叫做圓修。[則恒沙妙理,祇益戲論];幫不上忙,所以,你聽經聞法,記得!要回歸你的心性,要腳踏實地的,說放下就真的去放下。[正以業不循,而果終不發也]。如果你圓修的業不循的話,圓修的果就不發。[以此而圓解圓修,不可不相應矣]。若以此圓解圓修,不可能不相應。[世間淺智衆生,見此循業發現之近由,遂惑爲因緣;世間無智衆生,昧此循業發現之根源,遂惑爲自然;此等皆是識心分別計度,情有理無,故曰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四風大竟]。

  這段比較難,我再把經文直接就貫串起來,爲了利益更多的衆生,師父就不厭其煩,直接解釋。風大,阿難!風性是沒有體性的,動跟靜不一定,所以是無常。你平常整理大衣的時候,入于大衆之中,大衣的角會觸動旁邊的人,那你有感覺到有微風的出現,這個清涼的風會吹向對方、彼人之面。此風爲複,這個風到底是從袈裟裏面跑出來?還是自己由虛空産生風?來吹向彼人面?阿難!此風如果出自你的袈裟的角,那麼你變成披風,那麼,大衣就會一直搖蕩。爲什麼?就會離開你的身體。我現在正在…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