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日期:2009.6.13——2009.6.21
片數:共5片(本片爲第4片)DVD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3稱)
[辰六 見大 (分五)]
[巳初 標性約塵 二 就塵詳辨 叁 合會警悟 四 結顯體用 五 雙拂二計 今初]
昨天我們講了風大,如果昨天的課程聽起來有一點模糊的話,今天的就會更難!諸位可以全力以赴、全神貫注的聽,還是會有所體會,不困難的,看用不用心。
經文,[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設居中宵,白月則光,黑月便暗,則明暗等,因見分析]。
阿難,見覺無知,[無矲]不是無明、沒有智慧;佛教的名相很不容易搞懂,在某一個時間跟空間,字雖然都一樣,義理卻完全不同。[知]就是分別跟執著。阿難,我們的見覺就是不生滅的見性,其實並沒有能所,本來就無所謂的分別和執著。[知]作另外一個角度說,沒有外塵,眼根如果沒有外在的明、暗、色、空所認知,那麼,這個能知的見性也沒有形相可言。意思就是沒有所知的塵相,就沒有能知的這個見性。因爲見性必須要運用在明、暗、色、空;如果沒有明、暗、色、空的所知,那麼,這個見性就沒有東西可以分別。所以這個[無知]是說沒有所知就沒有能知,重點在這個地方,沒有外在的塵,就沒有能認知的東西,所以,必須內、外配合構成能所,這個[知]是當作認知的對象。說阿難!見覺本來就沒有任何的分別,因色空有,因爲外塵的色法和虛空而有,有什麼?才有能知和所知。因爲我們的見大,六根的見精,必須借重著外塵才能顯露出來。因外塵的色法和虛空,而才變成了能知的見,還有所知的塵。
底下佛陀舉例子,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朝]就是日出,日出則明;[夕]就是日落,日落則昏。設居中宵,[中宵]就是半夜,白月則光,黑月便暗,白月是十五,農曆十五的時候是白月;農曆月底的時候是黑月。白月圓滿的時候則有光明;碰到了農曆的月底,黑月就變暗,就沒光線了。則明暗等,這個[等]就包括色、空,明、暗、色、空,這些是眼根的見性所能認知的外塵。因見分析,因爲有眼根的見性,才有辦法分析明、暗、色、空諸法。
[此會見大即藏性]。也就是我們六根的見性,其實就是周遍法界的藏性,平等不二。[見大統指六根中,見、聞、嗅、嘗、覺、知之性,今單舉見,以例余五耳]。因爲文章太長沒辦法,就舉這個眼根的就包括了其它的五根。所以,今單舉眼根的見性,以例余五,就五種。[此屬第八識見分,映在六根門頭,緣彼現量六塵者],現量就是現境,就是真實境,眼睛看的其實是有色法,這樣的分別,這個在權教是這麼說的,現量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非取浮、勝二根],浮、勝二根是有形的,浮塵根是肉做的,勝義根是神經系統,這二種都是有形相的;而我們現在的見性是沒有形相的,不是有形的浮塵根、勝義根,不離眼根、不離根。[故不言根,而言見也]。因爲見是無形的,但是,它必須用這個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來講,要不然它就無所依靠,因爲見是無形的。
[一切諸法,色、心二字收無不盡。前五大屬色法],地、水、火、風、空,注意!虛空仍然是色法,因爲是由比較、襯托而來的。[後識大屬心法],後面有識大了別作用是屬于心法。[故諸經祇明叁科,無六入,見大即六入。本經立此大,有叁義存焉:一、收前文:前十番顯見,顯此見大是真],見大就是我們的真心。[今更申明見聞等性,即如來藏],就是不生滅的見聞之性、根性,就是我們如來藏性,[則顯見是心之旨愈暢]。意思是如果你用如來藏心,它就是真心,真心就會變成映在見聞覺知的見性、聞性裏面;如果說見性帶有少分的妄又變成見精。所以,無論是見性、見精、見元,都是指同一種東西。在《楞嚴經》裏,見性也好、見精也好、見元也好,都是指同一種東西,不要被名詞搞混了。
[二、順後文:諸佛異口同音,告阿難言,使汝輪轉],就是輪回。[生死結根],結這個生死的根,[唯汝六根],爲什麼講六根?六根攀緣色、聲、香、味、觸、法,沒有一時一刻停留過執著,沒有!六根造生死的因,變成生死的結。[更非他物];反過來講,[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無他物];本來是打結之處、是煩惱之處,現在把它轉成如如不動、不執著、不分別、不起顛倒見,完全徹底放下能所,這個六根同時就是如來藏性,唯是一真,更無二法。第二月放下,真月就現前。[欲說根性法門,應立此大]。因爲這是《楞嚴經》的重點。
[叁、爲圓通故:如六塵、六根、六識,前後六大,皆爲諸聖圓通法門],無論是六塵、六根、六識,前後都是六大,皆爲諸聖圓通法門。後面有講:有的用六塵來修行證阿羅漢果;有的用六根根性來修行證阿羅漢果;有的人用六識來修行,後來又證阿羅漢果;但是,到最後都抛棄生滅,進不生滅,最後共同點就是這個。塵無塵相,根無根性,識無識性,都是非相,都是空相,才有辦法進入。要進入聖人一定要叁昧的功夫,換句話說沒有定,縱然你持戒、有智慧,沒有透過叁昧這個橋梁,達不到彼岸。
一個修行人,二六時中都必須訓練定力,不受眼睛的外塵——明、暗、色、空的影響;耳根不受動、靜的影響;鼻子不受香、臭的影響;舌根不受味覺的影響;觸塵不受合、離的影響;意根不受生滅的影響。轉換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眼見一切明、暗、色、空如如不動;耳聞一切動、靜之塵,如如不動;鼻子嗅一切香、臭如如不動;舌根嘗一切味,心如如不動;身體觸一切的合、離之塵,心如如不動;意對于一切生、滅,完全不執著,知道那是心的影像,完全如如不動,即入諸佛菩提之道,與諸佛同道。[若無根大,則大勢至念佛圓通,都攝六根,何所依據?故須立此大,具足二十五數也]。二十五數就是二十五圓滿的圓通法門,後面有講二十五聖位、二十五聖人,都是根據根、塵、識,還有七大所修行的。
[見覺無知,因色空有者:乃明見大即藏性,見覺即見性,是靈明洞澈之覺體,一段光明,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不立能所],爲什麼不能立能所?能緣的意識心、所緣的塵境,其實都不可得,是一體性,有情、無情其實本一個如來藏性,本來就沒有能所,因爲妄執、妄動而變成有能所。[本來無有,能知所知],能知所知是爲什麼?[乃因色空],因爲外在的色法還有虛空,[而有能知,及所知耳]。以及所知之塵。[此即下文,由塵發知之義]。因爲外塵,引發內在的知。[由有色、空之塵,黏湛發見],這個重點在哪裏?[湛]本來是光明之體性,現在被黏住了,發出來的是妄知妄見,帶有妄的知見。[始有能見之根,與所見之塵],如果我們了解能所其實來自同一體性,完全不可得,則會歸到自體,自己的心性。如果有能所,[而成能所二知]。所以,[見覺無知,指不變之體],但是[因色空有,指隨緣之用]。因此,不變之體開采出來的話,就沒有能所,色、空于如來真性當中顯現,無所障礙;但是凡夫不一樣,凡夫沒有證悟到不變之體,只要色、空一顯現,就變成能知跟所知,外塵一直連續的執著。
[如汝今者,在祗陀林,尋常所見,晨朝日出則明,傍晚日夕(日落時)便昏,此晝之明暗也];這是白天的明跟暗。[設居中宵半夜之時],這是指月亮的白跟暗。[逢白月夜,則有光明],像十五的月亮;[逢黑月夜,即便昏暗,此夜之明暗也]。一個是白天的明暗、一個黑夜的明暗。[則明暗等,因見分析者]:因爲有見性的分析,分明、分暗,才能夠認識塵境。[等者等于色、空],這個[等]不只包括明、暗,還包括色、空。[本科塵],本科之塵就是外塵。[以明、暗、色、空四字,互爲隱顯]。有時候隱藏起來,有時候顯露出來。[如言色空],如果講到色空的時候,[是合明暗之色以對空];明、暗是色法來對虛空。[單言明暗,是開色]爲明、暗,但是,也包含攝受了空,[以攝空;如言見空,是以空攝色],如果說見到空,就是怎麼樣?同時就包括見到了色。是以空攝色,色跟空二個不能離;明跟暗也不能離,講一個就包括二個;講二個就包括四個。[而對見也。文中開攝不定,故先明之。則明暗等,因見分析]:如果明暗沒有見性的分析,則無所明、無所知。這個時候[是開色以攝空],這個色就是指明、暗等等,開這個色法以攝空。[即因此塵境,而見始得以分析],要不然見性是無形的,怎麼分析?[是明是暗,乃是見托塵立],爲什麼?沒有外塵,見性就無所分析。[塵因見顯,例知其余,五根、五塵,莫不皆爾。即下文所謂:由塵發知],由外塵而引發內在的知,這是能所一對,不能分離,有所,它一定要有能;有能,一定要有所。[因根有相],因爲根性,才有辦法了解、剖析外面的相。[相見無性],[相]是外相;[見]是內見,內根之見,簡單講就是外在的塵相和內在的根性(內在的見性),本來是無性的,就是空無自性的;外在的塵相和內根之見本來就是無性的。[同如交蘆]。如同交蘆就是暫時緣起,推倒一根,沒有塵就沒有根;沒有根也沒有塵,所以,推倒任何一方,另一方就不能成立,叫交蘆。交蘆最主要是強調它是緣起、空無自性、是暫時湊合在一起的。[根塵皆無獨立之自性]。因爲能所是不能分的。
[巳二 就塵詳辨]
經文,[此見爲複,與明暗相,並太虛空,爲同一體?爲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
解釋一下:此見性到底是跟明暗之相,並太虛空之相;就是跟明、暗虛空爲同一體,是同一個體性嗎?爲非一體?[非一]就是異,或者是不同,就是見性與明暗、虛空是不同一個體性?或同非同?[非同]就是異,或同,或…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