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四▪P2

  ..續本文上一頁者是異。或異非異,[異]就是非同,[非異]就是同;其實這個是文學上希望它更美,其實講的就是同跟異。簡單講到底是同還是異,底下或異非異其實就是在講一樣的東西,就是這個意思。再解釋一遍,這個見性到底跟外在的塵相——明暗之相,與太虛空之外在的塵相,到底見性跟明暗、虛空是同一體性的?或者是不同一個體性?或者是同,或者是異?分清楚。

  [此下就塵辨見]。此下就塵來辨明這個見性。[佛先征後破],[征]就是問,[征以根塵同異爲征],我們這個見性到底跟根、塵是同還是異?根就是見性,塵就是明、暗、虛空。[共有四句:一同、二異,叁或同或異,四非同非異。以二或二非各成一句,與下文合。佛以二同二異,各成一句,非同即是或異,義無乖也]。這個沒什麼差別,[問阿難言:而此見大,爲複與明暗相(此開色法)],把色法開明暗,[並太虛空之相],太虛空我們知道它是無相,就是同一相了。這樣子,眼根的見性跟明、暗、虛空,[爲是同一體耶?爲非同一體耶]?或者是我們的見性跟明、暗、虛空[爲或同非同耶]?[非同]就是異。[爲或異非異耶]?其實講的就是同跟異,[先標征,下逐破]。

  經文,[阿難,此見若複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一體者,則明與暗,二體相亡?暗時無明,明時無暗,若與暗一,明則見亡?必一于明,暗時當滅?滅則雲何見明見暗?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雲何成]?

  注意聽!阿難,如果這個見性,我們用假設來談,我們這個見性如果與明、暗,以及虛空是同一體性的,是一體的,不分別的,那麼問題就出來,則明與暗,二體相亡?[亡]就是奪,明來暗去,暗來、暗生的話,明就滅了,這二個是完全不同的性質。相亡就是明來暗就亡,暗來明就亡,意思是互相傾奪。就是不共戴天,有明則無暗,有暗絕對無明,這大家都知道的。暗時無明,明時無暗,若與暗一,明則見亡?如果這個見性跟暗和合爲一,就是跟暗是一體性的,就跟著暗跑,暗去的話就跟著走。如果明來的話,這個見就跟亡,跟暗走了,爲什麼?因爲它只有暗,承認暗,這個見性唯有暗才有見性,明來的時候,這個見性就見不到明。必一于明,暗時當滅?如果我們這個見性,一定跟一體于明相,跟著明相是一,明相走了,或者是怎麼樣,明相走了就是暗産生了,暗時當滅,暗生的時候明就走了,這個見性就應當滅。如果你一定要說見性跟明相一體,那明相走了,見性也應該消失,因爲它絕對不跟暗合,與明合。滅則雲何見明見暗?[滅]的意思是說如果這個見性有隨明或者暗而消失的話,則雲何尚能見明見暗?

  再講一遍,[滅]就是見性滅掉了,見性隨著明,或者是隨著暗消滅,見性滅掉的時候,爲什麼還可以見明、見暗?可見見性並沒有隨著明、暗消失,無關于明暗,明來見明,暗來見暗。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雲何成?如果說明來暗去,暗生明滅,[殊]就是有差別,確實有別,如果說明、暗確實有所不同,意思就是有生滅,明來暗去,暗來明去,知道這個是互相傾奪,就是生滅;可是,見無生滅,我們的見性並沒有生滅,所以,說是一體的,又怎麼能夠成立?那麼,見大跟明暗之塵就相同,這一體的是不能成立的,因爲明、暗它是生滅,而且是互相傾奪,見性本來就沒有生滅。再講一遍:阿難!這個見性如果跟明與暗,以及虛空是同一體性的,那麼明跟暗這二個體性是互相傾奪的,明生暗就亡,暗生明就亡,暗的時候無明,明的時候無暗。如果見性要跟暗合爲一體,明相來的時候這個見性早就沒有了,爲什麼?因爲跟暗跑掉了。如果見性一定要跟明合爲一,那暗生的時候,暗時見性當滅。所以,我們很清楚的,如果見性有隨其明暗而滅,爲什麼我們到目前尚能見明、見暗,可見見性還沒有滅,見性無關于明、暗。如果明、暗你承認它是互相傾奪而有生滅,這確實有差別,有差別的生滅性,怎麼跟見性本無生滅能夠構成一體?一個是生滅,一個是不生滅,說是一體的是不能成立的。

  [此破見大,與塵同一體]性。[謂阿難言:此之見覺,若複與明與暗,及與虛空(此開色對空),元是一體者,一體則合而不分,此牒征詞。下約塵破,則明之與暗,二體更互相亡:暗時無有明,則明亡;明時無有暗,則暗亡。明暗相傾奪,故二體相亡,此見究竟與誰爲一耶]?

  [若與暗一下六句,正以顯謬。此見若與暗爲一體者,明生暗滅,則見應當與暗偕亡,雲何又能見明?若必此見與明爲一體者],你硬要說見性跟明是一體的,[暗生明滅,則見亦當與明以俱滅],這個見性也應該跟明就跑掉了,[雲何又能見暗?後二句,則連上分解頗順。倘欲另解滅字,當承上雙約明暗,承一二兩句,謂見既隨暗而滅,當明現前,雲何見明?承叁、四兩句,謂見既隨明而滅,當暗現前,雲何見暗]?意思就是明、暗各有來去,但是見性沒有跟著來去。[若明暗殊],有差別,[見無生滅],沒有差別,[一雲何成]?明、暗是生滅,見性是不生滅,這二個講一是不能成立的。[此叁句,結成非一之義。以明來暗去,暗生明滅,明暗雖複差殊],因爲它是生滅,怎麼樣?[見性本無生滅,一體之義,雲何得成]?明暗是生滅,一個是不生不滅,說它是一體性的,是不對的。

  經文,[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與虛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

  如果說這個見精(就是見性),與暗跟明不是一體;前面講一體不能成立,如果說不是一體的,好,現在佛就問了:你這個見性離開明相、暗相,及與虛空的無相,來分析這個見元,好好的了解一下,外面的所知的塵——明、暗、虛空都不存在;[離]就是不存在,如果見性跟明、暗不是一體的話,好,離開了明、暗、虛空,你有什麼東西可以分析嗎?叫做分析見元,作何形相?你看看,沒有東西可以分析,既不見明、也不見暗、也不見虛空,你叫見性怎麼起作用呢?怎麼分析?沒有外塵,外塵的所知不存在,見性的能知也不存在。

  [此破見大與塵非一體。見精見元,俱見性之別稱]。也可以稱見精,也可以稱見元,也能稱作見性。[謂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則見當離塵],這個見性應當離外塵,[別有自體。下顯不能離塵,若離明暗,及與虛空(開色對空),分析汝見元本體,究竟作何形相]?分析你這個見精的本體什麼形狀?沒有形相,我們知道心是無形相的,見性當然是沒有形相的,依于根而顯,依于塵而有能所。

  經文,[離明離暗,及離虛空,是見元同龜毛、兔角;明、暗、虛空叁事俱異,從何立見]?

  解釋一下:如果我們見性離開了外面的明相、暗相及離開了虛空的無相,那麼這個見性沒有所知的相,這個見就元同龜毛、兔角。明、暗、虛空叁事俱異,[異]就是離,把它抽掉,從何立見?你從何立這個見性呢?爲什麼?沒有東西啊。

  [上四句明離塵,則見無體,同于龜毛兔角之本無;後叁句結成非異之義,若明、暗、虛空叁事俱異(離也),無塵不能立見],沒有所知的塵,如何有能知的見?[如是雲何可說,此見與塵非一體耶]?難道說這個不是一體嗎?離開了明、暗、虛空你根本就沒有見性啊!

  經文,[明暗相背,雲何或同?離叁元無,雲何或異]?

  這個明跟暗是互相違背的,爲什麼?它是異。它是不同的,二性是互相傾奪的,所 以明暗是相背的。這怎麼是同一體呢,怎麼可以講是同一體呢?意思是明、暗相互傾奪,它是生滅的,怎麼能說外在的塵境跟我們的見性是同一體性呢?明、暗本身是生滅,見性是不生滅。說相同是不對的,或同,同一體性是不對的。但是,急轉之下,離開了明、暗、虛空,這叁種外在的塵境,我們的見性根本就顯露不出來,就本空了。這個見性不能離開明、暗、虛空,所以,說它是異是不對的。意思是它跟明、暗、虛空是一體的,因爲離開了明、暗、虛空就沒有能知的見性,怎麼可以講它是不同。

  [此破或同或異。此或同即一體,或異即非一體,悉本前義。明暗互奪兩亡,是爲相背,雲何或同?離卻明、暗、虛空叁者,元無獨立之見,雲何或異]?見必須依塵,塵也必須依見;沒有根哪裏有塵,沒有塵哪來的根,是不是?

  經文,[分空分見,本無邊畔,雲何非同?見暗見明,性非遷改,雲何非異]?

  分空就是分所見之空跟色法,還分一個能見的見性,這樣硬要把它分開來,其實根跟塵本無邊畔;畔就是中間的界限,能見的見性跟外在的色、空,所見的明暗、色空這個法,其實並沒有中間界限,沒有辦法分。怎麼可以講它是不同,因爲沒有界限它就是同。這個見暗跟見明,此是生滅,但是,我們的見性並沒有改變,它從本以來都是不生滅的。當然一個生滅,不同于一個不生滅,意思就是還是差別、不同之處;明、暗是生滅,見性是不生滅,說異是不對,說非異也不對,怎麼可以說是不同?怎麼可以講沒有差別呢?

  [此破非同非異。首句以空攝色],用虛空來包含色法,[若謂見性,非同于塵,應可分析,各自有體,現今分析所見之空(攝色),分析能見之見,本無空、見,邊際界畔可得,雲何可說爲非同乎?見暗見明(開色攝空),明暗有互相傾奪,見性無遷變改易,一則生滅,一則常住,不得混同,雲何可說爲非異乎?辨見至此,可謂盡矣]。分析見性一直到這個地方,可以說非常清楚了,盡了。[故下阿難,而得明心生信之益]。這是後面的七大講完了,阿難生起信心了,所以就講偈頌贊歎佛: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就是阿難生信以後贊歎這個楞嚴大定。

  經文,[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谛審觀:明從太陽,暗隨黑月,通屬虛空,壅歸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

  阿難及大衆要好好的微細的審詳,就是一而再,再而叁的微密的觀照,弄清楚這個見性到底是怎麼來的?這個見精是怎麼出的?明相從太陽而出,暗…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