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题: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日期:2009.6.13——2009.6.21
片数:共5片(本片为第4片)DVD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辰六 见大 (分五)]
[巳初 标性约尘 二 就尘详辨 三 合会警悟 四 结显体用 五 双拂二计 今初]
昨天我们讲了风大,如果昨天的课程听起来有一点模糊的话,今天的就会更难!诸位可以全力以赴、全神贯注的听,还是会有所体会,不困难的,看用不用心。
经文,[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
阿难,见觉无知,[无矲]不是无明、没有智慧;佛教的名相很不容易搞懂,在某一个时间跟空间,字虽然都一样,义理却完全不同。[知]就是分别跟执着。阿难,我们的见觉就是不生灭的见性,其实并没有能所,本来就无所谓的分别和执着。[知]作另外一个角度说,没有外尘,眼根如果没有外在的明、暗、色、空所认知,那么,这个能知的见性也没有形相可言。意思就是没有所知的尘相,就没有能知的这个见性。因为见性必须要运用在明、暗、色、空;如果没有明、暗、色、空的所知,那么,这个见性就没有东西可以分别。所以这个[无知]是说没有所知就没有能知,重点在这个地方,没有外在的尘,就没有能认知的东西,所以,必须内、外配合构成能所,这个[知]是当作认知的对象。说阿难!见觉本来就没有任何的分别,因色空有,因为外尘的色法和虚空而有,有什么?才有能知和所知。因为我们的见大,六根的见精,必须借重着外尘才能显露出来。因外尘的色法和虚空,而才变成了能知的见,还有所知的尘。
底下佛陀举例子,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朝]就是日出,日出则明;[夕]就是日落,日落则昏。设居中宵,[中宵]就是半夜,白月则光,黑月便暗,白月是十五,农历十五的时候是白月;农历月底的时候是黑月。白月圆满的时候则有光明;碰到了农历的月底,黑月就变暗,就没光线了。则明暗等,这个[等]就包括色、空,明、暗、色、空,这些是眼根的见性所能认知的外尘。因见分析,因为有眼根的见性,才有办法分析明、暗、色、空诸法。
[此会见大即藏性]。也就是我们六根的见性,其实就是周遍法界的藏性,平等不二。[见大统指六根中,见、闻、嗅、尝、觉、知之性,今单举见,以例余五耳]。因为文章太长没办法,就举这个眼根的就包括了其它的五根。所以,今单举眼根的见性,以例余五,就五种。[此属第八识见分,映在六根门头,缘彼现量六尘者],现量就是现境,就是真实境,眼睛看的其实是有色法,这样的分别,这个在权教是这么说的,现量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非取浮、胜二根],浮、胜二根是有形的,浮尘根是肉做的,胜义根是神经系统,这二种都是有形相的;而我们现在的见性是没有形相的,不是有形的浮尘根、胜义根,不离眼根、不离根。[故不言根,而言见也]。因为见是无形的,但是,它必须用这个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来讲,要不然它就无所依靠,因为见是无形的。
[一切诸法,色、心二字收无不尽。前五大属色法],地、水、火、风、空,注意!虚空仍然是色法,因为是由比较、衬托而来的。[后识大属心法],后面有识大了别作用是属于心法。[故诸经祇明三科,无六入,见大即六入。本经立此大,有三义存焉:一、收前文:前十番显见,显此见大是真],见大就是我们的真心。[今更申明见闻等性,即如来藏],就是不生灭的见闻之性、根性,就是我们如来藏性,[则显见是心之旨愈畅]。意思是如果你用如来藏心,它就是真心,真心就会变成映在见闻觉知的见性、闻性里面;如果说见性带有少分的妄又变成见精。所以,无论是见性、见精、见元,都是指同一种东西。在《楞严经》里,见性也好、见精也好、见元也好,都是指同一种东西,不要被名词搞混了。
[二、顺后文: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使汝轮转],就是轮回。[生死结根],结这个生死的根,[唯汝六根],为什么讲六根?六根攀缘色、声、香、味、触、法,没有一时一刻停留过执着,没有!六根造生死的因,变成生死的结。[更非他物];反过来讲,[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无他物];本来是打结之处、是烦恼之处,现在把它转成如如不动、不执着、不分别、不起颠倒见,完全彻底放下能所,这个六根同时就是如来藏性,唯是一真,更无二法。第二月放下,真月就现前。[欲说根性法门,应立此大]。因为这是《楞严经》的重点。
[三、为圆通故:如六尘、六根、六识,前后六大,皆为诸圣圆通法门],无论是六尘、六根、六识,前后都是六大,皆为诸圣圆通法门。后面有讲:有的用六尘来修行证阿罗汉果;有的用六根根性来修行证阿罗汉果;有的人用六识来修行,后来又证阿罗汉果;但是,到最后都抛弃生灭,进不生灭,最后共同点就是这个。尘无尘相,根无根性,识无识性,都是非相,都是空相,才有办法进入。要进入圣人一定要三昧的功夫,换句话说没有定,纵然你持戒、有智慧,没有透过三昧这个桥梁,达不到彼岸。
一个修行人,二六时中都必须训练定力,不受眼睛的外尘——明、暗、色、空的影响;耳根不受动、静的影响;鼻子不受香、臭的影响;舌根不受味觉的影响;触尘不受合、离的影响;意根不受生灭的影响。转换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眼见一切明、暗、色、空如如不动;耳闻一切动、静之尘,如如不动;鼻子嗅一切香、臭如如不动;舌根尝一切味,心如如不动;身体触一切的合、离之尘,心如如不动;意对于一切生、灭,完全不执着,知道那是心的影像,完全如如不动,即入诸佛菩提之道,与诸佛同道。[若无根大,则大势至念佛圆通,都摄六根,何所依据?故须立此大,具足二十五数也]。二十五数就是二十五圆满的圆通法门,后面有讲二十五圣位、二十五圣人,都是根据根、尘、识,还有七大所修行的。
[见觉无知,因色空有者:乃明见大即藏性,见觉即见性,是灵明洞澈之觉体,一段光明,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不立能所],为什么不能立能所?能缘的意识心、所缘的尘境,其实都不可得,是一体性,有情、无情其实本一个如来藏性,本来就没有能所,因为妄执、妄动而变成有能所。[本来无有,能知所知],能知所知是为什么?[乃因色空],因为外在的色法还有虚空,[而有能知,及所知耳]。以及所知之尘。[此即下文,由尘发知之义]。因为外尘,引发内在的知。[由有色、空之尘,黏湛发见],这个重点在哪里?[湛]本来是光明之体性,现在被黏住了,发出来的是妄知妄见,带有妄的知见。[始有能见之根,与所见之尘],如果我们了解能所其实来自同一体性,完全不可得,则会归到自体,自己的心性。如果有能所,[而成能所二知]。所以,[见觉无知,指不变之体],但是[因色空有,指随缘之用]。因此,不变之体开采出来的话,就没有能所,色、空于如来真性当中显现,无所障碍;但是凡夫不一样,凡夫没有证悟到不变之体,只要色、空一显现,就变成能知跟所知,外尘一直连续的执着。
[如汝今者,在祗陀林,寻常所见,晨朝日出则明,傍晚日夕(日落时)便昏,此昼之明暗也];这是白天的明跟暗。[设居中宵半夜之时],这是指月亮的白跟暗。[逢白月夜,则有光明],像十五的月亮;[逢黑月夜,即便昏暗,此夜之明暗也]。一个是白天的明暗、一个黑夜的明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者]:因为有见性的分析,分明、分暗,才能够认识尘境。[等者等于色、空],这个[等]不只包括明、暗,还包括色、空。[本科尘],本科之尘就是外尘。[以明、暗、色、空四字,互为隐显]。有时候隐藏起来,有时候显露出来。[如言色空],如果讲到色空的时候,[是合明暗之色以对空];明、暗是色法来对虚空。[单言明暗,是开色]为明、暗,但是,也包含摄受了空,[以摄空;如言见空,是以空摄色],如果说见到空,就是怎么样?同时就包括见到了色。是以空摄色,色跟空二个不能离;明跟暗也不能离,讲一个就包括二个;讲二个就包括四个。[而对见也。文中开摄不定,故先明之。则明暗等,因见分析]:如果明暗没有见性的分析,则无所明、无所知。这个时候[是开色以摄空],这个色就是指明、暗等等,开这个色法以摄空。[即因此尘境,而见始得以分析],要不然见性是无形的,怎么分析?[是明是暗,乃是见托尘立],为什么?没有外尘,见性就无所分析。[尘因见显,例知其余,五根、五尘,莫不皆尔。即下文所谓:由尘发知],由外尘而引发内在的知,这是能所一对,不能分离,有所,它一定要有能;有能,一定要有所。[因根有相],因为根性,才有办法了解、剖析外面的相。[相见无性],[相]是外相;[见]是内见,内根之见,简单讲就是外在的尘相和内在的根性(内在的见性),本来是无性的,就是空无自性的;外在的尘相和内根之见本来就是无性的。[同如交芦]。如同交芦就是暂时缘起,推倒一根,没有尘就没有根;没有根也没有尘,所以,推倒任何一方,另一方就不能成立,叫交芦。交芦最主要是强调它是缘起、空无自性、是暂时凑合在一起的。[根尘皆无独立之自性]。因为能所是不能分的。
[巳二 就尘详辨]
经文,[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解释一下:此见性到底是跟明暗之相,并太虚空之相;就是跟明、暗虚空为同一体,是同一个体性吗?为非一体?[非一]就是异,或者是不同,就是见性与明暗、虚空是不同一个体性?或同非同?[非同]就是异,或同,或…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